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动脉
  • 4篇肺动脉
  • 4篇64层螺旋
  • 3篇动脉栓塞
  • 3篇造影
  • 3篇三维重建
  • 3篇图像
  • 3篇疾病
  • 3篇肺动脉栓塞
  • 3篇64层螺旋C...
  • 3篇CT
  • 2篇动脉造影
  • 2篇多层螺旋CT
  • 2篇胸部影像
  • 2篇血管
  • 2篇血管造影
  • 2篇中毒
  • 2篇三维重建技术
  • 2篇图像处理
  • 2篇阻塞性

机构

  • 10篇江苏大学附属...
  • 5篇常州市武进人...
  • 2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5篇吴惠明
  • 11篇武洪林
  • 9篇李红尧
  • 7篇龚波
  • 6篇唐庆放
  • 4篇郑建刚
  • 4篇杨克宇
  • 4篇薛维
  • 3篇高永炳
  • 3篇殷超
  • 3篇吴小松
  • 2篇许建兴
  • 2篇周燕娟
  • 2篇刘良卿
  • 2篇朱燕
  • 2篇王德杭
  • 2篇陈建平
  • 1篇周明霞
  • 1篇龚波
  • 1篇李尊

传媒

  • 4篇医学影像学杂...
  • 3篇中国医学创新
  • 2篇常州实用医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心脑血管病防...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国际放射医学...
  • 1篇健康天地(学...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骨关节创伤疾病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2年
骨关节损伤常规检查以X线检查为主。由于某些不规则骨或周围解剖关系复杂的部位,影像重叠较多,导致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并可利用容积再现三维成像(VRT)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优势,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患者预后的估计提供帮助。近年来,本院应用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骨关节损伤性疾病,体会如下。
薛维李红尧吴惠明
关键词: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骨关节创伤损伤性疾病多层螺旋CT最大密度投影骨关节损伤
平板型数字胃肠机在急诊检查中的应用优势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平板型数字胃肠机在急诊患者检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方法:对2010年12月-2011年12月使用平板型数字胃肠机进行摄片的共443例急诊患者进行分析,并与常规DR摄片及普通数字胃肠机点片进行比较。结果:平板型数字胃肠机摄片一次成功率100%,无重拍与废片,无漏诊。并缩短了拍片和诊断时间。结论:应用平板型数字胃肠机进行急诊摄片提高了影像清晰度及动态范围,扩大了视野,减少了漏诊率、误诊率,同时操作更加简捷方便,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完全满足了急诊时急、准、快的要求。
梅晓燕武洪林吴小松吴惠明
关键词:急诊
64层CT心电门控血管造影对急性肺栓塞右室功能的评价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评价64层CT心电门控肺动脉造影(CTPA)对急性肺栓塞右室功能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层CT心电门控CTPA且影像质量良好的患者共45例,所有患者均同时进行了常规CTPA。对常规CTPA患者,测量横断位、四腔心左右室最大短轴内径。对心电门控CTPA患者,测量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心室最大内径,并计算左、右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容积。然后对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右心功能各组参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对中央型、周围型及阴性组之间参数进行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结果:45例患者中,阳性30例,其中中央型20例、周围型10例。对于阴性组与阳性组,右室收缩末期容积(P=0.02)、每搏输出量(P=0.015)及射血分数(P=0.01)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室/左室(RV/LV)收缩末期容积比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5)。对于中央型、周围型与阴性组,右室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在中央型与阴性组之间以及周围型与阴性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RV/LV容积比在中央型与阴性组之间,以及收缩末期中央型与周围型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右室内径及RV/LV内径比在阴性与阳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RV/LV内径比在中央型与阴性组之间(P<0.05)或周围型之间(P<0.01)有统计学差异。结论:64层CT心电门控肺动脉造影对评价右室功能有一定的价值。
武洪林陈建平龚波陆成栋唐庆放王德杭李红尧吴惠明薛维殷超吴小松周明霞
关键词:肺动脉栓塞右心室心电门控
64层螺旋CT尿路成像与静脉尿路造影对照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尿路成像(CTU)与静脉尿路造影(IVU)对泌尿系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130例临床疑诊泌尿系病变的患者,先进行IVU,再行64层螺旋CT尿路成像检查,通过工作站进行多种后处理,比较两者结果。结果 IVU诊断正常3例,诊断泌尿系结石95例,其中肾结石50例,输尿管结石44例,膀胱结石1例,输尿管外压病变2例,泌尿系畸形6例,肿瘤7例,感染性病变1例。CTU诊断正常2例,诊断泌尿系结石106例,其中肾结石60例,输尿管结石45例,膀胱结石1例,外压病变4例,泌尿系畸形9例,肿瘤20例,感染性病变17例。对于泌尿系结石、畸形的诊断两种方法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泌尿系肿瘤、感染的诊断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64层螺旋CT通过多种后处理方法,既可全景显示泌尿系的形态结构,也可观察局部病变细节,对泌尿系各种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而对于泌尿系单纯结石性梗阻亦可采用IVU。
高永炳龚波吴惠明吴小松
关键词:泌尿系病变CT尿路成像静脉尿路造影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通气功能与CT肺气肿指数的研究被引量:20
2016年
通过双源CT与肺功能检查(PFT)数据对照分析,探讨CT肺气肿指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08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31例为对照组。进行PFT检查,根据结果将COPD患者严重程度分组,同时进行双源CT肺部扫描,运用肺功能分析软件测定肺气肿指数(LAV%,即肺低衰减区占肺总容积的百分比),分析LAV%与PFT的相关性。结果 COPD患者的LAV%>对照组(P<0.05),COPD患者不同严重程度组别LA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V%对于评价COPD患者的肺功能有重要意义,患者LAV%与COPD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高永炳龚波武洪林周燕娟夏锡仪朱燕李尊许建兴郑建刚恽健何赟李红尧吴惠明王德杭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
全文增补中
MSCT及重建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1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小肠重建技术及其在小肠疾病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怀疑小肠疾病患者口服中性对比剂后进行西门子64层螺旋CT全腹部增强扫描,在独立的工作站上进行图像重组,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与临床、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与CT诊断一致,其中正常7例,良性病变6例,恶性病变9例。结论口服中性对比剂后进行MSCT多种成像对临床诊断可提出有价值的倾向性意见,其中MPR像和MIP像意义最大,可完整、直观地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以及性质等,对小肠疾病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徐志江龚波武洪林唐庆放李红尧吴惠明薛维殷超周明霞
关键词:小肠图像处理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心肌桥相关粥样斑块的CT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心肌桥相关粥样斑块的特性,探讨其与心肌桥的关系。方法:选取近年本院心内科收治的1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基本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CT检查数据,根据左前降支有无心肌桥及是否合并粥样斑块分为肌桥组(左前降支心肌桥合并粥样斑块)、斑块组(左前降支仅有粥样斑块)及对照组(左前降支无异常),比较各组数据。再将肌桥组患者根据心肌桥近侧段血管粥样斑块处管腔狭窄程度分组分析斑块特性与心肌桥的关系。结果:肌桥组34例,心肌桥均为单发,位于血管近段3处,中段30处,远段1处,合并有粥样斑块40处,位于血管近段36处,中段0处,远段4处;斑块组77例,粥样斑块84处,位于血管近段55处,中段27处,远段2处;对照组57例。肌桥组与斑块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斑块性质、长度、管腔狭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肌桥组患者左前降支近段血管易形成粥样斑块(P<0.05),心肌桥近侧段血管粥样斑块处管腔狭窄程度与患者年龄有关(P<0.05),而与斑块性质和长度、肌桥长度及壁冠状动脉类型无关(P>0.05)。结论:合并有心肌桥的冠状动脉在各种危险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心肌桥近侧段血管易形成粥样斑块,斑块处管腔狭窄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加重,与斑块及心肌桥本身的特性无关。
李红尧龚波吴惠明高永炳陆成栋
关键词:冠状动脉心肌桥粥样斑块CT
64层螺旋CT对80例肠梗阻的诊断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经临床诊断为肠梗阻的80例CT资料,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技术(VRT)、模拟内窥镜(VE)等多种处理方法,进行图像重组,并分析其表现。结果:在80例病例中,64层螺旋CT对肠梗阻诊断的敏感性100%,病因诊断正确率96%,包括粘连性肠梗阻25例,肠道肿瘤24例,肠外肿瘤压迫2例,肠扭转6例,绞窄性肠梗阻1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肠套叠8例,腹股沟疝3例,动力性肠梗阻10例。结论:64层螺旋CT检查对了解肠梗阻的部位、原因、严重程度以及病变肠管血供情况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首选检查。
龚波唐庆放武洪林吴惠明薛维殷超
关键词:肠梗阻图像处理
64层CT肺动脉造影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2010年
目的通过对64层CT肺动脉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的资料分析,探讨不同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资料完整并经64层CT肺动脉造影最后确诊的34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在高分辨横断位图像基础上,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aximal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容积显示重建(volume rendering,VR)技术,对主干、叶、段、段间的肺血管的显示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CTPA可以清晰显示肺动脉主干、叶、段、亚段及5~6级分支内栓子。MPR图像显示栓子优于MIP、VR图像,但缺乏立体感,MPR结合MIP、VR图像能更明确、更真实定位及定性诊断肺栓塞。结论CTPA在肺栓塞诊断中,三维重建应以MPR为主,MIP及VR为辅;64层CT肺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无创、快捷、有效、敏感性高、经济,可作为肺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杨克宇武洪林唐庆放谢红吴惠明
关键词:肺动脉栓塞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
心率、心率波动及重建时相的选择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评价心率、心率波动及重建时相的选择对西门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方法:51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将扫描数据从心动周期的R-R相位0~95%每间隔5%进行重建。使用西门子Syngo MMWP VE23A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等处理。按扫描时平均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分组,获得最佳重建时相,进而评价不同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中的图像质量。结果:心率<65次/min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60%~75%R-R间期;心率65~70次/min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65%~70%R-R间期;心率>70次/min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30%~40%R-R间期。图像质量随心率的增加及心率波动幅度的变大而下降。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与图像质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西门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受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影响。控制心率、减小心率波动以及选择最佳重建时相可提高图像质量。
龚波武洪林沈丹丹陈建平陆成栋郑建刚唐庆放李红尧吴惠明殷超薛维
关键词: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心率图像质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