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宥文 作品数:10 被引量:124 H指数:6 供职机构: 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连续肾脏替代治疗在监护病房非肾性危重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2007年 作为近年来危重病医学治疗中最重要的进展之一,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是治疗学一项突破性进展,已广泛用于肾性和非肾性危重病患者[1]. 叶宥文关键词:CRRT 危重病 监护病房 循环血管紧张素-2升高与脓毒症病人的关系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循环血管紧张素-1(Ang-1),血管紧张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与脓毒症病人的关系。方法:把44例收入ICU的重症病人同时进行APACHEII,SOFA评分,分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2组,应用放免法分别测定他们的血管紧张素-1(Ang-1),血管紧张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并对2组的血管紧张素-1(Ang-1),血管紧张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进行比较。结果:脓毒症组病人的循环血管紧张素-2浓度明显增高。而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的血管紧张素-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两组无明显差别。结论:脓毒症组病人的血管紧张素-2浓度水平升高,可以作为反映脓毒症病人病情的指标。 戴晓勇 叶宥文 俞斌 华玮 颜伶 杨晓英关键词:脓毒症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重度脓毒血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重度脓毒血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重度脓毒血症患者58例随机分为EGDT组和对照组各29例。2组均积极控制感染、机械通气等基础治疗,EGDT组采取以早期复苏为中心的综合疗法,对照组采用循环与容量支持等常规治疗。比较分析入院不同时间的血清PCT水平、APACHEⅡ评分,记录EGDT达标时间、7 d急性肾损伤(AKI)、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的发生率及28 d病死率,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2组第3、5、7天PCT水平均低于入院时(P<0.05),入院第3天、5天、7天,EGDT组患者PC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GDT组中≤6 h达标者入院第5天、7天PCT水平明显低于>6 h达标者(P<0.05);EGDT组患者入院7 d APACHEⅡ评分、MODS发生率、7天AKI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7 d APACHEⅡ评分、MODS发生率、7 d AKI发病率均与PCT呈正相关(r=0.651、0.401、0.395,P<0.05)。结论重度脓毒症患者尽早行EGDT,可快速降低血清PCT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且与达标时间密切相关。 樊锐 戴晓勇 杨晓英 朱一川 叶宥文 袁佳关键词:脓毒血症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 降钙素原 预后 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TMZ)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将58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两组均给予标准抗CHF治疗,治疗组加用TMZ,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4 h动态心电图仪测定HRV指标,包括24 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相邻正常的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24 h内5 min平均正常的R-R间期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心搏数占所有心搏数的比例(PNN50)。结果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2例,对照组分别为13、9、7例,P<0.05。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LVESD、LVEDD明显下降,LVEF、SDNN、SDANN、RMSSD及PNN50明显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均<0.05)。LVEF与SDNN、SDANN、RMSSD呈正相关(r分别为0.581、0.631、0.629,P均<0.05),与PNN50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TMZ可有效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和HRV,逆转左心室重塑,从而改善预后。 戴晓勇 杨晓英 华玮 颜伶 叶宥文 窦维嘉关键词:心力衰竭 曲美他嗪 心功能 心率变异性 急诊脓毒症死亡风险评分对脓毒症患者危险分层及预后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3 2015年 目的探讨急诊脓毒症死亡风险评分(MEDS)对脓毒症患者危险分层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62例,根据入院时患者病情分为脓毒症组21例,严重脓毒症组24例,脓毒性休克组17例;根据28 d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41例,死亡组21例。对各组分别进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II)评分、序贯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MEDS评分,并测定血乳酸水平,记录患者28 d的存活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28 d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果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SOFA、血乳酸显著高于脓毒症组(P<0.05),而严重脓毒症组与脓毒性休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 II、MEDS评分: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组与脓毒症组病死率均低于脓毒性休克组(P<0.05)。死亡组患者年龄大于存活组,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MEDS评分及血乳酸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随着病情的加重,脓毒症患者MEDS评分、病死率显著升高(P<0.05);随着危险分层的增加,患者病死率也显著增高(P<0.05);多凶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MEDS评分及血乳酸均是28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MEDS评分的实用性优于APACHE II、SOFA评分,可作为脓毒症患者病情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戴晓勇 华玮 叶宥文 周季兰 沈健 颜伶关键词:脓毒症 预后 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31 2016年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片与血栓通注射液联合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从2012年2月到2014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分成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静脉滴注血栓通注射液,试验组静脉滴注血栓通注射液加口服阿托伐他汀片治疗。14天后观察两个组的治疗效果,并且进行血脂(TC、TG、LDL-C、HDL-C)、血液流变学(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全血还原黏度、纤维蛋白原、细胞刚性指数)等指标的检测,以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TC、TG、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全血还原黏度、纤维蛋白原、细胞刚性指数均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8.0%(44/50),高于对照组的66.0%(33/50)(P<0.05)。试验组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片联合血栓通注射液对于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疗效显著,且具有明显的降脂效果。 周季兰 华玮 戴晓勇 浦清 叶宥文关键词:阿托伐他汀片 血栓通注射液 脑梗死 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利钠肽水平与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相关性 被引量:18 2011年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血脑利钠肽(BNP)水平与运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关系。方法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仪测定71例心力衰竭患者的各项指标,同时测定他们的BNP水平,并对BNP水平与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各项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BNP水平与外周血管阻力(SVR)(R=0.710,P<0.01)、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R=0.717,P<0.01),胸腔积液量(TFC)(R=0.688,P<0.01)均呈正相关;与心率、血压、心指数(CI),心排血量(CO)、每搏指数(SI)、每搏量(SV)、速度指数(VI)、加速度指数(ACI)、左心室做功指数(LCWI)、左心室做功量(LCW)、收缩时间比率(STR)、预射血时间(PEP)及左心室射血时间(LVET)均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结论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无创血流动力学指标(TFC,SVR,SVRI)与血浆BNP水平有高度相关性,均能反映患者的心功能状况,可作为评价心力衰竭的量化指标。 叶宥文关键词:无创血流动力学 脑利钠肽 心力衰竭 PICCO监测在危重患者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PICCO)在危重患者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3例接受CRRT治疗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7例行PICCO监测指导容量管理,对照组26例以中心静脉导管及动脉导管监测中心静脉压(CVP)指导容量管理。观察两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3 d液体总输入量及28 d病死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12 h的APACHEⅡ评分比较,P均>0.05;治疗后24、72 h观察组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27.2±7.5)h、3 d液体总输入量(10.4±5.4)m L、28 d病死率18.5%,对照组分别为(33.2±10.1)h、(14.7±5.3)m L及46.1%,P均<0.05。结论 PICCO技术指导危重患者CRRT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并改善预后。 戴晓勇 杨晓英 叶宥文 沈健 岑烈 吴学杰关键词:肾脏替代治疗 危重患者 预后 脓毒血症患者血清IL-6 IL-10的表达水平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探讨脓毒血症患者血清白介素(IL)-6、IL-10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将56例脓毒血症患者根据病情分为脓毒血症组18例,严重脓毒血症组21例,脓毒性休克组17例。同时根据患者2周内的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分析各组患者血清IL-6、IL-10水平及CD4+/CD8+的变化。结果脓毒血症患者血清IL-6、IL-10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随着脓毒血症病情的加重,IL-6、IL-10水平越高;脓毒血症患者中入院第3天IL-6明显降低,但严重脓毒血症组、脓毒性休克组中IL-10水平与入院第1天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入院第1天和第3天血清IL-6、IL-10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血症组、脓毒性休克组CD4+、CD8+、CD4+/CD8+与IL-6、IL-10均呈线性负相关(P<0.05)。结论脓毒血症患者血清IL-6、IL-10呈高表达状态,且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樊锐 沈健 窦维嘉 曹平 袁佳 叶宥文关键词:脓毒血症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C反应蛋白、D-二聚体在严重脓毒症患者病情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浓度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严重脓毒症患者共68例,按预后分为存活组38例和死亡组30例,记录其入院第1天、第3天及转出或死亡前最后1次CRP、D-D,比较两组的变化趋势。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的CRP、D-D水平在入院第1天无显著差异,入组第3天起存活组的CRP、D-D水平逐渐下降,死亡组则逐渐升高,死亡组的CRP、D-D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CRP、D-D持续高水平提示病情严重,是预后不良的表现。联合动态检测脓毒症患者血CRP和D-D水平有助于判断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危重度及预后。 华玮 戴晓勇 颜伶 叶宥文 俞斌 窦唯嘉关键词:严重脓毒症 C反应蛋白 D-二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