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春菊

作品数:63 被引量:650H指数:15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5篇农业科学
  • 9篇生物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5篇小麦
  • 14篇冷型小麦
  • 11篇施肥
  • 9篇冬小麦
  • 9篇胁迫
  • 8篇冠层
  • 7篇盐胁迫
  • 7篇温度
  • 7篇冠层温度
  • 6篇叶片
  • 6篇玉米
  • 6篇生理特性
  • 5篇氮肥
  • 5篇有机酸
  • 5篇植物
  • 5篇暖型小麦
  • 5篇基因
  • 5篇鸡粪
  • 5篇光合特性
  • 4篇性状

机构

  • 55篇西北农林科技...
  • 8篇西北农业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黑龙江八一农...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宜宾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西安市农业技...

作者

  • 63篇周春菊
  • 33篇王林权
  • 18篇张嵩午
  • 12篇王长发
  • 11篇苗芳
  • 8篇李生秀
  • 7篇尚浩博
  • 7篇冯佰利
  • 5篇吕金印
  • 5篇赵旭
  • 4篇胡景江
  • 4篇邵明安
  • 3篇赵伯善
  • 3篇慕自新
  • 3篇李青松
  • 2篇曹翠玲
  • 2篇王俊儒
  • 2篇曲正伟
  • 2篇唐燕
  • 2篇邱临静

传媒

  • 10篇干旱地区农业...
  • 6篇植物营养与肥...
  • 4篇生态学报
  • 4篇土壤通报
  • 4篇西北农业学报
  • 4篇西北植物学报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作物学报
  • 3篇西北农业大学...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蔬菜
  • 1篇种子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7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1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冬小麦冠层温度及其生物学性状对施氮量的反映被引量:12
2010年
在大田试验下研究了0 kg/hm^2(N0)、120 kg/hm^2(N120)、240 kg/hm^2(N240)、360 kg/hm^2(N360)四个氮肥处理对冷型小麦陕229、暖型小麦NR9405、不稳定型小麦小偃22三个品种拔节至成熟期间的冠层温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灌浆结实期蒸腾速率的影响及关系。结果表明:各个生育期N0冠层温度皆高于氮肥处理,随着生育期后延差异有上升趋势,在灌浆结实后期达最大。拔节期各施氮量间差异不显著;孕穗-开花期总体表现为N240处理冠层温度最低,N120和N360差异不显著;灌浆结实前期为:N360〉N120〉N240,差异在0.1-0.6℃之间,中、后期总体为N120〉N240〉N360,差异在0.1-1.5℃之间。三品种间差异也在灌浆结实后期达最大,但小麦冷暖型不随着施氮肥的增加而发生根本变化。灌浆结实各个时期蒸腾速率与冠层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拔节至灌浆结实期的冠层温度同理论产量皆呈极显著负相关,在灌浆结实后期相关性达最大;产量构成因素中,穗粒数、成穗数与各个时期的冠层温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分别在拔节期和灌浆结实后期相关性达最大,千粒重与拔节期冠层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孕穗期和开花期冠层温度呈显著正相关。灌浆结实中后期的冠层温度在评价小麦产量上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作为指导田间施氮肥的一个指标应用。
诸葛爱燕曲正伟周春菊何连帅胡冰郝影宾
关键词:施氮量冠层温度产量及构成因素
旗叶先衰型小麦生长后期顶三叶光合特性及其意义被引量:8
2012年
经长期观察发现,某些小麦品种的部分主茎或分蘖(异常茎)具旗叶较倒二叶先衰老的特征,与常见的叶片衰老次序相反。为揭示这类品种的生物学特性,探讨其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2005—2011连续6年,以正常小麦为对照,对其异常茎的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参数、灌浆速率和粒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旗叶先衰型小麦异常茎的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在结实期的一定阶段呈现倒二叶超越旗叶;异常茎上的根、茎、叶较正常茎发育充分且较为发达,其灌浆速率也比正常茎快,因而一些重要农艺性状较正常茎为优。上述表型的出现可能与特殊的灌浆机制相关,不同于正常小麦旗叶作为向籽粒输送养分的主源于结实全程发挥作用的模式,并最终造成它们的籽粒体积、千粒重和穗粒重分别比正常小麦高9.64%、10.35%和8.43%。对这类小麦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完善小麦生长发育、灌浆结实以及衰老机制理论,促进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张嵩午王长发苗芳周春菊姚有华李桂显
氮肥配施生物炭和脲酶抑制剂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2023年
于2019—2021年采用再裂区设计,设置氮肥、生物炭和脲酶抑制剂3个因素,主处理设5个氮水平:0、75、150、225 kg·hm^(-2)和300 kg·hm^(-2),副处理设2个生物炭水平:0 t·hm^(-2)和7.5 t·hm^(-2),副副处理设2个脲酶抑制剂水平:0%和2%,共20个处理,研究氮肥配施生物炭和脲酶抑制剂对夏玉米-冬小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夏玉米和冬小麦产量、植株氮素吸收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素收获指数以及夏玉米地上部生物量,较不施生物炭处理分别增加4.4%和2.9%、2.3%和3.0%、25.8%和13.5%、4.9%和6.1%、4.5%;氮肥单独配施生物炭可显著提高夏玉米和冬小麦产量、植株氮素吸收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且氮肥和生物炭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施用脲酶抑制剂显著增加夏玉米植株氮素吸收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较不施脲酶抑制剂处理分别提高1.5%和3.0%;氮肥单独配施脲酶抑制剂可提高夏玉米植株氮素吸收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但氮肥与脲酶抑制剂无显著交互效应。氮肥同时配施生物炭与脲酶抑制剂可显著提高夏玉米和冬小麦产量、植株氮素吸收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较单施氮肥处理(B0C0)平均增幅分别为10.0%和4.2%、5.4%和3.4%、11.0%和6.2%,但氮肥、生物炭和脲酶抑制剂三者之间均无显著交互效应。综上,氮肥单独配施生物炭能够提高夏玉米和冬小麦产量及其对氮肥的吸收利用率,且效果优于同时配施生物炭和脲酶抑制剂;氮肥单独配施脲酶抑制剂对提高夏玉米氮肥吸收利用率具有一定的作用。
史多鹏叶子壮李杰许迎浩吕慎强王林权周春菊
关键词:氮肥生物炭脲酶抑制剂夏玉米氮素吸收量
有机酸和维生素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1
1999年
采用溶液培养和土培试验研究了维生素、有机酸浸种及灌根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溶液培养试验表明,20μg/g的有机酸和鸟囊素单独处理和混合处理,可抑制种子根生长,减少植株对磷的吸收,降低生物学产量;但是在土培实验中,用相同浓度鸟囊素、阿魏酸、水杨酸和苯甲酸等药剂单独浸种,可促进地上部生长,降低根系活力和植株的根冠比;三叶期用相同浓度的药剂灌根处理,可提高根系活力,增加五叶期玉米幼苗的生物学产量和根冠比。
周春菊王林权李生秀赵伯善
关键词:玉米有机酸维生素浸种根系活力
小麦冷源及其在干旱条件下的适应性被引量:15
2003年
冷型小麦具有代谢功能较好、活力较旺盛、抗早衰能力较强的特征 ,因而 ,培育出越来越多的冷型小麦并将其推向生产对于小麦的高产、稳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形势下 ,小麦冷源的发现明显促进了这一进程。小麦冷源是一种能够传递冷温特征的新遗传源 ,各种温度型的小麦与之杂交后 ,其后代降温的频率较高 ,且在这些降温的材料中能够涌现出较多的冷型小麦 ,从而有力促进了冷型小麦的选育。为了抵御干旱对小麦生产的严重威胁 ,进一步对冷源和非冷源材料进行了干旱适应性试验。通过对比发现 ,两者在一些重要内、外性状上 ,如叶片功能期、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岐化酶 ( SOD)活性、过氧化氢酶 ( CAT)活性、净光合速率和籽粒饱满指数等方面 ,小麦冷源较非冷源明显为优 ,表现出干旱胁迫下亦具有代谢好、活力强的特点 ,无疑 ,这就进一步拓宽了小麦冷源的应用范围 ,提高了它的研究和生产实践价值 ,可望借助这个新的遗传源 ,加速适应于干旱条件的优良品种的培育 ,其前景将会十分广阔。
张嵩午冯佰利王长发苗芳周春菊刘党校
关键词:干旱适应性选育
持绿型小麦冠温特性及其对低氮和高温的适应性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研究持绿型小麦的冠温特性及其对高温和低氮的适应性,为小麦低温种质资源鉴选提供依据。【方法】以正常栽培条件为对照,对低氮和高温处理下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茎鞘干物质量、产量、绿叶面积和冠层温度等进行测定。【结果】在不同生长条件下,持绿型小麦豫麦66和潍麦8均表现出较低的冠层温度和较高的绿叶面积。持绿型小麦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及光化学淬灭系数都高于非持绿型小麦,非光化学猝灭系数低于非持绿型小麦,叶片吸收的光能较多地用于光化学反应,而以热能的形式辐射出来的较少。低氮和高温逆境下持绿型小麦茎鞘干物质转运率增加,收获指数提高,经济产量高。【结论】持绿型小麦冠层温度低,叶片衰老延迟,干物质累积多,具有良好的增产潜力,在低氮和高温逆境下更有优势,可用于筛选低温种质资源和创建具有更好生物学性状、高产的优良品种。
龚月桦林娜石慧清周春菊
关键词:冠层温度高温
不同栽培模式和施肥方法对旱地冬小麦氮素吸收运转的影响被引量:24
2007年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旱地不同栽培模式和施肥方法下冬小麦氮素吸收运转的特点。结果表明,与平作相比,垄沟栽培明显降低了开花期地上部分的氮素累积量,但显著增加了成熟期地上部分和子粒的氮素累积量;垄上覆膜有增加开花和成熟期地上部及子粒氮素累积的作用。从花后氮素转运与吸收情况看,垄沟栽培花后累积氮量及其对子粒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平作,但其转运氮贡献率显著低于平作;垄上覆膜有较高的氮素转运量和花后累积量。垄下施肥地上部和子粒的氮素累积量比常规施肥分别高1.47和1.75 mg/stem,差异达显著水平。
邱临静周春菊李生秀薛亮王虎王林权
关键词:栽培模式施肥方法冬小麦氮素
冷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施肥效应分析被引量:4
2006年
2002-2004年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冷型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与暖型小麦无显著差异,但施肥后,冷型小麦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茎粒重和产量的增加幅度均大于暖型小麦,如冷型小麦小偃6号、陕229和RB6的产量增加幅度分别为38.2%、31.6%和40.0%,而暖型小麦NR9405和9430的产量增加幅度分别为9.3%和27.3%。在供肥条件下,暖型小麦的库源矛盾比冷型小麦突出。冷型小麦的肥料农学效率比暖型小麦高,前者分别为7.45、5.94和8.56kg/kg,后者分别为1.52和5.19kg/kg;冷型小麦对肥料有较大的响应度,施肥后增产效果显著。供试土壤中氮肥的农学效率显著高于磷肥,应优先施用氮肥。
周春菊张嵩午王林权王长发冯佰利
关键词:冷型小麦施肥产量构成因素
施肥对小麦冠层温度的影响及其与生物学性状的关联被引量:38
2005年
利用红外测温仪等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冠层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施肥处理可改变小麦基因型的冠层温度 ,对于同一基因型品种 ,养分胁迫越严重 ,冠层温度越高 ;籽粒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及一些农艺性状与冠层温度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 ,优良的生物学性状和较低的冠层温度相联系 ,冠层温度的高低可能成为反映水。
周春菊张嵩午王林权苗芳
关键词:小麦冠层温度不同施肥处理生物学性状
杂种小麦“901”某些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被引量:9
1998年
1994~1997年田间连续测定表明,春型杂种小麦品种“901”的光合特性明显不同于常规小麦品种陕229和小偃6号。杂种小麦的叶源量大,功能期长,衰老缓慢,顶三叶的净光合速率差异小。从抽穗期到灌浆末期,杂种小麦的旗叶、倒二叶和倒三叶的净光合速率变幅分别为9.66~17.82,9.66~17.68和4.61~12.37μmol/(m2·s),平均值分别为13.61,13.74和9.01μmol/(m2·s);越到生育后期,杂种小麦的光合优势越明显。蒸腾作用和气孔传导等也有类似趋势。
周春菊张嵩午王长发
关键词:杂种小麦光合作用蒸腾作用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