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
- 作品数:32 被引量:94H指数:6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YP1A1基因多态性与p16基因甲基化对肺癌发病的影响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CYP1A1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及p16基因甲基化对肺癌发病的影响。方法选取原发性肺癌患者47例及同期无呼吸系统疾病又未患任何肿瘤同性别者94例作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PCR,MSP)等技术,检测CYP1A1的基因多态性和p16基因甲基化。结果CYP1A1在肺癌组和对照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与CYP1A1未见明显的协同作用(P>0.05)。p16甲基化在肺癌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检出率分别为44.7%(21/47)、17.0%(8/47),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YP1A1基因多态性不增加患肺癌的危险,p16甲基化与肺癌发生的关系非常密切,但p16甲基化与CYP1A1基因多态性无明显相关性。
- 陶文虎金永堂于在诚薛绍礼徐迎春刘晓田敏华汪亚松孔云明侯勇
- 关键词:细胞色素P450多态现象基因
- 胸导管结扎预防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7
- 2000年
- 目的 寻找减少或消除食管癌切除术后乳糜胸发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 随机选取 45例 (A组 )食管癌患者 ,在食管癌切除加胃 食管残端吻合时 ,一期行预防性低位胸导管结扎术 (第 8胸椎水平以下 ) ;另 92例 (B组 )作对照组 ,仅做食管癌切除加胃 -食管残端吻合术。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乳糜胸发生率 (A :1/ 45 ;B :9/ 92 ,P =0 0 3)、术后 48h胸腔引流量〔第 1个 2 4h :A :(2 5 4 33± 45 15 )ml,B :(4 93 6 1± 76 6 7)ml;第 2个 2 4h :A :(141 11± 2 5 5 3)ml,B :(32 3 39± 5 8 17)ml;P <0 0 5 )〕、3天内拨管率 (A :94 78% ;B :6 2 2 1% ,P =0 0 0 1)、并发症 (A :3/ 45 ,B :0 / 92 ,P =0 0 34)以及随访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A :0 / 45 ,B :9/ 92 ,P =0 0 3)等方面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中行预防性低位胸导管结扎术可明显减少甚至消除食管癌患者术后乳糜胸的发生。
- 柴惠平刘晓葛建军张仁泉高晴云颜林洲周久华
- 关键词:食管肿瘤胸导管结扎术乳糜胸
- 食管癌微创手术中管状胃的应用价值
- 2014年
- 目的探讨管状胃在食管癌微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对73例食管癌患者施行了微创食管癌切除术。食管癌位于胸上段8例,中段52例,下段13例。73例分成胸胃组(n=38)和管状胃组(n=35),比较两种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管状胃组胃酸反流、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胸腔胃组(P<0.05),而吻合口瘘发生率与胸腔胃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胃是微创食管切除术有效的消化道重建方式,能够显著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 康宁宁张仁泉万军于在诚刘晓潘华光车云葛威
- 关键词:食管癌微创手术管状胃
- 东莨菪碱和氯胺酮预防主动脉阻断所致脊髓缺血性损伤(英文)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评价东莨菪碱和氯胺酮对主动脉阻断所致脊髓缺血性损伤保护作用。方法:2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东莨菪碱组、氯胺酮组、东莨菪碱+氯胺酮组。每组肾下主动脉阻断30min,动态监测脊髓血流量(SCBF)、后肢运动功能、组织水含量及组织学改变。结果:再灌注20h,后肢运动功能东莨菪碱+氯胺酮组优于对照组(t=5.36,P<0.05),脊髓水含量东莨菪碱+氯胺酮组比对照组减少10.5%(t=4.01,P<0.01),组织学改变东莨菪碱+氯胺酮组最轻,对照组最严重。阻断中及开放2h东莨菪碱+氯胺酮组SCBF比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结论:东莨菪碱和氯胺酮联合应用比单独应用能更有效地预防脊髓缺血性损伤。
- 张仁泉柴惠平周久华石开虎刘晓葛建军
- 关键词:氯胺酮主动脉阻断脊髓缺血性损伤并发症
- 经左胸保留全部肺叶的气管隆凸肿瘤切除重建术一例报告
- 2004年
- 寻求经左胸气管隆凸肿瘤切除重建术的手术方法。方法患者全身麻醉成功后,右侧卧位,经左第5肋间进胸,先切开纵隔胸膜(上至气管隆凸下,下至膈肌上)完全松解左右下肺韧带,在主动脉弓下充分游离气管隆凸部气管;根据左侧主支气管肿瘤远心端健康主支气管的管径(本例为Φ0.6cm),选择制作一个气管插管,距离左侧主支气管肿瘤0.5cm以远部位切断左主支气管,插入6.0气管插管,固定好该气管插管,从手术切口伸出接第二麻醉机进行左#肺通气;观察患者在SaO2>97%情况下,再在右主支气管和主气管需要做切除线以远2.0cm处左右各缝一针7#丝线先做牵引用,术后同侧线再相互打结做右主支气管-主气管端-端吻合口减张用;麻醉师小心将第一麻醉气管插管向外拔出4.0~5.0cm,随后立即切除气管隆凸(含肿瘤),范围:肿瘤上主气管1.0cm,右侧主支气管距肿瘤0.5cm;予3-0PROLENE线连续做右主支气管-主气管端-端吻合(先连续缝合后壁8~10针,一同收紧,针距0.2~0.3cm);恢复第一麻醉机右肺通气;再在主气管距离该端-端吻合口上1.0cm处主气管壁上,用尖刀片开一直径0.6~0.7cm的小孔,撤除第二麻醉机气管插管,用3-0PROLENE线行左主支气管-主气管端-侧吻合(方法同上);胸腔注水检查两吻合口不漏气;再将第一麻醉插管插回到满意的位置;
- 柴惠平周久华于在诚胡旭张仁泉刘晓颜林洲
- 关键词:左胸手术肺叶外科
- P16基因甲基化和GSTM1基因多态性与非小细胞肺癌易感性研究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研究P16基因甲基化、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1基因(GSTM1)多态性和环境暴露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47例NSCLC患者和94例对照,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P16基因甲基化,GSTM1基因多态性用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PCR-RFLP)测定。[结果]肺癌组接触粉尘、毒物频率高于对照组(P﹤0.01),食用蔬菜水果、饮用消毒水频率肺癌组低于对照组(P﹤0.01);肺癌组织甲基化率44.7%,高于癌旁组织的17%(P﹤0.01),甲基化和吸烟高度相关(P﹤0.01);GSTM1多态性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粉尘接触、吸烟和GSTM1缺陷型有协同作用,P16甲基化和GSTM1多态性关系不明显。[结论]接触粉尘、毒物明显增加NSCLC危险性,食用蔬菜水果和消毒水降低NSCLC危险性;吸烟致P16基因甲基化参与NSCLC的形成,粉尘、吸烟可能增加GSTM1缺失型患NSCLC危险性,未发现P16甲基化和GSTM1多态性有交互作用。
- 汪亚松金永堂薛绍礼于在诚徐迎春刘晓田敏华陶文虎孔云明侯勇
- 关键词:P16甲基化基因多态性
- 不依赖胸腔镜的前外侧小切口在难治性自发性气胸手术中的应用
- 2015年
- 目的:总结不依赖胸腔镜的前外侧小切口在治疗难治性自发性气胸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对18例难治性自发性气胸患者通过前外侧小切口进行手术,对其临床资料及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11例患者行单纯肺楔形切除,2例患者行同期双侧肺楔形切除加肺减容术,5例患者包括肺叶切除。手术时间40-280 min,平均127.3 min,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随访6-18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不依赖胸腔镜的前外侧小切口在难治性自发性气胸手术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康宁宁柴惠平万军刘晓于在诚车云夏万里
- 关键词:前外侧小切口难治性自发性气胸肺大疱
- 经左胸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术后并发膈疝的诊治和预防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分析经左胸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术后膈疝的发生原因和临床特点,讨论其诊断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食管癌术后发生膈疝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早期并发膈疝5例(术后1个月内),远期5例(术后1-11年)。其中1例结肠穿孔,行结肠造口术,术后死于呼吸衰竭;6例经手术治愈;1例放弃手术治疗;2例无明显症状,未予手术治疗。结论食管癌术后膈疝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经左胸径路和胸腹腔镜联合经右胸径路均可发生,其发生与手术操作不当、微创技术的应用导致腹膜粘连减少、术后腹压增加及患者自身体质等因素有关,重在预防,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防止肠坏死、减少死亡率的有效方法。
- 陶文虎张仁泉刘晓
- 关键词:膈疝食管癌术后并发症
- 食管癌术后并发乳糜胸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17
- 2012年
- 目的探讨食管癌手术后并发乳糜胸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该科2008年9月~2011年1月收治的1192例食管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手术后并发乳糜胸共13例。术后胸管引流量小于800 ml者先予以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再予以外科手术治疗。胸管引流量大于1 000 ml者直接外科手术治疗。结果经保守治疗治愈7例,经手术治疗治愈6例。结论食管癌术后如果胸管引流量持续增多,超过600 ml.d-1,应高度警惕乳糜胸可能,结合生化检查,可明确乳糜胸诊断。一旦发生术后乳糜胸,应及时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若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漏出乳糜量大,应积极外科手术,行胸导管结扎术。
- 陈安国于在诚刘晓胡旭张仁泉宋德胜柴惠平
- 关键词:食管癌乳糜胸术后并发症
- 食管上段颈段癌患者食管-胃颈部器械吻合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索食管癌患者食管-胃颈部吻合术新的吻合方法,以减少食管癌患者食管-胃颈部手工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随机选取两组食管上段、颈段癌患者,A组(实验组,器械吻合组)共20例(全部为上段、颈段癌),行左(或右)开胸食管癌切除加食管-胃左颈部器械吻合(闭合)术(GF-Ⅰ型吻合器、闭合器6例,GF-Ⅱ型吻合器、闭合器4例,强生25#直杆吻合器10例);B组(对照组,手工吻合组)共31例(含中段癌22例),也行左开胸食管癌切除加食管-胃左颈部手工吻合术(1#丝线间断缝合加浆肌层包埋)。结果A、B两组患者在手术平均吻合时间〔A:(15±5)min;B:(61±10)min,P<0.001〕、术后平均住院日〔A:(7±1)d;B:(12±3)d,P<0.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近期吻合口瘘的发生率(A:0/20;B:3/31,P=0.271)、随访1~36个月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A:0/20;B:4/31,P=0.145)及肿瘤复发率(A:0/20;B:4/31,P=0.145),差异无显著性;而总并发症发生率(A:0/20;B:11/31,P=0.004)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如颈部所剩正常食管长度(一般应>2.0cm以上)许可,可用器械吻合方法来代替手工吻合方法行食管-胃颈部吻合术,从而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柴惠平周久华于在诚胡旭张仁泉刘晓颜林洲
- 关键词:颈部食管-胃吻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