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群地平贴片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疗效观察
- 1995年
- 我们自1991年2月以来应用空军南京医院研制的经皮给药型的尼群地平贴片和江苏南通县制药厂生产的尼群地平普通口服片治疗轻、中型高血压病的临床降压疗效对比观察,结果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梁虎青黄家麟熊祖应顾统元吴冬梅
- 关键词:高血压尼群地平贴片药物疗法疗效
- 心脏再同步起搏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 2002年
- 严激徐健刘伏元范西真黄向阳安春生王家生吴冬梅顾统元
-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
- 338例心室晚电位临床观察
- 1993年
- 目前,用体表信号平均心电图(SAECG)的方法检测心室晚电位(VLP),作为预测室性心动过速(VT)和室颤(Vf)发生的指标,已在临床广泛开展。特别对心肌梗塞患者心性猝死可能性的估价,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338例心脏病患者和健康人VLP检测,观察了不同心脏病及有无VT/Vf的患者VLP发生率,初步探讨了VLP的临床意义。对象与方法对象:收集1989年~1991年期间检测对象338例,缺血性心脏病190例,男150例,女40例,平均年龄58岁,其中急性心肌梗塞(AMI)42例,陈旧性心肌梗塞(OMI)38例,心绞痛110例。心肌病组21例,男17例,女4例,平均年龄49岁。心肌炎32例,男20例,女12例。
- 王瑞敏张亚斋何卫平王爱玲吴冬梅
- 关键词:心室晚电位心电图心脏病
- 双心室再同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双心室再同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所选择患者均为心功能Ⅲ~Ⅳ级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60mm ,EF值 <3 5 % ,E、A峰融合 ,二尖瓣中等度以上返流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QRS时限 >14 0ms。应用Insync 80 40三腔起搏器 ,起搏电极定位于右心耳、右心室心尖部、冠状静脉窦左侧支或侧后分支。术后以VAT方式起搏。结果 例 1随诊 6个月 ,例 2随诊 1个月 ,2例术后心功能均提高至Ⅱ级 ,EF值明显提高 (例 1,2 1%VS3 0 % ;例 2 ,2 7%VS 3 8% ) ,QRS波时限明显缩短 (例 1,2 0 0msVS 110ms ;例 2 ,180ms ;例 2 ,VS 13 0ms) ,术后经心脏超声优化A—V间期 ,90ms时E、A峰分离程度最大 ,二尖瓣返流明显减少。例 1,术后 6个月左心房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无明显缩小。例 2 ,术后 1个月左心房 ( 4 3mmVS 3 5mm)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 92mmVS 85mm)缩小明显。结论 双心室再同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近期疗效满意 ,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新方法。
- 徐健严激刘伏元范西真黄向阳安春生王家生吴冬梅顾统元
-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三腔起搏器
- 梗塞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 1998年
- 4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行尿激酶(UK)、链激酶(SK)静脉溶栓治疗。根据其在梗塞前一周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A、B两组。对两组的临床、随访观察资料及心肌酶学CK测定的峰值进行分析,表明A组室速室颤、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院内死亡率均低于B组(p<0.05),并且CK峰值亦较后者明显减低(p<0.01)。提示:梗塞前心绞痛对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有保护作用,有利于溶栓治疗后再灌注的建立,并减少梗塞面积。
- 丁晓梅余华严激吴冬梅
- 关键词:心肌梗塞梗塞前心绞痛溶栓治疗
- 双腔起搏器临床应用研究
- 严激朱健徐健丁晓梅范西真韩晓萍安春生余华吴冬梅王家生顾统元
- 该项目历时8年,共植入28台双腔起搏器,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已熟练掌握了植入技术,且无并发症,并系统观察和总结了其心律、变化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同时应用三维超声重建技术观察了AAI、DVI、VVI不同起搏方式对心功能的影响...
- 关键词:
- 关键词:双腔起搏器心律失常植入技术
- 安置心脏起搏器中的电极脱位问题探讨(附8例病例讨论)被引量:1
- 1991年
- 电极脱位是安置心内膜心脏起搏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们对68例患者进行了82例次右心内膜心脏起搏术,其中电极脱位8例,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一、资料来源:68例均系省立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患者。二、分组:中青年组:43例;年龄:15~29岁;老年组:25例,年龄:60~81岁。三、电极类型:临时起搏用双极柱状电极或单极楔状电极,永久起搏用单极楔状电极或翼状电极。结果一、患者中共发生电极脱位8例。
- 朱健顾统元吴冬梅黄其植黄光文沈玉芳
-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电极脱位心脏病
- 恶性心包积液的临床识别
- 1990年
- 恶性心包积液是原发于心包或继发于身体其它部位的肿瘤侵害到心包所造成。临床上较少见,有时确诊很困难,往往造成误诊。本文就我院1979年至1988年收治的12例明确诊断的恶性心包积液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一、12例恶性心包积液,男7例,女5例,年龄24~72岁,平均46岁。从出现症状到确定诊断32天至1年,全部在近期内(半月至2月)
- 严激顾统元吴冬梅
- 关键词:心包积液心脏肿瘤
- 卡托普利对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血浆纤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
- 1998年
- 目的:观察在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患者中卡托普利对血浆纤溶活性的作用。方法:将患者随机分组,即试验组3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对照组21例按常规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留取血浆测定以下指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纤溶酶原(Plg)活性、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试验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在卡托普利治疗7~10天后显著性升高(P<0.05),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活性显著性降低(P<0.01);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后所有被检测的纤溶指标均无显著性改变。结论:卡托普利可能主要通过降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活性而影响纤溶活性,提示卡托普利对防治此类患者动脉栓塞性并发症有益。
- 徐岩何浩周志中周志中吴冬梅何晓东
- 关键词:心房颤动卡托普利纤溶活性
- 左室假腱索位置与心律失常关系194例分析
- 1993年
- 应用多普勒心动图在748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中检出194例左室假腱索(LVFT)。检出率:25.9%。LVFT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和交界性心律失常。本文对LVFT的位置与心律失常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室性心律失常以附着在室间隔心尖段至左室侧壁心尖段的LVFT者发生率最高,而交界性心律失常以附着在室间隔上段至左室侧壁中段的LVFT者发生率最高。
- 汪太平史学功程焕南李芹卢宏传程振远吴冬梅
- 关键词: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左室假腱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