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冬梅
- 作品数:7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从孟子到朱子“以水喻性”的嬗变被引量:4
- 2015年
- "以水喻性",指用"水"来比喻"人性",该范畴见于《朱子语类》。以水比喻人性,发端于"孟告之辩"中孟子的"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臻熟于朱子的"水之清者,性之善也"。孟子以为人性善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具有必然性;朱子阐释孟子"以水喻性",以为人性的善像水的清澈一样。为了解决二程"以水喻性"的悬疑,鼎足于关学、湖湘学等学派之林,朱子赋予性以至善,阐明恶之来源,指明返回善性的路径,由此形成了与其心性论联系紧密、较为完善的"以水喻性"论断。朱子的"以水喻性"较之孟子的"以水喻性",最大贡献在于将"性"提升到"天理"的地位,维护性的至善。"水之就下"和"水之清"两字之差,蕴藏着儒家心性论的发展路径。
- 吴冬梅庆跃先
- 关键词:儒学性善论
- “心与理一”的圣人之乐——朱子对“孔颜之乐”与“曾点气象”的重释被引量:2
- 2017年
- 为了构建"心与理一"的圣人之乐境界,朱子重新阐释了"孔颜之乐"与"曾点气象"。朱子明确区分孔子之乐与颜子之乐,孔子之乐是自然而然的心与理一;颜子之乐是下功夫后的心与理一,欠缺自然之性。曾点已经识得日用之间天理流行,欠缺细密功夫。基于颜子之乐与曾点之乐的不足,朱子提出圣人之乐——心与理一,其实质是见大而忘小,经下切己功夫而自然上达为天理流行的圣人境界,是现实与超越、直觉与自觉、有与无、实与虚、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欲透视朱子的圣人之乐,要综合地分析他对"孔颜之乐"与"曾点气象"的重新阐释,以解决其境界论中貌似矛盾之处。
- 吴冬梅
- 关键词:孔颜之乐
- 儒佛道治心思想的一个剪影——徽商融合儒佛道的治心路径
- 2015年
- 徽商重视治心,在三教激荡的情境下,他们循着以儒学为主,融合儒学、佛学和道学因素的路径,塑成以儒学为主、儒释道交融的治心哲学。徽商不仅吸收了儒学因素,也吸收了佛学、道学因素;其中既有儒学的仁义、孝悌,也有佛学的无我、善恶报应,还有道家的谦退、上善若水等思想因素。儒学是滋养徽商心灵的浓汤,佛道哲学是医治徽商心灵的良药,儒释道的融合能帮助徽商解决包括心灵在内可能会出现的大多数问题,达到心灵平和的境界,取得他们曾经的辉煌。可以说,徽商不仅是儒商,还是释商和道商。徽商的治心路径是儒佛道治心思想的一个剪影。
- 吴冬梅
- 关键词:儒佛道徽商治心
- 儒家“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使命感溯源
- 我们不纠结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出自何人之口,追溯它的源头,梳理它形成的原因,描摹它的雏形,剖析其内涵,由此发现它对当代的启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情怀流行于宋代,其源头在春秋战国,甚至更早,是儒(儒家)"君王情结"与...
- 吴冬梅
- 关键词:儒家使命感
- 从《读荀子一》等四篇看吴汝纶的人性论思想
- 2017年
- 吴汝纶是晚清著名的古文家和杰出的教育家,关于他的文学成就和教育思想研究起步较早,成果颇丰,但对吴汝纶人性论思想的研究尚未引起学界关注。研读吴汝纶的《读荀子一》等文章,可知其尊崇程朱理学心性论,继承孟子"性善论",兼用荀子"性恶论",凸显"学""礼"与"行",构建其自成体系的人性论,而作为其教育理论的重要哲学根基。疏理吴汝纶的人性论思想,了解其旨趣与归宿,可拓展吴汝纶研究的疆域,深化对其教育思想的研究。
- 吴冬梅
- 关键词:吴汝纶程朱理学人性论教育理论
- 君子的人格特征与养成
- 2015年
- 君子有独特的人格特征——仁、义、中庸和乐。君子仁义,有仁爱之心,心里存仁;义以为质,充满正义;做任何事都能把握中庸的准则,恰到好处;能够固守大道,甘于贫穷而悠然自乐。仁、义、中庸和乐之间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君子与小人相对,与小人相反;小人通过修炼也可成为君子。在众人通往圣人的路途中,君子是桥梁。
- 吴冬梅
- 关键词:君子中庸圣人
- 从“赤子”到“大人”——朱子对先秦儒道哲学的重释被引量:3
- 2013年
- 为了使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体系更具现实性,朱子重释先秦儒道哲学。他改造先秦儒道之"日新"、"扩充"、"止于至善"与"自然"、"不见可欲"、"少私寡欲"思想,认为应当保有赤子之心,修养心性,但不能复归于婴儿;应当以天理为主导,"少私寡欲",但不必"不见可欲";应当"扩而充之","止于至善",下格物致知穷理功夫而达到对天理的体认,使天理与纯真自然在大人心中有机结合。本文依据朱子对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三个层次的解读,意在阐明朱子重释先秦儒道哲学的意旨与路径。
- 吴冬梅
- 关键词: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