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慧颖

作品数:10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心肌
  • 5篇再灌注
  • 5篇缺血
  • 4篇缺血再灌注
  • 4篇灌注
  • 4篇后处理
  • 4篇苯那普利
  • 2篇心脏
  • 2篇再灌注损伤
  • 2篇术后
  • 2篇缺血后
  • 2篇缺血后处理
  • 2篇离体大鼠
  • 2篇离体大鼠心肌
  • 2篇离体心脏
  • 2篇灌注损伤
  • 2篇大鼠心肌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综合
  • 1篇代谢综合症

机构

  • 8篇商丘市第一人...
  • 5篇辽宁医学院附...

作者

  • 10篇吴慧颖
  • 5篇张英杰
  • 3篇李帅
  • 2篇白智峰
  • 2篇马素霞
  • 1篇朱永军
  • 1篇郝修宏
  • 1篇李辉
  • 1篇李胜利
  • 1篇马永

传媒

  • 2篇中国医药导刊
  • 2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亚太传统医药
  • 1篇医学信息(下...
  • 1篇中国中医药咨...
  • 1篇中医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尿酸血症与代谢性因素的相关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豫东地区部分中老年人血尿酸与血压,血脂,空腹血糖,肌酐等代谢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8月-2011年1月于我院心内科住院的662名中老年人,用统一方法测定血压(BP),身高(H),体重(BW),腰围(WC),臀围(HC),血尿酸(UA),血脂,空腹血糖(FPG),肌酐(CREA),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豫东地区中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率32.3%,高尿酸血症组收缩压(sBP)、FPG、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REA、腰臀比(WHR)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PG、TG、CREA、WHR是中老年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结论中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与代谢性因素关系密切。
李帅李辉马永吴慧颖朱永军白智峰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尿酸代谢综合症
起搏器置入术后胆囊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分析起搏器置入术后发生胆囊感染的临床资料,以期掌握胆囊感染的临床特点,根据高危因素加强预防,并为提高临床对胆囊感染的诊治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心脏起搏器置入患者1149例,回顾性分析其基本资料和治疗情况,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次数、手术时间、胆囊血肿发生、切口脂肪液化以及导管室的环境等因素进行统计处理,探讨胆囊感染的危险因素,对于发生胆囊感染的患者行细菌培养,确定病原菌种类。结果1149例起搏器置入患者共发生胆囊感染22例,感染率为1.91%,合并糖尿病、手术次数>2次、手术持续时间>3h、有胆囊血肿、切口脂肪液化等患者在术后发生胆囊感染概率明显高于不存在这些危险因素者(P<0.05);且经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上述危险因素均为起搏器置入术后发生胆囊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2例发生胆囊感染的患者中13例发生于术后1~6个月占59.09%,4例发生于术后6~24个月占18.18%,其余5例患者发生于术后>2年占22.73%;共检出病原菌2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2.41%,革兰阳性菌占24.14%,真菌占3.45%。结论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发生胆囊感染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在临床工作中针对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在术后严格监测;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给予相应治疗。
吴慧颖李帅
关键词:起搏器植入术胆囊
苯那普利后处理减轻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观察
2009年
目的探讨苯那普利后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应用Landendorff装置建立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24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后处理组和苯那普利后处理组。生化法检测各组稳灌20min和再灌60min肌酸激酶(CK)的水平,改良亮绿变色酸法观察心肌损害程度,硝基还原酶法测定各组再灌注末一氧化氮(NO)含量,测定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苯那普利后处理组心肌梗死面积缩小[(14±7)%比(40±7)%,P〈0.01];再灌注流出液中CK含量减少[(100.8±31.8)U/ml比(188.5±49.1)U/ml,P〈0.01];心肌MDA含量降低[(2.5±0.7)nmol/mg prot比(4.4±0.6)nmol/mg prot,P〈0.01);苯那普利后处理组再灌注流出液中NO含量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101.7±8.7)μmol/L比(27.8±5.9)μmol/L,P〈0.01]。结论苯那普利后处理具有显著的心肌保护作用,这种心脏保护作用可能与增加NO浓度和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吴慧颖张英杰
关键词:苯那普利后处理缺血再灌注心肌
参附注射液不同剂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心阳虚证疗效的临床观察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研究采用不同剂量的注射液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心阳虚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0例缓慢性心率失常心阳虚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使用参附注射液100mL,对照组患者使用参附注射液50ml,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总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心率都相比于治疗前有明显的提升(P0.05),但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缓慢性心率失常患者使用参附注射液100mL能够体现出整体调节的优势,安全有效,无副作用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吴慧颖
关键词:参附注射液缓慢性心律失常心阳虚证
苯那普利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的影响
2010年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细胞凋亡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Langendroff离体灌流装置,采用完全停灌复灌的方法制作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将32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4组,对照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苯那昔利后处理组。改良亮绿变色酸法观察G肌损害程度;检测心肌组织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丙二醛(MDA)含量;原位末端标记法测定组织中细胞凋亡率。结果:与时照组比,I/R组心肌损害程度增加,MDA的水平显著升高,SOD活力下降,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与I/R组相比,苯那普利后处理组GCA染色心肌变性减轻,阳性率减低,MDA的水平显著下降,SOD活力增加,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苯那普利后处理组和预处理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那普利后处理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清除氧自由基、抗细胞凋亡有关。
吴慧颖唐丽君张英杰
关键词:后处理苯那普利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NP质量浓度与QTc间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与QTc间期关系及两者共同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8例,分别测定BNP值将患者分为<500pg/mL组,500~999pg/mL组,1 000~1 999pg/mL组,>2 000pg/mL组。12导同步心电图自动测算QTc间期,同时人工测量QT间期离散度,比较4组间差异。采用秩相关分析脑钠肽质量浓度与心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值,QTc间期和QT间期离散度(QTd)的关系。结果:①随着脑钠肽质量浓度的增加,QTc间期也随之增宽,<500pg/mL组QTc间期比其他3组窄,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QTd只显示>2 000pb/mL与<500pg/mL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②秩相关分析示脑钠肽质量浓度,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与QTc间期呈直线正相关(P<0.05~0.01)。QTc间期和QTd呈直线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脑钠肽质量浓度与QTc间期有很好的相关性,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危险程度分层。
李帅吴慧颖郝修宏马素霞李胜利白智峰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脑钠肽QTC间期
苯那普利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Langendroff离体灌流装置,采用完全停灌复灌方法制作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32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4组:对照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和苯那普利后处理组。测定各组稳灌20min和再灌60min时的冠脉流量,改良亮绿变色酸法(GCA)观察心肌损害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I/R组,再灌注60min时的冠脉流量减少(P<0.01),心肌损害程度增加(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NF-κB蛋白表达显著增强且主要表达在心肌细胞核(P<0.01),TNF-α主要表达在心肌细胞胞质,呈强阳性。与I/R组相比,苯那普利后处理组再灌注60min时的冠脉流量增多[(4.3±0.4)ml/min和(3.5±0.5)ml/min,P<0.05],GCA染色心肌变性减轻,阳性率减低(14%±7%和40%±7%,P<0.01),NF-κB表达减少(34.8%±4.7%和49.3%±9.7%,P<0.05),TNF-α表达为弱阳性。苯那普利后处理组和预处理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那普利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苯那普利后处理抑制NF-κB活性,减少TNF-α的表达有关。
吴慧颖张英杰
关键词:苯那普利后处理再灌注损伤心肌
心肌缺血后处理研究新进展被引量:2
2007年
急性心肌梗死时,挽救濒死心肌的最有效方法是再灌注治疗,但大量研究证实再灌注治疗又有其不利的一面,即再灌注损伤。为此,如何保护缺血心肌免于再灌注损伤就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1986年,Murry等首次报道了缺血预适应现象(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即一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后恢复血流再灌注,心肌对随后出现更长时间的严重缺血产生耐受的状态。缺血预适应是目前认为最强及最有效的内源性保护机制,但在临床工作中常常由于不能预测缺血时间的发生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吴慧颖张英杰
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治疗缺血后处理
苯那普利后处理与缺血后处理对离体心脏的保护作用
2009年
目的:观察离体状态下,苯那普利后处理与缺血后处理是否均具有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Langendroff离体灌流装置,采用完全停灌-复灌的方法制作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将32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4组,缺血再灌注组(Ⅰ),缺血预处理组(Ⅱ),缺血后处理组(Ⅲ)和苯那普利后处理组(Ⅳ)。测定各组再灌注60min时的心脏流出液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改良亮绿变色酸法(GCA)观察心肌损害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结果:Ⅱ、Ⅲ和Ⅳ三组再灌注60min时心脏流出液中NO含量分别为(102.8±6.9)ml/min、(102.5±6.1)ml/min、(101.7±8.3)ml/min,均明显高于Ⅰ组[(27.8±5.9)ml/min,P<0.01];Ⅱ、Ⅲ和Ⅳ三组的心肌损害阳性面积分别为(13.1±7.1)%、(17.4%±9.1)%、(14.0±7.2)%,均明显低于Ⅰ组[(40.4±16.9)%,P<0.01]:Ⅱ、Ⅲ和Ⅳ三组的NF-κB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53±12.19)%、(32.7±5.57)%、(34.77±4.66)%,均明显低于Ⅰ组(49.35±9.74)%,P<0.01];Ⅰ组的TNF-α表达呈强阳性。而Ⅱ、Ⅲ和Ⅳ三组的TNF-α表达均为弱阳性:Ⅱ、Ⅲ和Ⅳ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那普利后处理与缺血后处理均具有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升高NO含量,抑制NF-κB的表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吴慧颖唐丽君张英杰
关键词:苯那普利后处理缺血再灌注心肌
不同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与出血事件风险的影响被引量:28
2018年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分别联合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风险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ACS合并T2DM患者共120例,根据抗血小板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57例),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分别加用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发生率,术后24h花生四烯酸途径(AA)抑制率、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二磷酸腺苷诱导最大血块强度(MA-ADP)水平,全因死亡率,MACE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h血栓弹力图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全因死亡率、脑卒中、再发心肌梗死及心源性猝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用于ACS合并T2DM患者可显著降低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提高抗血小板效果,并有助于预防支架内血栓发生。
马素霞吴慧颖
关键词:抗血小板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