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991年 本文报告病毒性肝炎447例,经检测确定有61例(13.65%)为甲乙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其中混合感染9例,重叠感染52例。作者认为:①乙型肝炎虽是首次急性发病,亦可能合并有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故每例患者,均应同时检测血清抗-HAV IgM及HBV标志物;②当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近期出现症状异常或明显加重时,亦应考虑乙型肝炎与甲型肝炎或其它肝炎病毒合并感染的可能,并要注意有无转为重症肝炎的倾向,根据病情需要采取相应的积极防治措施。 王麟士 刘金星 李兵顺 曹治宸 尹乃宁 张进贵 尹德祺关键词:病毒性肝炎 肝炎病毒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1996年 应用ELISA法检测了70例慢性肝病患者及46例健康献血员血清TNF含量。结果表明CPH(4.73±3.38ng/ml),CAH(13.71±12.68ng/ml),HC(7.08±5.37ng/ml)患者TN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05±1.49),而以CAH为最高;血清ALT>160u和SB>34.2μmol/L组患者TN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HBV-DNA和HBeAg阳性的乙肝患者TNF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提示血清TNF含量变化与肝细胞坏死程度、肝炎活动及病毒复制活跃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衡量慢性肝病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 甄真 裴琇 王麟士 刘金星 汤慧华 冯忠军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 肝疾病 T淋巴细胞亚群与乙肝病毒复制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995年 对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已有较多报道。本文观察了10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及其与乙肝病毒复制的关系,和干扰素治疗后的影响,旨在探讨T淋巴细胞在乙型肝炎抗病毒免疫中的变化,为乙肝发病机理提供依据。 对象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1. 孔丽 裴琇 刘金星 曹治宸 汤慧华 赵驻军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T细胞亚群 乙型肝炎 病理 丙型肝炎70例及乙、丙型肝炎重叠感染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993年 收集经抗-HCV及HCV RNA检测确诊的70例丙型病毒性肝炎(HC)患者,结果发现本组青、中年患者多见(60例,占85.7%),老年患者也非少见(10例,占14.3%),应引起重视。应用血制品或有血液接触史者55例(78.6%),为丙型肝炎的主要感染途径。本文提出各中心血站应采用敏感方法检测HCV标志物严格筛选供血员,防止丙肝的血源性传播。本组发现乙、丙型肝炎重叠感染者37例(52.9%),其中34例(91.9%)已发展为慢性肝炎,较单纯丙肝者(13/33,39.3%)明显增高(P<0.01)。鉴于抗-HCV出现较晚且有假阳性可能,本文建议抗-HCV与HCV RNA宜联合检测,以利早期诊断。 刘金星 王麟士 李兵顺 曹治宸 刘芳 任中轩 张进贵 尹乃宁关键词:丙型肝炎 乙型肝炎 蚁王浆对慢性肝炎食疗效果的初步观察 1993年 本文报告采用蚊王浆食疗33例慢性肝炎患者。临床近期观察结果显示,食疗组治愈8例,好转20例,无效5例。对照组治愈4例,好转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前者为84.8%,后者为65.0%(P<0.05)。结果提示,蚊王浆具有缓解肝炎症状,改善肝功能的作用,部分患者乙肝病毒复制指标好转。 刘金星 裴琇 王麟士关键词:慢性肝炎 中医饮食疗法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在评价乙型肝炎中的意义 被引量:1 1993年 本文报告用斑点杂交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在各型乙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在208例单纯HBV感染者。HBV—DNA阳性率的高低依次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与反映肝脏损害程度的谷丙转氨酶无相关性。e抗原阳性组的HBV—DNA阳性率及阳性测定值显著高于e抗体阳性组和二者皆阴性组,HBV—DNA与肝组织HBcAg有较好的相关性,其阳性率的高低可能还受年龄、其它嗜肝病毒的影响。 赵彩彦 王麟士 刘金星 甄真 尹乃宁关键词:斑点杂交法 DNA 乙型肝炎 急性肾功能衰竭应用活血化瘀为主的疗效观察 1993年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由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突然肾功能丧失,导致原闭或尿少,病前肾脏并无器质性病变,属危重急症,死亡率高。本组收集不同病因引起ARF63例,发现用活血化瘀法为主的综合性治疗对ARF有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本组63例,男性46例,女性17例,年龄自16~79岁,平均年龄36岁,其诊断标准均符合以下条件:①有引起ARF之不同病因;②有临床表现的特征,如尿闭、少尿及氮质血症; ③经补充液体。 顾连方 赵渭滨 刘金星 曹治辰关键词: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功能丧失 氮质血症 尿闭 微血栓形成 危重急症 血清铁蛋白在肝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993年 近年文献报道多种疾病如肝癌、乳癌、急慢性肝炎等均可造成血清铁蛋白(SF)的增高。为弄清SF与肝病的关系,本文对1988~1990年收治的139例病毒性肝炎及21例肝癌病人分别进行了SF观察,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选择:对照组81例中男37例,女44例,平均年龄41.65岁,系健康体检者及部分献血员。肝病组139例,男88例,女51例,平均年龄40.79岁。 孔丽 王麟士 刘金星 刘芳 李惠春关键词:血清 铁蛋白 病毒性肝炎 肝细胞癌 流行性出血热的肝穿刺病理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8 1990年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EHF)的病理变化,以往报道多来自临床呈重症经过的中晚期患者的尸检材料。本文通过肝活组织检查,进一步观察EHF合并肝损伤时光镜和超微结构变化的特点,为区别EHF合并HBV感染所致肝损伤提供病理参考资料。临床资料从本院1985年2月~1987年7月间经临床诊断为EHF合并肝功能异常的材料中任选17例。男11例,女6例。 魏梅新 王玉清 李风林 王麟士 刘金星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 肝穿刺 病理组织学 乙型肝炎病毒前S_2蛋白和前S_2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1992年 本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202例各类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前S2蛋白(PreS2)和前S2抗体(抗PreS2)进行了检测。结果PreS2的阳性率为51.5%(104/202),抗PreS2为6.9%(14/202)。各型HBV感染者,PreS2的标化检出率无明显差异。在HBVDNA阳性组、HBeAg阳性组和PHSAR阳性组PreS2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阴性组。抗PreS2在急性乙型肝炎(AVH)恢复期的检出率为55.6%,高于慢性迁延性肝炎(CPH)的10.3%(P<0.005)。动态观察发现抗PreS2在AVH患者多产生于HBsAg、HBVDNA被清除后、抗-HBs产生前,这类患者预后较好。CPH患者抗PreS2的出现则提示HBV复制停止,病情稳定。 全硕 裴琇 王麟士 刘金星 张进贵 尹乃宁 曹鸿缙关键词:前S2蛋白 前S2抗体 乙肝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