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云虹

作品数:88 被引量:966H指数:20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3篇语言文字
  • 17篇文学
  • 8篇历史地理
  • 7篇经济管理
  • 6篇政治法律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9篇翻译
  • 23篇翻译批评
  • 16篇文学
  • 15篇译介
  • 7篇译者
  • 7篇文学翻译
  • 7篇文学译介
  • 7篇国文
  • 7篇国文学
  • 6篇中国文学
  • 6篇生成性
  • 6篇监察
  • 6篇成性
  • 5篇伦理
  • 4篇孙中山
  • 4篇文化
  • 4篇监察院
  • 3篇代文
  • 3篇当代文学
  • 3篇译家

机构

  • 72篇南京大学
  • 15篇东南大学
  • 4篇浙江大学
  • 2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西安外国语大...
  • 1篇中国传媒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上海外国语大...
  • 1篇南京审计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昆山登云科技...
  • 1篇埃克斯-马赛...

作者

  • 88篇刘云虹
  • 11篇许钧
  • 1篇孙会军
  • 1篇黄勤
  • 1篇李国禄
  • 1篇任东升
  • 1篇过婧
  • 1篇徐德荣
  • 1篇李青玉
  • 1篇许方
  • 1篇李柔萱
  • 1篇邵海军

传媒

  • 12篇中国翻译
  • 11篇外国语
  • 6篇外语与外语教...
  • 6篇中国外语
  • 5篇外语教学
  • 5篇外语教学理论...
  • 4篇民国档案
  • 4篇学海
  • 3篇小说评论
  • 3篇上海翻译
  • 2篇外语教学与研...
  • 2篇东南大学学报...
  • 2篇翻译论坛
  • 1篇外语界
  • 1篇东南文化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当代外国文学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8篇2023
  • 6篇2022
  • 7篇2021
  • 5篇2020
  • 6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8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民政府监察院弹劾权的绩效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监察院是国民政府根据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创设的政府最高监察机关。弹劾权是监察院的最主要的职权。通过对弹劾对象(被弹劾人的官阶、职务、所在区域)、弹劾原因、弹劾结果的统计,可对监察院弹劾权的行使情况做一个明确和具体的分析,说明监察院的绩效,并折射出监察院制度创新的成与败。
刘云虹
关键词:弹劾监察院绩效
斯坦纳“译者”模型的建构路径及其理论意义
2023年
《巴别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是当代文学批评家乔治·斯坦纳关于语言与翻译研究的重要著作,被学界誉为诠释学译学研究的代表作。书中翻译研究与诠释学的互相影响不仅在于诠释学理论提出“翻译四步”的方法价值,也在于“译者”诠释模型所体现出的翻译对现代诠释学的范式意义。本文立足于《巴别塔之后》与诠释学理论的对位阅读,从理论来源、假设提出、意义观三个方面溯源“译者”模型的建构路径,从而透视“译者”模型在理解主体、诠释运动、诠释任务三个层面的理论意义。
骜龙刘云虹
关键词:乔治·斯坦纳译者
解释的合理性:文学翻译批评的基础被引量:22
2002年
通过辩证地分析语言哲学、解释学及接受美学中对意义问题的探寻,本文认为:在这种意义多元化的语境中,对原作的意义的合理解释不仅是译者的重要任务,更应该以其中透露出的翻译态度、道德等主体性问题而成为翻译批评的基本内容与可靠基础.
刘云虹
关键词:翻译批评
论翻译批评的历史性——以林纾“冤案事件”为中心被引量:1
2022年
作为一种以“主体在场”为根本特征的精神活动,翻译批评具有显著的历史属性,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围绕五四运动前后的“双簧信”和《林琴南先生》及新近出版的《林纾冤案事件簿》等针对林纾翻译的评论,本文从时代语境、文化立场和翻译观念三个维度考察翻译批评如何在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历史性地生成,并指出翻译批评不可能固化地存在,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批评生成条件的演进,它同样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把握翻译批评的历史发展性,有助于我们对翻译批评自身的本质特征与生成机制有更清晰的理解,从而推动翻译批评切实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刘云虹
关键词:翻译批评历史性
异的考验——关于翻译伦理的对谈被引量:57
2016年
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构成了翻译的必要性,而翻译的根本目标就在于打破文化隔阂、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了解与融合。从这个意义来看,翻译活动中涉及的许多重要问题,就本质而言,是伦理层面的,即如何认识和对待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问题。本文提出,无论从翻译的沟通与交流的根本属性来看,还是就翻译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历史使命而言,尊重他者、尊重差异正是实现翻译伦理目标的基础与核心。同时,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承载着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的战略意义,在目前"忠实"概念不断遭到质疑和解构的现状下,对忠实原则的坚守、对异质性的保留与传达,既是翻译伦理的要求,也是思想与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播的必要条件。
刘云虹许钧
关键词:翻译伦理他者
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支点——翻译标准“信达雅”的实践再审视被引量:43
2010年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翻译学的逐步确立与发展,关于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似乎已经取得了相当的共识。但如果把目光从狭小的学术圈移开,投向广阔的实践领域,认真地对翻译实践中所发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关注,我们会发现,翻译理论界看似已经解决的问题或统一的思想在翻译实践中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或贯彻。本文结合翻译理论界对"信达雅"的认识以及"信达雅"作为普遍流行的翻译标准在诸多领域的实践情况,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互动层面对翻译标准"信达雅"进行重新审视。
刘云虹许钧
关键词:翻译标准
翻译批评的理性目光与建构力量——刘云虹教授访谈
2023年
随着翻译活动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发展,作为一种理性目光和建构力量的翻译批评更加凸显其重要性。在本次访谈中,刘云虹教授首先探讨了中国文学外译语境下翻译批评的实践导向功能和理论建构功能,主张批评界从中国文学外译的基本特征、影响要素与根本诉求出发展开理性思考和评价,积极担负应尽的责任。随后,刘教授对文学翻译的生成性本质进行了阐释,指出翻译批评的理论建构与实践介入需立足于对翻译根本性问题的深刻把握,批评主体应以历史和理性的目光看待文学翻译的“生”与“成”。最后,刘教授着眼翻译的审美和主体两个核心维度,倡导学界积极开展文学翻译的审美批评,同时重点关注译者的主体性及其于翻译生成过程中的主体化,并就相关批评实践的开展提出具体建议。
胡陈尧刘云虹
关键词:翻译批评生成性审美
监察院研究(1931-1949)
监察院是国民政府根据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中的监察思想而创建的国家监察机关,是世界监察制度的创新。本文旨在通过考察监察院的制度设计、创建与发展的过程及运行实践,分析制约监察院绩效的各种因素,透视在制度创新中制度-观念-环境的...
刘云虹
关键词:监察院组织机构职权行使行政绩效
论文学翻译批评的多元功能被引量:38
2002年
本文以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为视野,探讨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与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及带给翻译批评的启示。文章认为:文学翻译批评仅仅立足于从文本到文本的单一模式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在深切关注译者与读者的主体性的基础上走向多元化与建设性。
刘云虹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翻译的挑战与批评的责任——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语境下的翻译批评被引量:25
2014年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媒体、学界和翻译界围绕翻译的重要性与翻译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作用、影响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同时也针对翻译策略与方法、译者的责任以及翻译观念等方面提出了质疑,进而对中国文学如何能更好地"走出去"表示出某种程度的怀疑与担忧。在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时代背景下,翻译无疑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对此,翻译批评不应处于缺席和失语的状态,翻译活动所面对的质疑与挑战迫切需要翻译批评对诸如翻译方法、翻译标准、翻译观念和翻译价值等涉及翻译的根本性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从对翻译现实的关注、对翻译根本问题的再审视以及对翻译理论的建构等方面探讨翻译批评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所肩负的责任,力求促进翻译批评在实践与理论两方面展现其应有价值。
刘云虹
关键词:翻译批评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