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彪
- 作品数:10 被引量:32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佛山市科技局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胫骨疲劳性骨折15例X线分析
- 2001年
- 马云彪陆皓
- 关键词:应力性骨折X线摄影胫骨疲劳性骨折
- 鼻骨外伤常规焦点放大像与普通X线平片的影像对比
- 2001年
- 陆皓马云彪
- 关键词:鼻骨创伤骨折X线平片
- 16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骨盆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骨盆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骨盆外伤患者的16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后的影像学资料,即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同时与普通X线摄片(DR)图像进行对比。结果 X线检查检出骨折89处,CT检查检出骨折143处,其中包括X线检查为阴性的隐匿性骨折和X线检查为阳性的其他部位隐匿性骨折。结论 16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是诊断骨盆隐匿性骨折的有效手段,提高骨折的检出率,对骨折的分类、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韦吉风马云彪刘旭
- 关键词:骨盆隐匿性骨折
- 骨盆骨折的低剂量CT扫描图像质量分析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评价低剂量CT扫描技术与扫描图像质量关系,探讨低剂量CT扫描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不同组别的低剂量CT扫描技术对65例骨盆骨折患者进行CT扫描,对图像质量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观察对比图像中组织结构的显示差异,以及对剂量的统计并计算出相应患者体质量指数(BMI),进行对照。结果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基础上,CT扫描剂量与患者BMI呈正相关,低剂量CT扫描的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明显低于常规剂量扫描组。结论 BMI对骨盆骨折患者选取不同组别低剂量CT扫描方式有重要参考价值,既不影响图像质量,又有利于患者的辐射防护,对临床工作和患者意义巨大。
- 马云彪韦吉风梁华滨吕永章冯经旺叶卫东范淑玉刘伟业刘旭
- 关键词:骨盆图像增强
- MRI 3D-FS-SPGR序列延迟增强诊断初期膝关节软骨损伤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MRI 3D-FS-SPGR序列延迟增强诊断膝关节软骨初期损伤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选取45例经关节镜诊断为初期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先3D-FS-SPGR序列平扫,静脉注入钆对比剂后平地活动10 min,让钆剂尽量扩散至软骨中,2h后再作3D-FS-SPGR扫描,检查结论同关节镜所见对照。另外挑选3例健康志愿者检查作为对照组。结果 3D-FS-SPGR序列上健康膝关节软骨为光滑、弧形高信号,并可见由表至里的高-中-高3层信号;初期损伤的软骨变薄,病损区在3D-FS-SPGR平扫上呈低信号,在延迟增强序列上呈高信号且范围增大,软骨下骨髓水肿也呈高信号。3D-FS-SPGR平扫显示Ⅰ期软骨损伤的符合率为38. 1%(8/21),显示Ⅱ期软骨损伤的符合率为50%(12/24);延迟增强显示Ⅰ期软骨损伤的符合率为76. 2%(16/21),显示Ⅱ期软骨损伤的符合率为87. 5%(21/24)。经t检验,延迟增强显示膝关节软骨Ⅰ、Ⅱ期损伤的符合率明显优于平扫(Ⅰ期t=2. 961,P=0. 008;Ⅱ期t=2. 840,P=0. 009)。结论 MRI 3D-FS-SPGR延迟增强显示膝关节软骨初期损伤优于平扫,检出率高于关节镜,可为临床提供更多关于初期软骨损伤的信息。
- 蓝燚锋叶艺先马云彪范淑玉吕永章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软骨损伤膝关节
-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RI表现分析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分析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MRI诊断为垂体大腺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肿瘤以等T1、等或稍长T2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后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肿瘤向周围组织侵犯表现为颈动脉包绕,海绵窦受累;鞍底下陷,部分肿瘤突入蝶窦,突破鞍隔等。MRI判断4级受侵19例,3级受侵8例,2级受侵7例,1级受侵9例,0级受侵5例;术中3-4级均证实海绵窦受侵犯,颈内动脉部分或完全受包绕。结论 MRI检查结果与手术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在术前较客观评估垂体腺瘤是否具有侵袭性及其侵袭范围,对手术方式以及术后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蓝燚锋卢烈静梁碧玲马云彪范淑玉
- 关键词:侵袭性垂体腺瘤磁共振成像
- 广西百色壮族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临床分析
- 2001年
- 马云彪
-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诊断儿童
- 小肠克罗恩病的MSCT的诊断分析
- 2014年
- 目的认识总结小肠克罗恩病(Crohn desease,CD)的多排螺旋CT(MS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CT诊断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2例CD的资料,所有病例均经临床病理证实,分析病灶MSCT的影像特征,观察病灶的部位、范围,肠管的改变,肠管周围血管的改变,周围淋巴结有无增大,有无肠管周围脓肿或蜂窝织炎等。结果 2例(16.67%)病灶位于回肠(不包括回肠末端及回盲部),10例(83.33%)病灶位于回肠(包括回肠末端及回盲部),2例(16.67%)病灶位于回盲部、升结肠。所有12例CD均表现为肠管增厚、肠腔狭窄,增强扫描肠壁呈明显层样或整体强化,肠管轴位像见"靶"征,系膜血管增多、粗大。8例(66.67%)见"梳样"征。4例(33.33%)见肠系膜淋巴结增大,边缘清楚。未见肠周围脓肿或蜂窝织炎形成。结论 CD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MSCT检查能很好地显示病灶及病灶周围的病变,对提高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有重要意义。
- 梁华滨马云彪韦吉风
- 关键词:小肠克罗恩病
-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MRI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基本规律。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经病理证实的初诊的鼻咽癌148例,全部经鼻咽部及颈部MRI扫描,颈部淋巴结的分区引用鼻咽癌08分期标准,比较各分区之间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同时分析不同原发部位肿瘤颈部转移淋巴结在各区分布特点及跳跃性转移情况。结果 148例鼻咽癌其中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137例,角化型鳞状细胞癌10例,基底细胞型鳞状细胞癌1例。病灶局限左或右侧壁18例,局限顶后壁9例,同时累及侧壁及顶后壁的广泛病灶112例,原发病灶不明显9例。143例(96.6%)伴淋巴结转移,咽后淋巴结转移124例(83.8%),颈部淋巴结转移117例(79.1%),其中26例(17.6%)仅有咽后淋巴结转移,19例(12.8)仅有颈部淋巴结转移,98例(66.2%)为咽后及颈部淋巴结均有转移。在各区的分布是Ia区0组,Ib区7组,IIa区94组,IIb区105组,III区62组,IV区25组,Va区11组,Vb区14组,咽后区202组,腮腺淋巴结转移7组。2例(1.3%)出现远处转移,其中肝转移1例,多处骨转移1例。2例(1.3%)发生跳跃性转移。结论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以咽后淋巴结、颈上深组(II区)淋巴结转移最多见。淋巴结转移首站与早期局限性病灶位置有关,原发或累及顶后壁病灶比单纯侧壁病灶的咽后部淋巴结转移率高。局限于鼻咽部单侧病灶可出现双侧或对侧颈淋巴结转移。转移路径与解剖上鼻咽部的淋巴回流路径一致,跳跃性转移率低。
- 蓝燚锋卢烈静高明梁碧玲马云彪
- 关键词:鼻咽肿瘤淋巴结磁共振成像
- 软骨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诊断早期髌骨软化症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d GEM RIC用于诊断早期髌骨软化症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选取41例早期髌骨软化症患者,先行3D-FSSPGR系列平扫检查,经肘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后步行10min使对比剂尽量弥散至髌关节软骨内,注射后2h再行3DFS-SPGR延迟增强对关节软骨进行评价,并将检查结果与关节镜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3D-FS-SPGR系列上正常髌软骨呈明显带状高信号,并可见高-低-高三层结构;软骨损伤在3D-FS-SPGR上呈相对稍低信号,在d GEM RIC系列上呈局灶高信号;3D-FS-SPGR序列平扫对Ⅰ期髌软骨损伤显示的符合率为36.8%(7/19),对Ⅱ期髌骨软化病变符合率为50%(11/22),延迟增强扫描对Ⅰ期髌骨软化病变符合率为73.7%(14/19),对Ⅱ期髌骨软化病变符合率为86.4%(19/22)。经t检验,髌软骨Ⅰ、Ⅱ期损伤的延迟增强扫描诊断符合率均明显高于平扫(Ⅰ期t=2.646,P=0.016;Ⅱ期t=2.531,P=0.017)。结论 3D-FS-SPGR延迟增强扫描判断髌软骨早期损伤比平扫更敏感,是一种诊断早期髌骨软化症的有优势的、无创的方法。
- 蓝燚锋马云彪范淑玉吕永章麦莲清叶艺先熊刚冯经旺蔡宇超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软骨髌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