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 作品数:57 被引量:43H指数:3
- 供职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内蒙古师范大学科研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 苏轼佛禅诗的审美意蕴
- 2009年
- 苏轼的学术思想灵活通脱,博采众家,其中禅宗美学观念对他的思想与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将佛禅的清灵之气注入到诗歌创作之中,从而使其诗歌具备了心无滞碍的色空观念、平淡自然的艺术追求、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三个方面的审美特征。
- 刘伟
- 关键词:审美
- 新课标视阈下裴显生“六有”作文法价值论被引量:1
- 2014年
- 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人们可以从一篇作文里看出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新课标改革的人文目标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裴显生先生提出的"心中有爱、肩头有担、腹中有墨、胸中有识、目中有人、手上有艺"的"六有"作文箴言对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刘伟
- 关键词:作文教学
- 略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被引量:2
- 2004年
-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的大量存在使蛇(龙)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表象"。 通过对蛇的形象和起源的分析,发现"人首蛇身"形象的形成和演变,体现的原始人类的精神。从而认识到 在原始思维的内在结构中蛇的形象占有的重要角色。
- 刘伟
-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 2018年
- 一、东坡诗在元代的版本流传情况在中国诗歌史上,成就突出的大家往往被以姓氏概括称呼之,如'陶诗'(渊明)、'杜诗'(子美),而苏轼的诗亦被称为'苏诗'(子瞻)。苏轼的诗与黄庭坚的诗被并称为'苏黄',苏轼诗歌是宋诗经典的艺术范式,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宋诗艺术的巅峰,因而对后世影响巨大。苏诗在元代流传广泛,主要以注本与批点、选本与评点两种方式流传。
- 刘芳刘伟
- 关键词:刘辰翁苏轼诗歌
- 第二课堂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以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例
-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第二课堂美术教育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二课堂是指除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外,为拓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锻炼各种能力的相关活动,其目的是弥补第一课堂教学时空、形式等方面的不足,使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 刘伟
- 关键词:第二课堂中小学美术素质教育教学活动
- 第二课堂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第二课堂美术教育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二课堂是指除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外,为拓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锻炼各种能力的相关活动,其目的是弥补第一课堂教学时空、形式等方面的不足,使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 刘伟
- 关键词:第二课堂美术素质教育
- 文献传递
- 艺术类考生三观、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被引量:3
- 2017年
- 笔者于2017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聘为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统考编导类考生面试评委和笔试阅卷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笔者在考生的考试作答情况中发现一个严重问题,即大量报考本专业的学生在三观和心理方面存在极大的问题。这么多考生集体出现三观和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说,这凸显着艺术考生在很多方面存在教育的缺失,不能不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本文通过实际调研,深刻分析艺考学生的类型特点,概括其三观、心理问题的表征,并着重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系列合理化应对策略。
- 刘伟
- 关键词:艺术高考三观心理
- 中晚唐屈原接受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经历了开元盛世的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步入了中晚唐的新阶段里,藩镇与中央对立,政治上经历了永贞革新和甘露之变,给广大文人的心灵带来了极大冲击。政治上的无情打击与贬谪,使广大文人自觉地与屈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深的共鸣。本文以中晚唐诗文为研究对象,辅以其间发生的重要的政治事件,力图从屈原“人格接受”“美政接受”“文辞接受”三个方面论述中晚唐文人对屈原的接受情况,挖掘失意士人群体的多种心态,从而使中晚唐文人的精神面貌更加立体饱满。
- 隋天天刘伟
- 试议谏诤精神对唐代文学写实倾向的影响
- 2008年
- 唐代是中国古代言谏制度发展的成熟时期,尤其是唐太宗贞观阶段成为文士谏诤干政的黄金时代。基于时代的感召,唐代文士具有强烈的谏诤意识,为了纠正君王的错误,他们大胆言谏,不惧刑威,有时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唐代文士的谏诤精神不但与政治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对文学写实倾向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 肖占鹏刘伟
- 基于“5W”模式下的内蒙古文化传播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在现代传播理论的影响下,内蒙古文化传播的路径研究需拓宽。为此,笔者采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来分析和研究内蒙古文化研究中的各个要素,以其理论所确定的五大领域分别就内蒙古文化传播的宏观整合与微观建构进行分析,为内蒙古文化传播体系的创新提供一可供参考的框架。
- 张子程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