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霜

作品数:28 被引量:83H指数:6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8篇肝炎
  • 6篇SMAD3
  • 5篇乙型
  • 5篇细胞
  • 4篇血清
  • 4篇脂肪
  • 4篇重组慢病毒
  • 4篇纤维化
  • 4篇慢病毒
  • 4篇慢性
  • 4篇酒精
  • 4篇酒精性
  • 4篇非酒精性
  • 4篇非酒精性脂肪
  • 4篇肝病
  • 4篇肝纤维化
  • 4篇肝炎患者
  • 4篇SHRNA
  • 3篇代谢
  • 3篇药物

机构

  • 28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3篇医学部
  • 2篇兰州大学第一...
  • 2篇中日友好医院
  • 2篇解放军第30...
  • 1篇兰州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广元市第一人...
  • 1篇解放军总医院...
  • 1篇南方科技大学

作者

  • 28篇刘霜
  • 27篇段钟平
  • 21篇陈煜
  • 18篇郑素军
  • 11篇刘梅
  • 7篇张莹
  • 5篇蒋莹莹
  • 4篇孔贺利
  • 4篇王扬
  • 3篇白丽
  • 3篇邢欣悦
  • 3篇张晓慧
  • 3篇任锋
  • 3篇任艳
  • 3篇卞丹丹
  • 3篇丁美
  • 3篇周海洋
  • 3篇王钊
  • 2篇李俊峰
  • 2篇王世美

传媒

  • 8篇临床肝胆病杂...
  • 3篇胃肠病学和肝...
  • 3篇实用肝脏病杂...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中西医结合肝...
  • 1篇肝脏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常见临床指标及无创肝纤维化评分对中国肝病型Wilson病进展期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探讨常见临床指标及无创肝纤维化评分与中国肝病型Wilson病(WD)的关系,及其对进展期肝纤维化的鉴别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1996年5月—2020年4月于北京佑安医院及中日友好医院诊治的236例中国WD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有肝脏病理且临床资料齐全的肝病型WD患者26例,应用METAVIR评分判断肝纤维化分期,将患者分为进展期肝纤维化(F3期、F4期)和非进展期肝纤维化(F0期、F1期、F2期)两组,计算3种无创肝纤维化评分(Sheth指数、APRI指数、FIB-4指数),比较两组间上述指数、相关临床指标差异。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Fisher检验。应用Spearman秩相关对有差异的指标进一步分析,筛选出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的临床指标及评分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本研究患者多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发病,其中有10例(38.5%)患者K-F环为阳性,17例(65%)患者处于进展期肝纤维化阶段。进展期和非进展期肝纤维化患者比较,WBC(Z=-2.102,P=0.036)、Hb(t=-2.860,P=0.009)、PLT(t=-4.053,P<0.001)、DBil(Z=-2.130,P=0.033)、Alb(t=-2.875,P=0.008)、Sheth指数(Z=-3.369,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BC、Hb、PLT、Alb水平与WD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87、-0.610、-0.656、-0.411,P值均<0.05),DBil和Sheth指数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86、0.711,P值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WBC、DBil、Sheth指数、Hb、PLT、Alb的AUC均>0.7,其中Sheth指数的AUC最大,为0.908,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6%和100.0%,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和64.3%。结论Sheth指数的诊断效能优于其余单一临床指标,对中国肝病型WD进展期肝纤维化有较好的鉴别能力。
梁晨刘晖白洁任艳王泰龄王泰龄白丽白丽陈煜刘霜郑素军
关键词: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
靶向SMAD3基因的shRNA重组慢病毒对大鼠肝再生的作用
2012年
目的:应用大鼠肝大部切除肝再生模型,将前期构建好的靶向SMAD3基因的shRNA重组慢病毒注射入大鼠体内,观察SMAD3 shRNA对大鼠肝再生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SMAD3 shRNA组(20只)、shRNA对照组(20只)、生理盐水对照组(20只),通过脾脏注射方法给药,慢病毒给药剂量为1.0×108TU/只,生理盐水对照组给予等体积500L生理盐水.给药96h后行2/3肝大部切除,构建大鼠肝再生模型;肝大部切除术后96h各组分别除死大鼠7只,剩余大鼠于144h处死,收集肝脏标本,Real-Time PCR、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组织SMAD3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组织Ki67表达,测定大鼠肝质量/体质量,观察SMAD3 shRNA对肝再生的影响.结果:Real-Time PCR检测显示,通过脾脏注射慢病毒,在96、144h处死时间点,SMAD3 shRNA组SMAD3 mRNA分别较shRNA对照组平均下降73%、6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SMAD3蛋白表达明显下降.Ki67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肝大部切除术后96、144h,SMAD3 shRNA组Ki67表达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多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及shRNA对照组,表明抑制SMAD3表达后肝细胞增殖活跃.大鼠肝质量与体质量比值显示,SMAD3 shRNA组分别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及shRNA对照组有增加趋势(96h:4.50±0.43vs3.97±0.55vs3.98±0.40,144h:4.66±0.54vs4.15±0.51vs4.20±0.34),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AD3 shRNA在大鼠体内可一定程度上促进肝细胞增殖,但对肝再生的促进作用尚弱.
张莹孔贺利郑素军刘梅陈煜刘霜段钟平
关键词:SMAD3SHRNA慢病毒肝再生
杞黄葛复方对组织工程肝脏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的肝脏保护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借助新型组织工程人工肝脏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探讨杞黄葛复方对肝脏组织细胞氧化应激、脂肪酸代谢的影响。方法取大鼠肝脏,去细胞后加入人HepG2细胞制备组织工程肝脏。再细胞化完成后,实验分为3组:正常组用完全培养基培养;模型组用高脂培养基培养;杞黄葛复方组用高脂培养基培养,于第6天同时灌注100μg/mL的杞黄葛复方培养3 d。3组均于第8天培养结束收集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1 ng/mL、10 ng/mL、100 ng/mL、1μg/mL、10μg/mL、100μg/mL、1 mg/mL)的杞黄葛复方浓缩液干预后肝细胞存活率;按照试剂盒说明检测正常组、模型组和杞黄葛复方组HepG2细胞中三酰甘油(TG)、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采用RT-qPCR检测模型组和杞黄葛复方组HepG2细胞中肝脏脂质合成途径相关酶[酸转位酶(CD36)、载脂蛋白B(ApoB)、脂肪酸合酶(FAS)、ATP柠檬酸裂解酶(ACLY)、脂肪酸去饱和酶2(FADS2)、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脂肪酸结合蛋白1(FABP1)]和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mRNA表达情况。结果杞黄葛复方各浓度组高脂培养的人HepG2细胞存活率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模型组HepG2细胞中TG、ROS、MDA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SOD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杞黄葛复方组HepG2细胞中TG、ROS、MDA含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SOD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杞黄葛复方组HepG2细胞中CD36、FAS、ACLY、FADS2、ACC、FABP1、PPARγ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ApoB mRNA相对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杞黄葛复方可以通过下调肝脏脂质合成途径相关酶和转录因子的表达抑制游离脂肪酸的摄取,减少TG合成;可以通过减少ROS、MDA产生和提高SOD活性而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从而保护肝脏。
黄龙刘霜陈煜段钟平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脂肪酸代谢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耐药突变株动态演变特征的研究进展
2015年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长期单药抗HBV治疗过程中易导致病毒发生耐药突变,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的重症化和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相关,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深入理解耐药变异株在长期抗病毒治疗中的演变特征,在基因型耐药发生至病毒学突破发生的时间间隔内,选择适用于临床耐药的监测方法,动态监测耐药株在准种池中的比例变化,及时更改治疗方案,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优化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有助于研发高效的抗病毒药物。
王扬刘霜周莉郑素军段钟平
关键词:乙型核苷类核苷酸类抗病毒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肝细胞脂肪变性分子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2
2018年
肝脏在三大营养物质(包括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现代社会中多发的肥胖症促进了外周组织中的胰岛素抵抗,并且可能通过诱导肝脏中脂质的积累而引发严重的代谢紊乱,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NAFLD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疾病,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癌。NAFLD的特点是肝脏中脂质增加,通常甘油三酯分子代表细胞内和血浆中脂肪酸的主要储存和运输形式,肝脏摄取和自身合成的脂肪酸以富含甘油三酯的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排出肝脏。在营养过剩和肥胖的情况下,肝脂肪酸代谢发生改变,通常导致肝细胞内甘油三酯的积累,并导致NAFLD。肝脏中脂质的累积可以通过增加游离脂肪酸摄入肝脏,减少脂肪酸β氧化或脂质从头合成的发生率增加来追踪。在本文中,我们描述了目前对肝脏中脂肪酸和甘油三酯代谢的理解及其对健康和疾病的调节,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潜在方向。了解肝脏脂肪积累的分子机制对于NAFLD靶向治疗的发展至关重要。
韩伟佳刘霜段钟平吴桥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脂肪酸脂质代谢
中国大陆医生抗HCV治疗现状调查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在中国,丙肝感染者约为1 000万人。全面了解我国医生对丙肝抗病毒知识的掌握治疗现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患者治愈率。方法: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对全国(除港、澳、台外)27个省市自治区56家医院的560名医生,就对丙肝的知晓情况、抗病毒药物的选择、抗病毒治疗疗程的影响因素、对直接抗病毒药物的了解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调研。结果: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502份。研究对象中女性略多于男性,平均年龄为37岁;纳入的医生所在科室中,肝病科医生所占比例最高,达43.6%,其次是感染科(38%)。在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的选择过程中,93%的医生会首选长效干扰素+利巴韦林。在影响医生决定抗病毒疗程的因素中,只有28.6%医生会考虑到基线病毒载量对疗程的影响。对于抗病毒治疗的治愈指标,高达64.9%的医生对于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P/R)治疗后SVR的准确概念尚不清楚。而且在丙肝治疗过程中,当未实现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时,高达93%的医生选择终止治疗。有77%的医生知道DAAs,不同科室医生对DAAs的知晓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中国大陆部分医生抗HCV治疗尚有不规范之处,亟需培训和提高。
蒋莹莹卞丹丹周海洋段淑丽王钊刘霜刘梅陈煜郑素军段钟平
关键词:HCV
TGF-β1对大鼠肝星状细胞系HSC-T6增殖、细胞周期以及分泌肝纤维化相关胶原的影响
目的:观察TGF-β1对大鼠肝星状细胞系HSC-T6增殖、细胞周期以及分泌肝纤维化相关胶原的影响,并探讨其初步机制。方法:①首先筛选HSC-T6生长所能耐受的培养基中低血清浓度,MTT法检测TGF-β1对细胞增殖影响:将...
邢欣悦郑素军王世美张莹陈煜余豪李长勇刘梅刘霜段钟平
关键词:TGF-Β1SMAD3HSC-T6增殖细胞周期肝纤维化
文献传递
2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RNA的一致性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评价S(Shengxiang)公司、X(Xinbo)公司两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方法定量检测HBV RNA结果的一致性。方法从2007年7月—2008年8月组建的108例慢性乙型肝炎(CHB)前瞻性随访患者队列中,选取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20例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未转换患者20例,采用S公司和X公司两种real-time PCR定量检测方法,回顾性检测基线、12周、24周及48周血清样本HBV RNA。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组内相关系数(ICC)和Bland-Altman法评价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S试剂检测132份血清样本,X试剂检测154份血清样本,两种试剂对送检样本中HBV RNA检出率均为100%。两种试剂共同检测血清样本131份,在基线、随访12周、24周及48周分别检测34、29、35及33份血清,X试剂检测HBV RNA定量数据分别为(5.75±1.64、5.43±1.73、5.13±1.54、4.76±1.55)log_(10)拷贝/mL,均高于S试剂(4.80±1.48、4.52±1.53、4.10±1.50、3.92±1.43)log_(10)拷贝/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48、t=5.341、Z=-5.086、Z=-4.762,P值均<0.001)。两种方法相关性分析中,r及ICC值分别为0.915(95%CI:0.836~0.957)与0.771(95%CI:-0.021~0.931)、0.849(95%CI:0.701~0.927)与0.733(95%CI:0.138~0.902)、0.951(95%CI:0.905~0.975)与0.776(95%CI:-0.058~0.942)、0.933(95%CI:0.867~0.967)与0.804(95%CI:-0.014~0.944)(P值均<0.05)。Bland-Altman分析表明,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中96.18%(126/131)的样本差异位于平均差±1.96标准差之间。结论X试剂的HBV RNA定量结果高于S试剂定量结果,但两种real-time PCR定量检测HBeAg血清学转换和未转换CHB患者HBV RNA结果的一致性良好。
王扬廖昊邓中平卞丹丹任艳蒋莹莹刘霜陈煜鲁凤民段钟平郑素军
关键词:RNA聚合酶链反应
单采血浆后自身抗体阳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的病理学特点
2018年
目的观察单采血浆后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自身抗体的检出率及其特点,了解自身抗体阳性CHC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1992年1月-1995年12月甘肃省定西县医院和定西传染病专科医院的120例单采血浆后感染HCV的患者为试验组,另外选取同地区健康人群11例作为对照组。对CHC患者进行自身抗体检测;将自身抗体阳性组(n=44)与阴性组(n=76)肝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20例单采血浆后CHC患者自身抗体检出率为36.7%(44/120),主要的自身抗体为抗核抗体,占21.7%。自身抗体阳性组较阴性组肝小叶内点灶状坏死炎症评分(2.11±0.88 vs 1.64±0.88,t=2.349,P=0.021)及汇管区内部细胆管反应评分(1.86±0.71 vs 1.13±0.66,t=4.217,P<0.001)明显升高;自身抗体阳性组肝小叶间胆管损伤比例较阴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4%vs 55.3%,χ~2=12.129,P=0.001);而2组肝纤维化和肝脂肪变性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单采血浆后CHC患者常见自身抗体阳性,自身抗体阳性者部分肝脏病理损伤较重。
伍慧丽郑素军王泰龄闫惠平任峰李俊峰陈煜刘梅刘霜段钟平
关键词:血浆自身抗体
基线HBV血清标志物联合评分对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价值
2023年
目的评估基线血清指标HBV DNA、HBV RNA、HBsAg和HBcrAg联合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过程中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能力。方法以2007年6月—2008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疑难肝病及人工肝中心组建的CHB前瞻性随访队列中83例HBeAg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基线血清HBV DNA、HBV RNA、HBsAg和HBcrAg水平。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构建Cox回归模型并计算HBeAg转换预测评分,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病毒学标志物联合对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能力。不同组别累积转换率的计算使用Kaplan-Meier分析,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83例HBeAg阳性患者中位随访108个月,其中44.58%(37/83)的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转换组患者基线血清HBV DNA[6.23(1.99~9.28)log 10 IU/mL vs 7.69(2.05~8.96)log 10 IU/mL,Z=-2.345,P=0.019]和HBV RNA[4.81(1.40~7.53)log 10拷贝/mL vs 6.22(2.00~8.49)log 10拷贝/mL,Z=-1.702,P=0.010]水平显著低于未转换组;HBsAg和HBcrAg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值均>0.05)。基于以上血清标志物构建Cox回归方程,计算联合预测HBeAg血清学转换评分中位数为0.95(范围0.37~3.45)。在总体患者中,联合评分与HBsAg、HBV DNA、HBV RNA和HBcrAg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7、-0.787、-0.990和-0.819(P值均<0.001)。基于联合预测评分中位值,将患者分为高HBeAg转换组和低HBeAg转换组,预测36个月、60个月及84个月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HBeAg转换组分别为43.90%、51.20%和63.10%,低HBeAg转换组分别为9.60%、17.00%和19.8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P<0.001)。结论基于基线血清HBV标志物构建的联合预测评分可以预测CHB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过程中HBeAg的血清学转换。
王扬廖昊邓中平赵景卞丹丹任艳蒋莹莹刘霜陈煜鲁凤民段钟平郑素军
关键词:核苷类核苷酸类乙型肝炎E抗原血清转换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