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颖

作品数:9 被引量:40H指数:5
供职机构: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综合征
  • 2篇电图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神经节
  • 2篇神经节苷脂
  • 2篇疗效
  • 2篇脑病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可逆性
  • 2篇可逆性后部白...
  • 2篇肌电
  • 2篇肌电图
  • 2篇吉兰-巴雷综...
  • 2篇急性
  • 2篇梗死
  • 2篇巴雷综合征
  • 2篇白质
  • 2篇白质脑病

机构

  • 9篇聊城市第二人...

作者

  • 9篇刘颖
  • 7篇刘春红
  • 5篇杨延芳
  • 4篇孟庆玲
  • 3篇张子斌
  • 3篇郝强
  • 3篇崔立海
  • 3篇张文英
  • 2篇潘琳莉
  • 2篇张士喜
  • 1篇任立军
  • 1篇许研
  • 1篇陶伟
  • 1篇宋艳峰
  • 1篇陈孝伟

传媒

  • 2篇脑与神经疾病...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0
  • 3篇2008
  • 3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神经节苷脂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肌电图改变
2007年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又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IDP),是一种周围神经脱髓鞘疾病。神经节苷脂(monosialote trahexosyl ganglioside,GM)作为髓鞘的主要组成成分,能够修复受损神经的髓鞘、促进神经再生、恢复神经生理功能。本项研究对GBS患者应用GM治疗,旨在观察GM治疗GB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肌电图的影响。
张子斌刘春红杨延芳潘琳莉郝强刘颖孟庆玲
关键词:吉兰-巴雷综合征神经节苷脂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临床疗效肌电图脱髓鞘疾病
急性脑梗死患者AngⅡ及免疫指标IL-6、IgG、C_3的变化研究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免疫指标IL-6、IgG、C_3的变化与相互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46例为病例组,选择同时期健康体检者46例为对照组。检测并且比较2组血压、神经内分泌指标(AngⅡ)及免疫指标IL-6、1g G、C_3水平。结果:病例组入院时平均舒张压及收缩压较对照组体检时显著升高(P<0.05)。病例组入院时IL-6、IgG及AngⅡ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C_3显著降低(P<0.05);病例组IL-6及C_3在入院第3天及第7天较入院时均显著升高(P<0.05),入院第7天较入院第3天均显著降低(P<0.05);病例组IgG与AngⅡ在发病后均逐渐降低,但不同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发病后不同时点的IL-6、IgG、C_3及AngⅡ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出现AngⅡ及免疫指标的改变,随着病程进展出现不同趋势的变化。
陈孝伟刘颖朱晓暾陶伟
关键词:脑梗死免疫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并发脑卒中2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并发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7例PV并发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本组PV并发脑梗死22例(81.5%),其中多发性脑梗死18例(66.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7.4%);脑出血2例(7.4%);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例(3.7%)。均符合PV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及血象、骨髓象的改变。(2)影像学检查显示脑梗死以多发小梗死灶多见(66.7%),常见于脑叶、基底节、内囊;脑出血的出血灶内密度不均匀,周边水肿明显。(3)本组采用静脉放血加小剂量化疗治疗,脑卒中痊愈8例,显著进步18例,无效1例。结论PV并发脑卒中以脑梗死多见,其中又以多发性梗死为主,并发脑出血和SAH较少,采用静脉放血加小剂量化疗治疗的效果较好。
杨延芳任立军刘颖张文英张士喜
关键词: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脑卒中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二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2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患者均急性起病,以头痛、频繁癫发作为首发症状;均发病于产褥期前后,均有血压升高、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1例烦躁、计算、近记忆力下降;另1例恶心、呕吐;头部CT检查2例均显示对称分布于枕、顶、额、颞叶沟回状低密度灶,其中1例广泛脑白质水肿;MRI检查2例均显示对称分布于枕、顶、额、颞叶回状或沟回弥漫片状长T2、长T1信号、Flair像示皮层下弓状纤维形高信号病灶,以脑白质为主、皮质亦见受累。经治疗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约1周消失,复查影像学恢复正常。结论头痛、视觉障碍和癫发作是RPLS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主要为大脑后部白质对称性CT呈低密度灶、MRI呈长T1、长T2信号。经过正确的治疗,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神经影像学改变均可很快好转并可以完全恢复。
崔立海刘颖郭驿新刘春红杨延芳张子斌孟庆玲宋艳峰郝强
关键词:影像学
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对颅外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对颅外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行颅外脑血管支架植入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均常规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瑞舒伐他汀10 mg 1次/d,术前第7~10天治疗组和对照组服用普罗布考500 mg、安慰剂2次/d,持续用药至术后12个月。于术后第6、12个月行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对可疑再狭窄者行脑血管 DSA 检查。结果术后第6、12个月,治疗组再狭窄发生率为2%、4%,对照组分别为4%、10%;两组术后第12个月再狭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普罗布考、瑞舒伐他汀可降低颅外脑血管支架植入患者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刘春红刘颖
关键词:脑血管狭窄支架植入术瑞舒伐他汀再狭窄
神经白塞氏病的临床和影像学分析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分析神经白塞氏病的临床和影像学改变,探讨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6例神经白塞氏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随访10例神经白塞氏病患者,对该病的演变规律进行总结。结果16例神经白塞氏病患者均有白塞氏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其中口腔溃疡16例,生殖器溃疡10例,眼部病变6例,皮肤病变8例,针刺反应阳性10例;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者只有2例,其余14例从白塞氏病基本临床表现到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时间平均5.8年。16例中单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12例,周围神经损害2例,两者同时合并者2例。16例行头部MR检查均显示颅内散在点状或小片状T1加权像正常或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影。结论神经白塞氏病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均可因小血管炎而受损,影像学改变有助于临床诊断,结合白塞氏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及针刺反应综合分析可诊断神经白塞氏病。
刘春红刘颖许研孟庆玲张文英
关键词:神经白塞氏病影像学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42例临床分析
2008年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治疗预后,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对2001年至2007年收治的42例TOB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等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患者以中老年为主,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其次是高脂血症,脑栓塞是其主要病因,临床主要症状是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改变。结论:CT和MRI是诊断TOBS的主要检查手段,MRI在早期诊断方面优于CT,TOBS预后较差,致残率较高,早期全面综合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刘颖刘春红崔立海杨延芳张文英张士喜
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脑梗死磁共振成像
神经节苷脂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疗效及肌电图变化的临床评价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评价神经节苷脂在促进吉兰-巴雷患者恢复方面上的临床疗效及肌电图变化。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神经节苷脂和普通B族维生素治疗。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定期进行MRC、Hughes评分以及肌电图检查,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F波平均潜伏期。结果:两组MRC、Hughe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0.01),半年后两组MRC、Hughes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半年后两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F波潜伏期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神经节苷脂是促进吉兰-巴雷患者恢复的有效药物,无论是临床评分还是肌电图改善均优于普通B族维生素。
郝强潘琳莉张子斌刘春红杨延芳刘颖孟庆玲
关键词:神经节苷脂B族维生素肌电图吉兰-巴雷综合征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二例被引量:8
2008年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由Hinchey等于1996年首先报道,因该病较少见,现将所诊治的2例分析报道如下。
崔立海刘春红刘颖
关键词: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症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