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亭
- 作品数:14 被引量:61H指数:4
- 供职机构:山西省眼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山西省卫生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依地酸二钠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应用依地酸二钠(EDTA)清除晶状体上皮细胞,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可行性。方法白内障摘除术中连续环形撕囊后取得人晶状体前囊膜30例,随机分为五组,分别用平衡盐溶液(对照组、A组),5 mmol/L、10 mmol/L、15 mmol/L、30 mmol/L的EDTA溶液(B、C、D、E组)进行处理,观察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清除情况。结果A组未见明显细胞脱落;B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仅有少部分脱落;C组和D组晶状体上皮细胞大部分脱落;E组晶状体上皮细胞完全脱落。结论合适浓度的EDTA可以作为白内障手术中清除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有效方法,为防治后发性白内障提供理论依据。
- 刘建亭张素华刘杰为钱军
- 关键词:依地酸二钠晶状体上皮细胞后发性白内障
- 有晶状体眼Verisyse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眼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Verisyse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眼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方法:超高度近视眼患者10例13眼植入Verisyse人工晶状体。术后观察患者的视力、屈光度数、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对比敏感度、晶状体位置、眩光敏感度、手术并发症及视觉不良症状。结果:术后患者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明显的提高。术后3mo及术后1a患者最佳矫正视力≥0.5者占100%,患者最佳矫正视力≥0.8者占85%。患者术后屈光度稳定,术后1mo~1a,屈光状态变化无明显差异。患者术后1a内各时间点眼压均无明显异常升高。术后角膜内皮计数均有所下降,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mo时,各频段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较术前均明显提高。Verisyse人工晶状体与角膜内皮和晶状体均保持了有效的安全距离。术后3mo时,2眼可见Verisyse人工晶状体表面炎性反应物沉积,1眼瞳孔呈轻度椭圆形。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满意程度较高。结论:Verisyse人工晶状体矫正超高度近视眼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是补充角膜屈光手术不足的有效眼内屈光手术,但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闫利锋刘建亭江琳项道满张素华
- 关键词:高度近视人工晶状体VERISYSE有晶状体眼
- 白内障术后弥漫性角膜上皮糜烂治疗效果
- 2021年
- 目的评估白内障术后弥漫性角膜上皮糜烂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眼科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白内障术后出现弥漫性角膜上皮糜烂17例(17眼)的临床资料。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3组:A组4例(4眼),进行单纯的药物治疗;B组9例(9眼),进行角膜绷带镜联合药物治疗;C组4例(4眼),进行自体血清滴眼液联合角膜绷带镜及其他药物治疗。观察比较3组:眼部刺激症状缓解和消失时间、角膜上皮完全恢复时间及视力恢复时间。结果经治疗后所有患者眼部刺激症状消失,视力恢复,角膜上皮恢复完整。B组患者视力恢复,眼部刺激症状缓解及消失、上皮恢复时间最短,治疗效果好。结论应用角膜绷带镜联合药物治疗白内障术后角膜上皮糜烂效果较好。但对于角膜上皮糜烂严重,迁延不愈者,可以考虑再联合自体血清滴眼治疗。
- 刘建亭李慧王芳
- 后极性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致病基因的突变热点筛查及定位研究
- 张素华高宇端钱军刘杰为冯雪亮闫利锋樊田莉董慧许岩江琳刘建亭
- 利用人类基因组计划所取得的最新理论和技术成果,发挥我国丰富的遗传资源优势,进行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的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并对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进行鉴定与克隆,将有助于揭示早期白内障的发病机制,有助于为晶状体的发育...
- 关键词:
- 关键词:先天性白内障
- 白内障患者手术前角膜散光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 分析白内障患者手术眼角膜散光的分布以及随年龄的变化情况.方法 测量白内障患者手术眼角膜水平轴和垂直轴的屈光度,计算角膜散光,对散光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753只眼中,1502(31.6%)只眼无角膜散光;1816(38.2%)只眼角膜散光小于等于0.5D;1336(28.1%)只眼大于0.5D小于等于2.0D;99(2.1%)只眼大于2.0D.平均角膜散光(0.81±0.50)D.随着年龄增大,水平轴的角膜屈光度增加(P<0.05),逆规性散光在角膜散光中所占比例增大(P<0.05).结论 30.1%的白内障手术眼角膜散光在0.5D以上.随着年龄增长水平轴的角膜屈光度增加,角膜散光由顺规性散光向逆规性散光转变.
- 刘杰为张哲刘建亭江琳张素华樊田丽董慧杨坤
- 关键词: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
- 后极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后极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特点,探讨如何避免和减少手术中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13例(23眼)后极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手术操作、超声乳化仪的参数设置、后囊膜破裂的发生情况、并发症的处理及手术效果.结果 23眼中,后囊膜破裂7眼,其中,后极部混浊斑和后囊膜分离时后囊膜破裂4例,前房波动时后囊膜破裂2眼,后囊膜抛光时后囊膜破裂1眼.行前部玻璃体切割3眼,皮质沉入玻璃体腔的1眼行后段玻璃体切割.结论 后囊膜破裂可以发生在后极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任何阶段,吸除后极部混浊斑时最易发生后囊膜破裂,手术中保持前房稳定和减少对后囊膜的牵拉,最后处理后极部混浊斑,可以避免和减少后囊膜破裂的发生.
- 刘杰为于花刘建亭江琳柴飞燕
- 关键词:后极性白内障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外科手术
- 2.2mm透明角膜切15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源性散光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3
- 2016年
-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2.2mm透明角膜切口引起的术源性散光(SIA)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山西省眼科医院白内障一科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84例(105眼),测量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3、6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球镜度和角膜地形图数据。视力记录为logMAR视力,使用Alpins矢量分析法计算SIA。并从术后随访时间(术后1、3、6个月3个时间点)、晶状体核硬度(分Ⅱ、Ⅲ、Ⅳ级核3组)、角膜散光类型(分顺规组、逆规组、斜轴组)、眼别(左眼组、右眼组)4个方面分析SIA。符合正态性分布的数据的比较使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84例(105眼)患者UCVA术前为0.65±0.24,术后1、3、6个月为0.07±0.02、0.06±0.01、0.06±0.01;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1.14,P〈0.01);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3、6个月SIA分别为(0.28±o.11)D、(0.25±0.13)D、(0.24±0.10)D;3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晶状体核硬度分组从时间上及组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顺规组、逆规组、斜轴组3组从时间上及组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右眼组与左眼组从时间上及组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2mm透明角膜切口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SIA稳定,术后UCVA显著提高,且SIA与UCVA于术后1个月趋于稳定。
- 李博张素华张哲刘建亭曹伟芳李晓艳董慧郭彩虹张海宁
-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飞秒激光
- 飞秒激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2.2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早期临床效果对比被引量:17
- 2015年
- 目的对比飞秒激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传统2.2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早期临床效果,探讨飞秒激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7例(114眼),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飞秒激光超声乳化手术组(FLACS组)44例(60眼),2.2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组(传统组)43例(54眼)。FLACS组利用LenSx飞秒设备,在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监测下行前囊膜环形切开、碎核、制作2.2mm透明角膜切口。传统组手工制作2.2mm透明角膜切口,连续环形撕囊。根据患者需求,选择植入非球面IOL(SN60WF)或多焦点IOL(SN6AD1),对比2种手术方式术后早期远视力、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超声能量的使用情况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差异。采用秩和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配对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组术后1个月远UCVA及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LACS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丢失率低于传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LACS组术后中央角膜厚度恢复早于传统组。FLACS组超声时间较传统组减少30%,累计释放能量较传统组减少49%,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9,P〈0.01;z=-2.979,P〈0.01)。飞秒激光制作的透明角膜切口,78%可以顺利用分离器分开,13%主切口需要用角膜刀手工穿刺,7%侧切口需要角膜刀穿刺,2%发生主切口倾斜。飞秒激光进行前囊膜切开,93%顺利完成,7%发生不连续撕囊,需要手工调整,撕开部分囊膜,使之完全游离。结论飞秒激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传统2.2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相比,其使用的超声能量大大减少,术后早期�
- 张哲张素华曹伟芳董慧郭彩虹刘建亭李晓艳王莉
- 关键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飞秒激光内皮角膜
- 依地酸二钠预防兔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研究不同药物浓度的依地酸二钠(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acid,EDTA)在白内障术中的应用,探讨其预防兔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效果及其对角膜的毒性作用。方法30只兔(60眼)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BBS组)和4个药物实验组(5、10、15、30mmol/LEDTA组),每组6只兔(12眼),在麻醉下行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术,术中用不同浓度的EDTA0.2ml进行水分离,并停留2min。于术后第3天和第1、第2、第3、第4、第12周对各组兔眼进行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在术后第3天时行角膜内皮电镜检查。在术后第12周时行晶状体后囊膜病理学检查,并对晶状体后囊膜中央湿重进行比较。结果①术后角膜及前房的炎症反应:术后第3天,对照组及5、10、15mmol/LEDTA实验组炎症反应轻微;而30mmol/LEDTA组炎症反应重,并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术后第4周,对照组及5、10、15mmol/LEDTA实验组均未见炎症反应,角膜清亮;而30mmol/LEDTA组仅6只眼角膜清亮,仍有4只角膜有持续水肿,色灰,并伴有眼球进行性增大。②后囊膜混浊情况:术后第12周,10、15mmol/LEDTA组的后囊膜混浊的程度较轻,评分后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75,P<0.01)。③后囊膜中央湿重:术后第12周,10、15mmol/LEDTA组明显轻于对照组与5mmol/LEDT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94,P<0.01)。④病理学检查结果:电镜扫描,术后第3天,对照组与5、10、15mmol/LEDTA实验组角膜内皮细胞大小均匀,未见明显病理性损害;30mmol/LEDTA组角膜内皮细胞不规则,微绒毛稀少,可见病理性损害。光镜,术后第12周,光镜下可见各组均有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但以10、15mmol/LEDTA组为轻,仅为单层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结论白内障手术中用10、15mmol/L药物浓度的EDTA进行水分离,可有效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并且对角膜无明显毒副作用。
- 刘建亭张素华钱军刘杰为江琳
- 关键词:依地酸二钠晶体上皮细胞后囊膜混浊
- 一个常显先天性结晶样白内障家系致病基因鉴定及产前诊断被引量:1
- 2015年
- 先天性白内障是胎儿发育过程中晶状体代谢异常导致的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晶状体混浊,不仅使视网膜成像模糊,而且阻止视通路的发育.是目前儿童低视力和致盲的主要病因。发病率约为o.5%,占儿童致盲性眼病的第2位。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因素中有1/3与遗传相关,遗传方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连锁遗传3种类型.
- 张哲张素华刘建亭曹伟芳董慧郭彩虹李晓艳
- 关键词:产前诊断基因鉴定结晶样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晶状体混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