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美拉唑短程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近期疗效观察 1992年 奥美拉唑为酸质子泵H^+/k^+ATP酶抑制剂,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抑泌酸药物。本文选择30例胃镜确诊的消化性溃疡病例,口服20mg,每日1次,2周后胃镜复查,溃疡愈合率为76.7%。4周累计愈合率93.3%,多数患者于用药1周内上腹疼痛消失。结果表明奥美拉唑2~4周短程疗法可使大多数患者达到治愈。由此提出,综合经济因素考虑,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以短疗程为宜。 段伟力 于春先 郭晓岚 刘国启关键词:奥美拉唑 消化性溃疡 短程疗法 上消化道病内镜微波组织凝固疗法的临床应用与评价 1990年 本文报告应用内镜微波组织凝固疗法(EMCT)治疗胃息肉、胃癌、消化性溃疡三种疾病21例、39次治疗。提出了溃疡面搔刮加微波凝固治疗难治性溃疡、及 EMCT 联合内镜下局部注射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等方法。胃息肉13例27枚及Ⅱa 型早期胃癌1例与消化性溃疡3例全部达到治愈。85.2%的胃息肉 EMCT 一次治疗成功,Ⅱa 型早癌一次成功,消化性溃疡2例一次成功。进展期胃癌4例均达到肿块缩小、狭窄的胃腔扩大与自觉症状改善的效果。鉴于疗效显著,认为三种疾病均适用本疗法;并就 EMCT 的适应症、使用限度和治疗目的作了讨论;展望了以 EMCT 作为早期胃癌经内镜根治疗法手段之一的远景。 于春先 傅国华 范翠红 张朝慢性萎缩性胃炎细胞动力学特点及其分级 1992年 本文应用体外培养掺入~3H-TdR的放射自显影术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细胞动力学特点,并试图以标记指数(LI)为依据进行分级,即根据胃粘膜病情轻重不同按标记指数划分为四级。0级的病理改变为慢性浅表性胃炎,Ⅰ级为轻度CAG,Ⅱ级为中—重度CAG,Ⅲ级为胃癌。这种分级的意义在于从细胞动力学角度正确判断病理改变程度,用以作为CAG病情演变的观察指标,并检出易发生癌的“高危险性”胃粘膜。 曲波 于春先 傅国华 范翠红 李连宏 庄永杰关键词:细胞动力学 萎缩性 胃炎 中药丁香胃灵散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组织学改变逆转的影响 被引量:1 1992年 中药胃粘膜再生方—丁香胃灵散,代号CG-Ⅱ,是由理气活血,益气养阴中药为主组成,为观察其促进胃粘膜再生作用,对4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进行CG-Ⅱ治疗3~12个月,并观察治疗后胃粘膜萎缩、肠化生的变化;发现两种病变均有逆转变化,总有效率72.7%。以疗程长者效果最佳。其中16例在CG-Ⅱ治疗后查细胞标记指数(LI),13例已属CSG范围。说明CAG不是不可逆转的病变,治疗得当可以逆转;也说明CG-Ⅱ有较好的促胃粘膜再生作用。 于春先 曲波 傅国华 李连宏 臧玉华 张丽秋 朱耀寰 刘耘关键词:萎缩性 胃炎 慢性胃炎患者胃内白念珠菌、酵母菌带菌情况调查 1993年 本文报告9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内真菌带茵情况。结果真菌生长阳性数97例,其中白念珠菌(?)4例,酵母菌22例,其带菌率分别为4.4%和22.2%。胃内真菌的种类较多,产毒能力和致病性不一。白念珠菌虽不是胃内的优势菌,但对其条件致病性的研究应引起重视。 董方立 于春先关键词:胃炎 白念珠菌 酵母菌 胃内胆汁酸与慢性胃炎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990年 本文报告伴胃内胆汁酸增高的非手术胃慢性胃炎67例,以属于正常胃粘膜或仅轻度浅表炎症者25例为对照,对比分析胃内总胆汁酸(TBA)增高与慢性胃炎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现 C 组、CSG 组、CAG 组与 CAG 伴中、重度肠化生11例之间的胃内 TBA 浓度有显著差异(P<0.05),与病情呈递增平行关系,以 CAG 伴肠化生者升高最突出、说明胃内 TBA 与 CSG、CAG、肠化生的发生与发展有重要致病意义;尤其与肠化生的关系更为密切。这组慢性胃炎的特点是:(1)空腹胃液 TBA 浓度增高;(2)胃镜下可见“显性胆汁返流”;(3)病理组织学有胃小凹上皮细胞增生较明显、细胞核分裂相增多与炎症细胞浸润偏轻等特点;(4)未经胃切除术,又无器质性梗阻因素;(5)上腹部痛、闷胀不适等消化不良症状明显,经吗丁啉、中药调节胃肠运动功能收效显著。为与残胃胆汁反流胃炎区别,本文倡用“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命名。 于春先 曲波 傅国华 范翠红 裴德恺 张潮 李连宏关键词:胃炎 病理 国产法莫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近期疗效观察 1990年 本文报告应用国产法莫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45例的近期疗效。治疗组法莫替丁20mg,早晚各服一次;对照组甲氰咪胍400mg,早晚各服一次,两组疗程皆为6周。以胃镜检查为诊断和评价疗效的依据,两组愈合率分别为97.8%,89.9%,上腹疼痛用药后三日缓解率分别为60.9%,30.2%。两组均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由于抗溃疡新药疗效高,提示今后治疗无合并症消化性溃疡将以药物治疗为主。 曲波 于春先 李秀蓉 傅国华 范翠红 李连宏关键词:消化性溃疡 法莫替丁 甲氰咪胍 胃液成分的多指标同步观察(7种慢性胃病600例的分析比较) 被引量:4 1990年 结合内镜检查,从粘液池抽取清晨空腹胃液进行 pH、游离酸、蛋白酶、粘液、胆汁酸及 DNA 的同步测定,运用微机处理数据。结果证示:pH值以十二指肠消化性溃疡组最低;胃癌组最高;浅表、浅表萎缩及萎缩性胃炎依次递升,后者稍低于胃癌组;胆汁返流组居第三位。游离酸含量的分布情况与 pH 恰好对应相反。蛋白酶含量的分布情况与游离酸相仿,但在浅表性胃炎组即有明显的减少。所有胃病组的粘液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而以胆汁返流组最低,其次是胃癌,萎缩性胃炎组的粘液含量与胃溃疡组相似。胃液胆汁酸以胆汁返流组最高,其次为胃癌,三种胃炎与二种溃疡病组间未见明显差异,但均显著高于正常。DNA 含量以胃癌组最突出,其次是胆汁返流组,其余情况与胆汁酸的分布特点相同。上述研究为临床进行胃功能检查及鉴别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高静涛 姜妙娜 赵文海 于春先 霍维藩 齐树青 张朝关键词:胃病 胃液分析 常见胃病的胃液成分谱图研究——Ⅰ.慢性胃炎的胃液成分谱图 被引量:3 1990年 结合内镜检查,从粘液池抽取清晨、空腹胃液,以其pH、游离酸、蛋白酶、粘液、胆汁酸及 DNA 值绘制直方图,对比三种慢性胃炎及正常组的图型特征,并用微机进行多元直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正常组的胃液谱图为 pH居游离酸柱之半,游离酸、蛋白酶与粘液柱基本相平,胆汁酸和DNA甚低,约居粘液柱之1/4及1/5。三个胃炎组的胆汁酸、DNA柱均高于正常,游离酸则随着病理的进展而渐次降低,蛋白酶与粘液柱均以萎缩性胃炎组最低,浅表与浅表、萎缩性胃炎组虽均显著低于正常,但在二种胃炎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游离酸、蛋白酶及粘液分泌存在着显著的相随性,慢性胃炎时的粘膜分泌功能受损和组织损伤与胃内胆汁酸含量升高密切有关。 裴德恺 高静涛 姜妙娜 于春先 任滨成 霍维藩 张朝 齐树青关键词:胃病 胃液分析 国产法莫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多中心双盲及开放的临床研究 1991年 我们用青岛制药厂生产的新H_2受体阻滞剂法莫替丁在北京、沈阳、大连、锦州和青岛等七家医院进行了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多中心临床研究。300例患者服用法莫替丁20mg一天二次共6周,并用甲氰味呱400mg一天一次共6周进行对照(179)。分双盲摸拟和开放两组进行。结果表明法莫替丁在治疗消化溃疡方面疗效与甲氰味呱相似。双盲组中愈合率分别为89.6%与80%(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5.8%与91%(P>0.05)。开放组中法莫替丁愈合率为86.9%,甲氰咪呱组为65%,两组比较P值<0.05。两组的总有效率为96.8%与92.4%(P>0.05)。结果同时表明法莫替丁对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疗效相似(愈合率为87.5%与86.8%,P>0.05)。未发现法莫替丁组有明显副作用,我们认为,法莫替丁是一种新的、强效的、作用时长的H_2受体阻滞剂,病人易耐受,副作用小,且无抗雄性激素的副作用。 裴瑛 梁晓梅 蔡至道 姜若兰 刘士信 孙素之 王文彪 于春先 曲之友 王兆文 高回泽 万培业关键词:消化性溃疡 法莫替丁 甲氰咪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