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鲁艳

作品数:9 被引量:72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黄土丘陵
  • 4篇土壤
  • 4篇丘陵
  • 4篇丘陵沟壑区
  • 4篇种子
  • 4篇种子形态
  • 4篇黄土丘陵沟壑...
  • 4篇沟壑
  • 3篇植被
  • 3篇植被恢复
  • 3篇植物
  • 3篇降雨
  • 2篇土壤抗蚀
  • 2篇土壤抗蚀性
  • 2篇土壤侵蚀
  • 2篇丘陵区
  • 2篇种子库
  • 2篇模拟降雨
  • 2篇抗蚀性
  • 2篇黄土丘陵区

机构

  • 8篇西北农林科技...
  • 6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杨凌职业技术...

作者

  • 9篇韩鲁艳
  • 8篇焦菊英
  • 5篇贾燕锋
  • 5篇王宁
  • 3篇张小彦
  • 2篇雷东
  • 1篇郝乾坤
  • 1篇杜华栋
  • 1篇温仲明
  • 1篇张世杰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种子
  • 1篇土壤
  • 1篇武汉植物学研...
  • 1篇植物研究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抗蚀与细沟侵蚀演变被引量:16
2009年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纸坊沟和县南沟、延安燕沟3个流域不同恢复年限的植物群落的土壤抗蚀性和侵蚀程度进行了研究。对12个土壤抗蚀性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抗蚀性(主成分综合指数)强弱为灌木群落阶段>多年生草本和蒿类群落阶段>一二年生草本群落阶段,与一二年生草本群落阶段相比,灌木群落阶段与多年生草本和蒿类群落阶段的土壤抗蚀性分别增加了362.29%~673.33%和574.71%~930.00%;野外调查结果分析表明,随着植被的恢复演替,土壤侵蚀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灌木群落阶段的土壤侵蚀量仅为演替初期的1.42%~5.59%;通过回归分析,土壤侵蚀量和水稳性团聚类因子,以及有机质含量之间分别存在极显著与显著相关关系,鉴于土壤分析的易获性,可选择>0.5mm水稳性团聚体与有机质含量作为反映土壤侵蚀程度的指标。
韩鲁艳贾燕锋王宁焦菊英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抗蚀性黄土丘陵沟壑区
陕北黄土丘陵区6种植物冠层种子库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对陕北黄土丘陵区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茭蒿(Artemisia giraldii)、杠柳(Periploca sepium)、狼牙刺(Sophora viciifolia)和黄刺玫(Rosa xanthina)6种植物不同时期的冠层种子宿存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种植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植冠种子宿存量,翌年4月,黄刺玫的宿存量可达57.60%,狼牙刺的宿存量达31.56%,杠柳的宿存量为6.30%,铁杆蒿的宿存量为2.42%,猪毛蒿的宿存量为1.86%,茭蒿的宿存量为1.16%。猪毛蒿、铁杆蒿、茭蒿、黄刺玫的种子宿存时间可长达7个月之久,狼牙刺、杠柳的宿存时间为5~7个月。
张小彦焦菊英王宁贾燕锋韩鲁艳杜华栋张世杰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种子传播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14种植物的萌发特性被引量:6
2010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测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14种植物的萌发特性,结果发现:萌发率在80%以上的植物有杠柳、铁杆蒿和茭蒿;在60%-80%之间的物种有白羊草、紫丁香、阿尔泰狗娃花、大针茅、沙棘和猪毛蒿;长芒草为37.3%;小于20%的植物有达乌里胡枝子、刺槐、虎榛子和狼牙刺。14种植物的萌发时滞最短的为2 d,最长的为8 d;几乎所有植物种子达到T50的时间都在其萌发开始后的7 d以内,且大部分物种在萌发开始后的15 d完成总萌发量的90%;萌发持续时间最短的为6 d,有刺槐、狼牙刺、虎榛子、沙棘4种,最长的为猪毛蒿,达32 d。这些植物种子的萌发特性及生态适宜性决定了它们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演替中的角色与地位。
张小彦焦菊英王宁贾燕锋韩鲁艳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种子萌发生态适应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沟植被生态序列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植被生态序列是小地形对植被空间分布影响的反映。采用样线法,对安塞纸坊沟支沟拐沟中南北向短坡面深沟谷和长坡面浅沟谷断面进行植被调查,分析其植被生态序列特征、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短坡面深沟谷序列主要以灌乔木等演替后期物种为主,而长坡面浅沟谷序列则主要为草本物种;同一序列中,阴坡、沟谷地具有比阳坡、沟间地复杂的演替后期群落;序列中物种主要由菊科(Compositae)、豆科(Leguminoseae)和禾本科(Gramineae)构成,生活型主要为多年生草本,生态型以旱生、中旱生为主。α多样性指数在阴坡和短坡面深沟谷序列较高,β多样性指数在地形变化活跃的沟缘线区较高。研究结果可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建设人工调节提供参考依据。
贾燕锋王宁韩鲁艳焦菊英
关键词:植物群落生活型生态型黄土丘陵沟壑区
种子随土壤侵蚀流失的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
在土壤侵蚀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重建是控制土壤侵蚀的关键,而种子是植被恢复的基础,也是植被恢复最敏感的阶段之一。土壤侵蚀与产沙的过程,不仅分散、剥蚀和搬运泥沙,同时还可将散落到地表的种子和土壤中原来保存的种子移走...
韩鲁艳
关键词:种子形态降雨强度土壤侵蚀植被恢复
文献传递
种子流失与迁移的人工降雨模拟试验方法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通过室内多组人工降雨模拟试验,探讨了适合于研究坡面种子流失与迁移的种子布设试验方法。结果表明,在常规人工降雨模拟试验方法的基础上,主要需加强以下方面:(1)供试种子要能代表研究区的主要物种及不同的形态特征;(2)鉴于种子的流失主要发生在土壤表层,种子适宜布设在土壤表面;(3)染色种子以区分土壤本身携带的种子;(4)每个物种的种子定点且物种间错位布设,以准确测定种子在坡面上的迁移距离;(5)种子的布设数量不宜过多,以免影响坡面糙度;(6)将大种子布设在种子布设区域的最下端以避免大种子对径流的影响。
韩鲁艳焦菊英雷东
关键词:土壤侵蚀种子形态人工降雨
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林地的土壤抗蚀性评价被引量:10
2009年
以延安、安塞、吴旗的人工刺槐林、柠条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同一地区的自然恢复草地和坡耕地为对照,通过对5个表征土壤抗蚀性的指标即>0.25 mm水稳性团粒含量、>0.5 mm水稳性团粒含量、平均重量直径、团聚状况和团聚度的比较分析,对人工刺槐林、人工柠条林相对于自然恢复草地和坡耕地改善土壤抗蚀性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同时分析了不同林龄人工林土壤抗蚀性的变化。研究表明,人工林地相对于坡耕地,显著提高了土壤抗蚀性,但不及自然恢复草地,尤其在安塞和吴旗表现更明显;随着林龄的增长,人工林地土壤抗蚀性能增强,并趋于稳定。并通过对样地的聚类分析,也得出与上述相似的结果。综合分析表明,封禁条件下的植被自然恢复是黄土丘陵沟壑区比较适宜的植被恢复方式和控制土壤侵蚀的有效措施。
韩鲁艳郝乾坤焦菊英
关键词:人工刺槐林人工柠条林土壤抗蚀性
模拟降雨条件下黄土丘陵区主要植物种子的流失特征被引量:6
2011年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稀疏,土壤侵蚀严重,会造成种子随地表径流和泥沙运移发生流失,从而对植被恢复产生影响。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该区29个主要物种种子在不同降雨侵蚀条件下(降雨强度100mm/h和150mm/h与坡度15°、20°、25°和30°的不同组合,降雨历时为1h)的流失特征,分析了黄土丘陵区主要物种种子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在所有供试的物种中有79.3%的物种种子发生了流失,平均流失率为27.4%。雨强越大,种子流失率越高,而坡度的影响不如雨强明显。种子的流失特征也受其质量、形状、大小和生理特征等的影响,发生流失的种子质量(M)多在50mg以下,当M<10mg时,种子质量越小,流失率越大,而当10mg
雷东韩鲁艳焦菊英温仲明
关键词:降雨侵蚀种子形态黄土丘陵区
种子形态特征对植被恢复演替的影响被引量:24
2009年
种子形态特征不仅表达了一定量较为稳定的遗传信息,而且与种子的生产、脱落、传播、贮备、萌发与定植等过程密切相关,从而影响植被的恢复与演替。本文分析了种子形态特征与种子生产的关系,及其对植物散布能力、种子库与萌发定植产生的影响,及进而又对植被更新、演替与分布的影响。认为目前关于植物种子的形态特征及其对地下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恢复演替的影响研究较少,且没有把种子形态、种子传播、土壤种子库及其持久性、种子萌芽对策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有必要把种子形态特征与植被演替的关系作为种子生态学、植物学、植被生态学的基础学科进行全面研究,以阐明研究区植物种子形态特征对土壤种子库的更新过程、速率、大小等的影响,及种子形态对环境干扰的适应性,进而为植被更新、恢复与调控提供生态依据。
张小彦焦菊英王宁贾燕锋韩鲁艳
关键词:种子形态种子生产种子散布种子库植被恢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