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组112例急性心肌梗死应用蝮蛇抗栓酶溶栓疗法作为观察组并与同期常规疗法治疗组88例急性心肌梗死作为对照组。两组在治疗前后皆用血流变学监测。结果表明:前者 ST 段在24小时内回至等电位线者占64.2%(72/112),时间为35.8± 11.6小时,与后者72.3±14.8小时相比,P<0.01;观察组酶学峰值提前者59例,占52.6%,对照组无提前。观察组溶栓前后血流变学指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P<0.01。对发病超过6小时的患者仍有效,在血流变的监测下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98.2%,对照组8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病例:女,20岁。于两月前出现咳嗽、心慌气短、胸闷,拟诊肺结核抗痨治疗一个月不见好转。查体:T36.8℃,BP20/13.33BPa,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左肺中下野可闻少许湿罗音。心率120,律整,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Ⅱ级收缩期杂音,腹部未见异常。抗核抗体(+),抗心肌抗体(+),血常规及血沉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肌酶学检查正常。胸部 X 光片示“左下肺炎,纵隔淋巴结肿大”。心功能正常。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示心内结构正常。骨髓象正常。临床初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左下肺感染。半月后患者自觉左锁骨上疼痛,
静脉滴注(简称静滴)硝酸甘油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国外已进行了广泛的临床研究。但国内报道尚少。现将我们应用硝酸甘油静滴和口服治疗 AMI 的临床对照观察总结如下。临床资料及方法从1985年1月~1987年7月住院的 AMI患者中,选择静滴78例作为观察组,口服7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临床情况详见表1;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
本文报道老年人阵发性房颤110例,并与60例中青年陆发性房颤作对照。根据动态心电图观察,发现老年组比中青年组阵发性房颤多见(P<0.01)且持续时间长。从 V_1导联 f 波振幅分析,老年粗颤波者亦明显少于中青年组(P<0.01)。由超声心动图检查表明老年组左房扩大明显少(P<0.01),X 线证实老年人心脏扩大为多,踏车试验阳性率老年显然高(P<0.01)也正说明这一点。此外尚有少数肺心病、预激综合征、甲亢等所致房颤特点与老年人房颤不同。老年人房颤发生血管栓塞的机会不多,但其室率加速时多伴心悸、胸闷及多尿,而中青年房颤者则无。大多数阵发性房颤者预后较好,但尚需长期随访。
本文分析152例急性心肌梗塞应用蝮蛇抗栓酶溶栓疗法作为观察组并与同期采用以往常规疗法治疗100例急性心肌梗塞为对照组。结果表明:前者 ST 段在24小时内回至等电位线者占56%(86/152),时间为36.2±12.2小时,与后者71±13.0小时相比 P<0.01;观察组酶学峰值提前者77例占50%,对照组无提前。对发病超过6小时的病例仍有效,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9.9%,对照组87%,二者差异性显著(P<0.01)。值得今后推广使用。
本文观察22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入院当日血清镁,平均值0.82mmol/L,其中有和无并发重症室性心律失常者的血清镁((?)±S)分别为0.76±0.08与0.82±0.08mmol/L,P<0.01。用随机双盲法将入院病人224例分为两组,136例为镁盐治疗组,另88例为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重症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7%与41.5%(P<0.01);重症性心律失常致死者为0.7%与4.5(P<0.05);死于泵衰竭者为1.4%与5.6%(P<0.05);总病死率为2.1%与10.1%(P<0.05)。镁盐治疗组均无不良反应。表明 AMI 早期静脉滴注镁盐确有安全、有效、简单、易行,可作为 AMI 常规治疗的一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