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陶楚

作品数:11 被引量:87H指数:5
供职机构: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植物
  • 3篇凋落
  • 3篇群落
  • 3篇
  • 2篇凋落物
  • 2篇凋落叶
  • 2篇演替
  • 2篇演替阶段
  • 2篇雨林
  • 2篇山地雨林
  • 2篇种群
  • 2篇壳斗科
  • 2篇壳斗科植物
  • 1篇凋落量
  • 1篇养分
  • 1篇养分释放
  • 1篇养分释放规律
  • 1篇药用
  • 1篇药用植物
  • 1篇影响因素

机构

  • 11篇海南大学
  • 2篇海南省环境科...
  • 2篇海南出入境检...
  • 2篇海南省霸王岭...
  • 1篇海南省农村环...

作者

  • 11篇陶楚
  • 9篇杨小波
  • 6篇李东海
  • 6篇万春红
  • 6篇周文嵩
  • 6篇杨琦
  • 4篇冯丹丹
  • 3篇陈玉凯
  • 2篇李正民
  • 2篇黄瑾
  • 2篇杨立荣
  • 2篇龙文兴
  • 2篇符有利
  • 2篇杨民
  • 2篇吕晓波
  • 2篇王健
  • 1篇周威
  • 1篇周婧
  • 1篇罗文启
  • 1篇邢莎莎

传媒

  • 4篇热带生物学报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年份

  • 3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蝴蝶兰不定芽的组培快繁技术被引量:3
2013年
通过诱导蝴蝶兰豹斑花花梗腋芽萌发出无菌不定芽,以不定芽为外植体,建立蝴蝶兰无菌培养体系。结果表明:在花宝1号3.0 g/L+BA 3.0 mg/L+NAA 0.3 mg/L+蔗糖20 g/L的培养基中,腋芽萌发效果很好。采用L16(44)正交设计探讨基本培养基、BA、NAA、蔗糖4个因素对蝴蝶兰不定芽增殖的影响,得出BA是影响增殖系数的主要因子,NAA、基本培养基次之,蔗糖最弱。MS+BA 8.0 mg/L+NAA 0.8 mg/L+蔗糖20 g/L对不定芽增殖有良好的效果,增殖系数能够达到2.83。诱导蝴蝶兰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花宝1号3.5 g/L+MET 0.4 mg/L+NAA 0.5 mg/L+蔗糖20 g/L。移栽基质以水苔最好,成活率达93.18%。
李正民王安石王健陶楚
关键词:不定芽
海南昌江县濒危药用植物的种群动态被引量:4
2014年
对昌江县的4种濒危药用植物进行调查,分析其大小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及存活曲线特征。结果表明: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和野龙眼(Dimocarpus longan)种群属于增长型,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种群属于衰退型,野荔枝(Litchi chinensis)种群属于稳定型。白木香和野荔枝种群的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Ⅱ型,海南龙血树种群接近DeeveyⅠ型,野龙眼种群接近DeeveyⅢ型。结合静态生命表的分析,整体上白木香和野龙眼种群表现为增长型、海南龙血树种群表现为衰退型、而野荔枝种群表现为稳定型。野生濒危药用植物的生存环境较差,人为干扰明显,需要进行必要的保护。
周文嵩冯丹丹李东海陶楚万春红邢莎莎杨小波
关键词:濒危药用植物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
病毒抑制剂对蝴蝶兰病毒植株的脱毒效果被引量:5
2013年
选取感染建兰花叶病毒(CyMV)和齿兰环斑病毒(ORSV)的蝴蝶兰植株进行离体培养,在芽增殖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病毒抑制剂,研究对CyMV和ORSV病毒的脱除效果。结果表明,氨基寡糖素具有很好的脱毒效果,对CyMV的脱除率为83.33%,对ORSV的脱除率为66.67%;病毒唑次之,对CyMV的脱除率为83.33%,对ORSV的脱除率为50%;中药类的脱毒效果不明显。
李正民王安石王健陶楚
关键词:脱毒
海南霸王岭壳斗科植物优势的山地雨林群落特征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通过对霸王岭地区壳斗科植物优势的山地雨林群落的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样地中共有维管束植物249种,分属于84科,166属,其中蕨类植物12科18属25种,裸子植物3科4属5种,被子植物69科144属219种,表现了该群落的物种丰富程度;在种子植物的地理区系分布方面,该类型群落的种子植物的科和属的地理区系分布类型都有10种,总体而言都是以热带区域的分布类型为主,具有强烈的热带性特征;根据Raunkiaer的生活型划分原则,群落中的植物以高位芽的生活型为主,尤其是中高位芽生活型种类最多;群落中植物的叶的特征是以革质、全缘、单叶、中型叶为主,体现了该地区群落的气候和水热条件相适应的特征。
吕晓波杨立荣杨小波李东海陶楚万春红杨民
关键词:热带山地雨林生活型
海南岛铜鼓岭热带常绿季雨矮林2个演替阶段的种间联结性对比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为了揭示热带常绿季雨矮林群落动态变化中,物种种间联结性与群落演替的相互作用,基于2×2联列表,应用X2统计量、联结系数、共同出现百分率和多物种关联指数为参数,研究分析了海南铜鼓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热带常绿季雨矮林的2个不同演替阶段(灌木林阶段和热带常绿季雨矮林阶段)群落15个主要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1)演替前期,灌木林群落因为得到有效保护群落总体呈现出显著正联结(WI=139.91>X20.05=83.68);演替后期,热带常绿季雨矮林群落种间负联结比例降低,正联结的比例增加,群落总体仍然呈现出显著正联结(WⅡ=262.11>X20.05=83.68),表明群落演替朝着有利于物种稳定共存的方向发展。(2)过渡种和后期侵入种间正联结与无联结种对数比例(分别为75%和22.7%)远大于负联结比例(2.3%),有一半种对达到显著正联结水平(50%),表明后期侵入种和过渡种通过群落结构的变化分层有效分配空间、光照等资源而稳定共存。
杨琦周婧陶楚陈玉凯杨小波李东海龙文兴
关键词:种间联结群落演替
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数量分类与排序被引量:9
2014年
为了科学区分海南文昌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的组成群系,深入了解其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在保护区内全方位随机取样,共64个样地(取样总面积2.11 hm2),采用PC-ORD5.0进行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分类,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排序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用CANOCO 4.5软件完成。结果表明:(1)应用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将铜鼓岭自然保护区64个样地分为11个群系,隶属滨海灌丛、山麓灌木林、热带常绿季雨矮林3种植被类型;(2)64个样地在DCA排序轴第1轴呈现了水分梯度的变化,第2排序轴上呈现的环境意义不明显,表明水分因子对该保护区植被类型的形成与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3)铜鼓岭海拔不高,最高峰仅338 m,但CCA排序结果显示,对排序贡献由大到小依次为:海拔、坡度、坡向,第1排序轴与海拔相关性最大,第2排序轴与坡度有很大的相关性,充分表明沿海基岩海岸环境与森林植被分布的特殊性。
陶楚陈玉凯杨小波李东海杨琦周文嵩黄瑾符有利
关键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TWINSPAN分类DCA排序CCA排序
森林群落物种组成对凋落物组成的影响被引量:21
2015年
在海南铜鼓岭山麓灌木林和季雨矮林固定大样地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凋落物,比较两林型的凋落物数量及其器官组成、凋落叶物种组成,探讨森林群落物种组成与凋落物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两林型的凋落物总量及其器官组成不同,山麓灌木林(6.227 t/hm^2)比季雨矮林的年凋落量大(5.636 t/hm^2);凋落叶是凋落物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反映凋落物的凋落情况。(2)山麓灌木林凋落物优势种和主要物种为贡甲、林仔竹、橄树等15个物种,凋落叶总量占77.72%;季雨矮林的凋落物优势种和主要物种为方枝蒲桃、肖蒲桃、贡甲等17个物种,凋落叶总量占71.84%;山麓灌木林中凋落物优势种和主要物种的叶凋落量与其组成物种的株数、总断面积、树冠面积极显著正相关而季雨矮林的凋落物优势种和主要物种的叶凋落量与其组成物种的株数极显著正相关。山麓灌木林中两者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为20%,季雨矮林为25.93%,两林型的群落物种组成与凋落叶物种组成不一致,热带森林群落优势种不一定是凋落物优势种。
万春红陶楚杨小波龙文兴冯丹丹周文嵩杨琦
海南以壳斗科植物为优势的山地雨林主要乔木种群分布格局及动态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为了了解霸王岭地区以壳斗科植物为优势的山地雨林群落的主要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格局的动态变化规律,更好、更全面地管理和保护山地雨林,通过对样地群落中8个主要的乔木种群,采用样方法取样和方差均值比的方法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红锥、红椆、肉实树3个种群为随机分布类型,公孙锥、鸭脚木、岭罗麦、黄杞和狭叶泡花5个种群为集群分布类型。反映出群落正处于演替的中期阶段,随着演替的发展,随机分布类型会逐渐上升。各种群的分布格局动态变化过程可分为5种类型:Ⅰ型:红锥、公孙锥和狭叶泡花种群的集群—随机—随机模式;Ⅱ型:鸭脚木种群的集群—集群—随机模式;Ⅲ型:黄杞种群的随机—集群—集群模式;Ⅳ型:肉实树和红椆种群的随机—随机—随机模式;Ⅴ型:岭罗麦为随机—集群—随机,表现出不同种群的生长、发育模式有较大的差异性。
吕晓波杨立荣杨民杨小波李东海陶楚万春红
关键词:山地雨林种群年龄结构
海南铜鼓岭保护区2个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凋落叶的分解特性被引量:3
2015年
以海南铜鼓岭保护区原生热带常绿季雨矮林和遭破坏后天然更新的山麓灌木林的共同凋落物优势种—贡甲(Maclurodendron oligophlebium)凋落叶、群落优势种—海南大风子(Hydnocarpus hainanensis)凋落叶以及2个演替阶段森林各自的混合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分解试验,探讨凋落叶分解速率与森林演替过程的关系和养分释放规律。经过1年的分解试验,结果表明:(1)凋落叶在季雨矮林中的分解速率明显高于灌木林;(2)凋落叶中N的释放规律为"富集-释放",其他元素整体表现为"直接释放";(3)在季雨矮林中,分解系数k与初始N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初始C/N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在灌木林中,分解系数k与初始C质量分数及C/N值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
陶楚杨小波万春红李东海符有利周文嵩冯丹丹杨琦
关键词:凋落叶分解速率养分释放规律
海南岛入侵植物的分布特点及其对本地植物的影响被引量:24
2015年
以国家农业部指定的20种恶性入侵植物为目的种,在海南岛开展其分布特征与入侵强度的调查研究,重点研究了陆域环境中6种广布入侵植物——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含羞草(Mimosa pudica)、苏门白酒草(Conyza sumatrensis)、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马缨丹(Lantana camara)在7种生态系统(天然次生林、农田、村落、种植园、林缘、弃耕地、草地)中的入侵频率及入侵植物对本地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海南岛有恶性入侵植物11种,占调查目的种总数的55.0%。2)海南岛的东北、西南部分布的入侵植物种数较多,东南部次之,中部地区最少。3)6种入侵植物的整体入侵强度为:假臭草>飞机草>含羞草>三裂叶蟛蜞菊>马缨丹>苏门白酒草;苏门白酒草、马缨丹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入侵频率无显著差异;而假臭草在种植园及弃耕地,含羞草在农田,三裂叶蟛蜞菊在种植园生态系统中的入侵频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生境。4)种植园、弃耕地和农田生态系统是植物入侵的主要生境类型,而林缘和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均对植物入侵表现出抵御作用。5)植物入侵对当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存在正、负及无关联效应,并主要影响群落中的草本植物功能群;样地中入侵植物盖度总值与本地植物平均种数在种植园、农田和村落生态系统中无相关性,在林缘和弃耕地生态系统中,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在一定盖度范围内,入侵植物盖度总值与本地植物平均种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罗文启符少怀杨小波陈玉凯周威杨琦陶楚周文嵩
关键词:入侵植物本地植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