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双舫

作品数:570 被引量:3,013H指数:31
供职机构:东北石油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72篇期刊文章
  • 220篇专利
  • 73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8篇天文地球
  • 14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6篇文化科学
  • 12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建筑科学
  • 4篇理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化学工程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25篇页岩
  • 116篇盆地
  • 104篇油气
  • 68篇勘探
  • 62篇松辽盆地
  • 59篇孔隙
  • 57篇源岩
  • 43篇烃源
  • 43篇烃源岩
  • 42篇有机质
  • 40篇泥页岩
  • 39篇页岩油
  • 39篇储层
  • 38篇成藏
  • 36篇地质
  • 35篇干酪根
  • 33篇动力学
  • 28篇岩石
  • 27篇生烃
  • 26篇地球化

机构

  • 312篇东北石油大学
  • 267篇中国石油大学...
  • 107篇中国石油天然...
  • 16篇中国石油大学...
  • 15篇中国石油
  • 10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北京大学
  • 5篇大庆油田有限...
  • 5篇重庆医药工业...
  • 5篇中国科学院兰...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中国石油勘探...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石化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山东科技大学
  • 2篇河北工业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石化胜利...

作者

  • 570篇卢双舫
  • 209篇薛海涛
  • 173篇王民
  • 100篇李吉君
  • 85篇陈方文
  • 67篇肖佃师
  • 58篇王伟明
  • 57篇田善思
  • 57篇黄文彪
  • 51篇陈国辉
  • 37篇李进步
  • 34篇申家年
  • 32篇杨金秀
  • 27篇付晓泰
  • 27篇丁雪
  • 20篇张雷
  • 20篇李俊乾
  • 20篇刘晓艳
  • 19篇王振平
  • 18篇张学娟

传媒

  • 22篇大庆石油学院...
  • 22篇沉积学报
  • 18篇吉林大学学报...
  • 18篇科学技术与工...
  • 17篇石油勘探与开...
  • 15篇大庆石油地质...
  • 1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2篇石油学报
  • 11篇天然气工业
  • 9篇地球化学
  • 8篇地质科学
  • 7篇第十一届全国...
  • 6篇内蒙古石油化...
  • 5篇地质论评
  • 4篇石油实验地质
  • 4篇特种油气藏
  • 4篇地球科学(中...
  • 4篇地学前缘
  • 4篇天然气地球科...
  • 4篇中国地质教育

年份

  • 1篇2024
  • 22篇2023
  • 22篇2022
  • 19篇2021
  • 16篇2020
  • 30篇2019
  • 29篇2018
  • 39篇2017
  • 24篇2016
  • 34篇2015
  • 30篇2014
  • 22篇2013
  • 26篇2012
  • 50篇2011
  • 27篇2010
  • 32篇2009
  • 17篇2008
  • 16篇2007
  • 10篇2006
  • 25篇2005
5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烃源岩TOC值变化与其生排烃效率关系的探讨被引量:38
2004年
采用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烃源岩有机碳(TOC%)的损失率DTOC一(TOC°-TOC)/TOC°的变化规律。当烃源岩生排烃效率很低时,DTOC都为负值,即在成熟演化过程TOC是增加的。随着生排烃效率提高,有机碳变化率DTOC逐渐增加(TOC损失率增大),烃源岩逐步由“增碳”进程转变为“减碳”进程。但只有生烃潜力很高的Ⅰ型有机质岩石,在生烃降解率和排烃效率极高的“理想”条件下,DTOC的增加(减碳进程)幅度才十分显著。指出基于有机质原始丰度恢复的碳酸盐岩烃源岩评价标准,可能过分强调了“减碳”的进程,很多情形下会美化原本比较差的烃源岩。
钟宁宁卢双舫黄志龙张有生薛海涛
关键词:烃源岩TOC值有机质丰度数值模拟
松辽盆地徐深1井气藏气源的氢、碳同位素特征被引量:1
2009年
选取松辽盆地内泥岩样品和煤样进行热模拟实验,建立了两个样品成甲烷的氢、碳同位素分馏动力学模型并标定了动力学参数。分别以徐深1井区、沉降中心地质资料为例进行研究,表明两处源岩均有短期内大量生气的特点,气源岩生气期分别为距今95.5~73 Ma和距今100~73 Ma。计算得到两处源岩沙河子组暗色泥岩和煤、火石岭组暗色泥岩和煤所生天然气单独运聚成藏(自开始生烃到现今累积成藏)所对应的δD_(CH_4)和δ^(13)C_1,进而定量计算出徐深1井区源岩所生甲烷的δD_(CH_4)为-237.3‰,δ^(13)C_1为-28.8‰,沉降中心气源岩所生甲烷的δD_(CH_4)为-102.5%‰,δ^(13)C_1为-24.8‰以各区域天然气混合后的δD_(CH_4)作为来源气体的端元同位素值,根据物质平衡原理计算得到:徐深1井区源岩对该区气藏的贡献比例约占72%,沉降中心源岩的贡献比例约为28%。同理以δ^(13)C_1方法得到徐深1井区源岩对该区气藏的贡献比例约占66%,沉降中心源岩的贡献比例约为34%。氢、碳同位素分馏的化学动力学地质应用结果存在的差异与同位素分馏模型标定所用热模拟实验为不加水实验有关。
薛海涛刘海英卢双舫霍秋立徐庆霞李吉君
关键词:氢同位素碳同位素气源沉降中心松辽盆地
塔里木盆地早寒武世风化—热液耦合过程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
2022年
以塔西北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黑色页岩为例,利用总有机碳(TOC)、热解、干酪根碳同位素、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测试分析,探讨风化作用、热液活动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风化—热液耦合过程促进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古风化作用为海洋生物生长提供必需的营养元素(Fe)和丰富的陆源碎屑,前者导致浮游生物的勃发,后者促进水体有机质的吸附和沉降,为有机质富集奠定物质基础;热液活动提供丰富的还原性气体(H_(2)S)和热液硅,前者创造硫化缺氧的沉积环境及透光厌氧带,促进沉积有机质的保存,后者稀释沉积有机质的丰度。当风化作用较强而热液活动较弱时,古生产力勃发,热液硅稀释作用较弱,促进黑色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当热液活动较强而风化作用较弱时,古生产力受限,热液硅稀释作用较强,导致相对贫有机质硅质页岩的形成。塔西北下寒武统烃源岩的发育模式受风化—热液协同控制。芳基类异戊二烯烃的油源对比显示,风化—热液耦合控制下发育的富有机质烃源岩对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深层油气资源具有重要贡献。该结果对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勘探具有参考意义。
何涛华李文浩杨二强卢双舫潘文庆张宝收应俊锋朱鹏飞王秀哲
关键词:热液活动古生产力早寒武世塔里木盆地
一种泥页岩不同矿物孔隙自动识别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泥页岩不同矿物孔隙自动识别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确定泥页岩扫描电镜灰度图的无机矿物孔隙图和干酪根区域图;对无机矿物孔隙图进行膨胀操作,得到膨胀后的无机矿物孔隙图;对比无机矿物孔隙图和膨胀后的无机矿物孔隙...
田善思曾芳薛海涛卢双舫赵日新王民李吉君陈国辉
文献传递
松辽盆地肇州区块沙河子组断层特征及其对致密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自构造地质学问世以来,在众多地质学家的推动下,其理论不断创新、技术不断进步,使得该学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场面,而断裂作为地壳-岩石圈中发育最广泛、作用最重要的构造样式倍受关注,其发育特征对于层序发育样式、沉积体系展布特征、...
蔡来星卢双舫李昂闵春佳刘爽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凝析油藏成因机制研究
<正> 1989年古109井葡萄花油层凝析油的首次发现和2002年英51井凝析油-挥发油的再次发现引起了大庆油公司对凝析油的重视。前人研究认为(许运新,1989;文享范、张建深等,1993;李廷均、陈义才等,1997),...
卢双舫申家年薛海涛王跃文刘新颖李宏涛
文献传递
保压取心后的连续解析模拟装置及原位含气量计算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压取心后的连续解析模拟装置及原位含气量计算方法,装置包括:保压取心筒、气液分离模块、供水模块、流量控制器、气体采集模块、气相色谱仪和同位素质谱仪;流量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气液分离模块和所述气体采集模块之间...
李霄卢双舫李文镖宋兆京王峻王子轶
文献传递
一种核磁共振测井T<sub>2</sub>截止值的确定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核磁共振测井T<Sub>2</Sub>谱中T<Sub>2</Sub>截止值的确定方法,尤其是一种依据核磁共振测井T<Sub>2</Sub>谱各时间点T<Sub>2</Sub>谱强度所反映的孔隙结构特征构建T...
陈方文丁雪卢双舫薛海涛王伟明
文献传递
陆相湖盆致密油充注运聚机理与富集主控因素被引量:3
2023年
通过中国陆上不同类型致密油典型实例解剖,开展烃源岩、储集层、原油等样品测试分析,运用核磁-驱替物理模拟、格子玻尔兹曼数值模拟等技术方法,研究了中国陆相湖盆致密油充注运聚机理与富集主控因素。研究表明陆相湖盆致密油充注运聚机理:优质烃源岩生排烃动力是决定致密油充注效率和聚集效果的动力基础,原油运移阻力是影响致密油充注效率和聚集效果的关键要素,充注动力与致密储集层孔喉阻力耦合作用控制聚集效果及富集程度。陆相湖盆致密油富集程度主要受烃源岩、储集层孔喉大小、储集层结构各向异性及裂缝4大因素控制:优质烃源岩控制致密油近源分布,储集层物性及孔喉大小与致密油富集程度呈正相关,储集层结构各向异性揭示顺层运移速率最高,层内裂缝提高运聚效率与含油饱和度。
胡素云陶士振王民庞正炼白斌陈燕燕卢双舫陈悦杨怡青金旭贾进华王建张天舒林森虎吴因业
关键词:陆相湖盆
一种泥页岩有机孔隙度检测方法
一种泥页岩有机孔隙度检测方法,属于石油、地质、矿业勘探开发技术领域。以代表性泥页岩样品和原油样品的热模拟实验为基础,利用化学动力学方法计算干酪根成油、干酪根成气和原油裂解成气的化学动力学参数,结合目地层埋藏史和热史,确定...
陈方文卢双舫薛海涛丁雪李吉君王民黄文彪王伟明肖佃师
文献传递
共5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