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艳玲

作品数:12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语言文字
  • 3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6篇翻译
  • 5篇自译
  • 4篇桂花
  • 4篇悲秋
  • 3篇教学
  • 2篇译学
  • 2篇生态翻译
  • 2篇生态翻译学
  • 2篇效能感
  • 2篇教师
  • 2篇翻译策略
  • 2篇翻译规范
  • 2篇翻译行为
  • 2篇翻译学
  • 1篇大学教学
  • 1篇大学生
  • 1篇大学生英语
  • 1篇大学生英语自...
  • 1篇大学生英语自...
  • 1篇大学外语

机构

  • 10篇安徽理工大学
  • 2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四川文理学院

作者

  • 11篇刘艳玲
  • 1篇谭幸

传媒

  • 2篇哈尔滨学院学...
  • 2篇淮南师范学院...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赤峰学院学报...
  • 1篇科技信息
  • 1篇池州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文化空缺现象及其翻译策略被引量:1
2012年
由于地理环境的区别性差异,社会制度和规范以及种族之间的思维方式的不同,民族间生活习俗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出现了文化空缺现象。本文分析了导致文化空缺现象的因素,并进一步提出适当的翻译策略,已补偿翻译中的空缺。
刘艳玲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空缺词汇空缺翻译策略
张爱玲翻译行为的生态翻译学探析被引量:2
2013年
张爱玲是一位可以自由纯熟地运用双语写作与翻译的女作家,但对张爱玲翻译行为的研究仍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解读张爱玲的翻译行为,期望对张爱玲翻译研究提供帮助,并引起更多学者探析张爱玲翻译行为。本研究表明张爱玲的翻译活动体现了生态翻译学中的(1)翻译行为的"适应";(2)翻译行为的"选择";(3)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译有所为"。
刘艳玲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看张爱玲自译——以《桂花蒸·阿小悲秋》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基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通过分析影响张爱玲自译行为的因素,研究其自译本所体现的翻译规范。研究发现张译本主要遵循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规范;研究同时发现译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目标语文化规范的制约,在自译过程中使用了删减、改译等不符合常规的翻译方法。译者考虑到其翻译目的、目标语读者的可接受性等因素,对其作品进行了创造性的翻译。
刘艳玲
关键词:翻译规范
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2009年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受到外语教学界的重视。但是,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是高校教育者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自主性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刘艳玲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英语教学英语学习
大学外语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
2023年
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工作满意度以及工作投入度有一定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外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探讨影响教师效能感背后的因果机制。研究发现大学外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中等偏上,男女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相当,助教的教学效能感明显低于讲师、副教授以及教授,而讲师、副教授以及教授之间的教学效能感并无差别。同时研究发现教师的教龄越长,教学效能感越强。最后就如何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有效提高大学外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从而促进其职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理解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内在机制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刘艳玲
关键词:大学外语教师教学效能感
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的《金锁记》自译策略研究
2017年
文章从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论视角解读张爱玲的自译文本《金锁记》,通过对中英文本的对照分析发现,译者本着忠实再现源语文本的内容及传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将源语文本的内容尽可能完全反映给读者,这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期待规范;在传递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文化信息和处理部分细节内容时译者充分考虑到译入语的语言规范,在直译的基础上结合运用了音译、注释、增译等翻译策略,做到了忠实地传达原文信息,符合专业规范中的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和关系规范的要求。
刘艳玲
关键词:翻译规范论切斯特曼《金锁记》
张爱玲翻译行为的生态翻译学探析被引量:1
2013年
张爱玲是一位可以自由纯熟地运用双语写作与翻译的女作家,但对其翻译行为的研究仍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文章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解读张爱玲的翻译行为,从而发现:张爱玲的翻译活动体现了生态翻译学中的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以及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译有所为”。
刘艳玲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译者的适应与选择——析张爱玲自译《桂花蒸·阿小悲秋》被引量:2
2014年
张爱玲作为译者的身份日益得到学界的关注。她不仅翻译了不少美国文学著作,而且有不少自译作品,其自译风格也别具特色。文章从适应选择论视角出发,探讨张爱玲自译《桂花蒸·阿小悲秋》的翻译策略。
刘艳玲谭幸
从适应选择论看张爱玲自译《桂花蒸·阿小悲秋》
张爱玲(1920-1995)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才华的女性作家之一,张爱玲独特的创作成就赢得了广大读者与评论家的喜爱,影响深远。她不仅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也翻译了不少著作。  张爱...
刘艳玲
关键词:汉英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策略
文献传递
从语言顺应论看张爱玲自译策略——以《桂花蒸·阿小悲秋》英译为例
2014年
译者在翻译自己的作品时,会考虑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更会在翻译过程中顺应自身需要和交际需要。以《桂花蒸·阿小悲秋》的英译为例,从语言顺应论角度分析张爱玲的自译行为:张爱玲在自译过程中考虑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目标语的文化语境以及目标语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接受习惯等,采取删减与改写等翻译策略,同时意译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的词语,从而使译文顺应目标语读者的需要,顺应目标语的文化语境以及交际语境,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刘艳玲
关键词:顺应论自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