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志斌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1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02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伽玛刀
  • 3篇伽玛刀治疗
  • 2篇术后
  • 2篇奥氮平
  • 1篇心身
  • 1篇心身医学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治疗
  • 1篇血管障碍
  • 1篇血浆
  • 1篇血浆P物质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分析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三叉神...
  • 1篇脂肪
  • 1篇治疗性
  • 1篇三叉神经
  • 1篇三叉神经痛

机构

  • 5篇解放军第10...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6篇高志斌
  • 3篇周智
  • 3篇徐乐平
  • 1篇于苏文
  • 1篇纪菊英
  • 1篇汪莉
  • 1篇仲爱芳
  • 1篇曹菊华
  • 1篇周忠义
  • 1篇赵建法
  • 1篇陈升东
  • 1篇陈萍
  • 1篇吴卫勇
  • 1篇凌春光
  • 1篇刘羽

传媒

  • 2篇中国健康心理...
  • 1篇立体定向和功...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处方药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7
  • 1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脊柱陈旧性骨折的影像学分析
2007年
目的探讨各种影像学检查对脊柱椎体陈旧性骨折的诊断价值及限度。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颈、胸、腰椎体陈旧性骨折病例,均行X线平片、CT及MRI检查。结果共检出16个椎体骨折,X线平片、CT及MRI检出率相同;X线平片明确诊断8例(67%);CT明确诊断10例(83%);MRI明确诊断12例(100%)。结论脊柱创伤的影像学诊断中,X线平片可作初检手段,CT对椎体陈旧性骨折定性诊断价值高,MRI可明确诊断。三者结合可提高诊断水平。
周智周忠义高志斌
关键词:脊柱创伤X线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血管内治疗脑血管病并发颅内出血15例分析
2006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脑血管病并发颅内出血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的原因。结果3例脑动静脉畸形栓塞后发生出血,其中2例为灌注压突破,1例为畸形团内动脉瘤破裂;4例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8例动脉溶栓后发生颅内出血,其中3例为症状性,5例为非症状性。结论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的机制较为明确;掌握其产生机制可以更好地控制诱发因素,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周智于苏文赵建法陈升东高志斌
关键词:脑血管障碍治疗性手术中并发症手术后并发症颅内出血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伽玛刀治疗术前、后血浆P物质水平的观察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三叉神经痛患者伽玛刀治疗前后血浆P物质的变化,探讨其在三叉神经痛病因及伽玛刀治疗机制中的意义。方法对48例接受伽玛刀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访疗效,并于术前、术后4、8周测定血浆P物质水平。结果①术后4、8周时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40%、56%;②术后4、8周的血浆SP[分别为(86±19)ng/L、(75±16)ng/L]较治疗前[(109±24)ng/L]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t=9.756、13.357,均P=0.000);③术后4周、8周时治疗有效组的SP下降率[分别为(25.8±12.9)%(、33.9±12.6)%]高于同期治疗无效组[分别为(16.6±10.3)%(、26.3±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t=2.748、2.336,P=0.009、0.024);④术后4周时的疗效与SP下降率正相关(rs=0.421,P=0.003)。结论三叉神经痛患者伽玛刀术后血浆P水平下降,P物质可能参与了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并与伽玛刀的早期疗效有关。
高志斌仲爱芳周智徐乐平
关键词:伽玛刀三叉神经痛P物质
奥氮平防治食管癌术后纵膈淋巴结转移行伽玛刀治疗所致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奥氮平对防治食管癌术后纵膈淋巴结转移行伽玛刀治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收治的100例接受伽玛刀(伽玛射线立体定向放疗)治疗的食管癌术后纵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按随机对照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奥氮平联合阿扎司琼)和对照组(单用阿扎司琼),每组50例,比较两组方案防治伽玛刀治疗所致的恶心、呕吐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防治伽玛刀治疗所致急性恶心、呕吐的总有效率为84.00%,对照组总有效率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伽玛刀治疗所致迟发性恶心、呕吐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总有效率66.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食欲、睡眠和精神状态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也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防治食管癌术后纵膈淋巴结转移行伽玛刀治疗所致急性和迟发性恶心、呕吐具有较好的疗效,对控制迟发性恶心、呕吐的疗效尤为显著,且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曹菊华陈萍高志斌
关键词:奥氮平伽玛刀恶心呕吐
二甲双胍对奥氮平致精神分裂症肥胖患者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对奥氮平所致精神分裂症肥胖患者在接受二甲双胍治疗过程中,肝脏脂肪含量及血清内脏脂肪素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观察,并分析两者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奥氮平治疗过程中出现肥胖的精神分裂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接受二甲双胍(二甲双胍组,n=30)或安慰剂(安慰剂组,n=30)治疗,疗程12周。在治疗0周、12周时,分别测定肝脏脂肪含量、内脏脂肪素水平。结果:1治疗后12周时,二甲双胍组患者在肝脏脂肪含量显著下降(t=2.098,P<0.05)的同时,内脏脂肪素也显著降低(t=2.832,P<0.01);安慰剂组肝脏脂肪含量和内脏脂肪素的变化均不显著(P>0.05);2二甲双胍组治疗前后肝脏脂肪含量、内脏脂肪素的下降值,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t=6.204、3.403;P均<0.001);3线性相关分析显示,二甲双胍组治疗前后肝脏脂肪含量的下降值与内脏脂肪素的下降值正相关(r=0.388,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降低奥氮平致精神分裂症肥胖患者肝脏脂肪含量及内脏脂肪素水平,内脏脂肪素的下降可能参与了二甲双胍的降低患者肝脏脂肪含量的作用机制。
纪菊英刘羽徐乐平汪莉高志斌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二甲双胍奥氮平内脏脂肪素
脑膜瘤患者伽玛刀治疗后脑白质损伤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2014年
目的探讨脑膜瘤患者伽玛刀治疗后脑白质损伤与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89例接受伽玛刀治疗的脑膜瘤患者在伽玛刀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6月,分别进行磁共振检查(FLAIR序列),采用脑白质高信号Schelten评分评估脑白质损伤严重程度;同时以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定患者认知功能。结果①治疗后1月、6月患者Schelten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66,5.376;P=0.000);②治疗后1月、6月患者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70,2.265;P=0.019,0.024);③治疗后1月、6月时患者的Schelten评分与MoCA评分之间有负性相关(r=-0.308,-0.402;P=0.038,0.007)。结论伽玛刀治疗可致脑膜瘤患者脑白质损伤,并与其认知功能的降低有关。
高志斌凌春光包贵吴卫勇徐乐平
关键词:伽玛刀脑膜瘤脑白质损伤心身医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