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豫

作品数:64 被引量:118H指数:6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领域

  • 42篇理学
  • 10篇化学工程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49篇催化
  • 47篇催化剂
  • 23篇RH
  • 21篇
  • 19篇一氧化碳
  • 16篇甲烷
  • 15篇金属
  • 12篇金属催化剂
  • 10篇加氢
  • 10篇
  • 9篇甲烷化
  • 8篇双金属
  • 8篇双金属催化剂
  • 8篇助剂
  • 8篇AL
  • 8篇CO
  • 7篇镍催化
  • 7篇镍催化剂
  • 7篇化学吸附
  • 7篇

机构

  • 58篇四川大学
  • 18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四川联合大学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作者

  • 64篇陈豫
  • 38篇陈耀强
  • 26篇龚茂初
  • 18篇辛勤
  • 15篇胡常伟
  • 11篇郭燮贤
  • 8篇应品良
  • 8篇曹昭
  • 7篇张慧
  • 5篇潘桂黄
  • 5篇李新生
  • 5篇田安民
  • 4篇李峻
  • 4篇杜宗英
  • 4篇张孟成
  • 3篇杜军
  • 2篇彭新民
  • 2篇李荣勇
  • 2篇余林
  • 2篇明虹

传媒

  • 12篇分子催化
  • 12篇天然气化工—...
  • 8篇Chines...
  • 7篇全国C[*v...
  • 5篇化学研究与应...
  • 4篇化学学报
  • 3篇高等学校化学...
  • 3篇燃料化学学报
  • 3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物理化学学报

年份

  • 2篇1999
  • 2篇1998
  • 4篇1997
  • 7篇1996
  • 5篇1995
  • 11篇1994
  • 7篇1993
  • 2篇1992
  • 6篇1991
  • 7篇1990
  • 8篇1989
  • 1篇1988
  • 1篇1983
  • 1篇1982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添加物对钛基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剂性能影响的研究──Ⅰ.含有不同添加物的钛基催化剂的XRD研究被引量:2
1994年
研究了在以TiO2为基础的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剂中添加Li、La、Mn、W等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用XRD测定了不同添加物的催化剂结构,结合催化剂活性,探讨了可能的活性相。结果表明,不同的添加物对甲烷氧化偶联制C2烃催化剂的活性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甲烷的转化率,生成C2烃的选择性明显不同。实验结果还表明,Li-La-Mn-W/TiO25组分体系具有很好的活性和C2烃选择性,可能的活性物相是(Mn2O3)80B、Mn5O8、La(OH)3或La2O3。
龚茂初陈豫徐郑红陈耀强周建略
关键词: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剂XRD
铑羰基簇负载型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应用XPS技术跟踪测定被引量:2
1990年
应用XPS技术对Rh_4(CO)_(12)/γ-Al_2O_3和Rh_2(CO)_4Cl_2/γ-Al_2O_3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催化剂表面Rh物种变化进行了跟踪测定,这些过程包括铑簇羰基络合物、负载、脱羰、氢还原。实验表明铑的表面活性物种在脱羰后即已形成,对Rh_2(CO)_4Cl_2/γ-Al_2O_3和Rh_4(CO)_(12)/γ-Al-_2O_3而言,它们分别是Rh^0及Rh^+氧化物种。文中讨论了脱羰的可能机理,数据表明,用H_2在较大温度范围内作还原处理,催化剂仍保持稳定的高分散度和表面活性物种结构。
陈豫周建略门健
关键词:负载型催化剂
一氧化碳在Ru/Al_(2)O_(3)上吸附态的相互转化和稳定性的研究被引量:4
1983年
本文利用差分红外光谱方法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条件下,CO在4%Ru/Al_(2)O_(3)上的吸附,以及H_(2)和CO在Ru/Al_(2)O_(3)上的共吸附。对CO在Ru上吸附态的红外光谱进行了归属,认为2070cm^(-1)—2060cm^(-1)的中频谱带是孪生CO吸附态的对称伸缩振动和线式CO吸附态的伸缩振动相叠合的谱带。讨论了表面碳(CS)、表面氧(OS)、表面氢(HS)对CO吸附态的影响,认为CO在Ru上发生岐化反应形成的表面碳可使Ru=CO键加强,共吸附H_(2)可使Ru—CO键削弱。表面氧促使形成缺电子的中心,在此中心上生成CO孪生吸附态。CO的孪生吸附是活化吸附过程。
辛勤张慧应品良郭燮贤陈耀强陈豫
关键词:共吸附红外光谱表面氧吸附态一氧化碳
添加物对钛基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剂性能影响的研究Ⅲ.钛基催化剂性能及程序升温研究
1995年
用O2-TPD、CO2-TPD和TPR-TPO技术研究了Li-La-Mn/TiO2(Ⅰ)和Li-La-Mn-W/TiO2(Ⅱ)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剂对氧的吸附能力、表面酸碱性和表面氧化-还原性能,并结合这两个催化剂对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的性能进行了讨论。O2-TPD、CO2-TPD和TPR-TPO结果显示出,Ⅱ号催化剂对氧的吸附能力比Ⅰ号催化剂强得多;Ⅰ号和Ⅱ号催化剂都具有较强的碱性位,但Ⅱ号催化剂的强碱性位数量比Ⅰ号催化剂多,而且出现强碱性位的位置显著地向低温方向移动,同时Ⅱ号催化剂的氧化能力也比Ⅰ号催化剂强。从而使得Ⅱ号催化剂比Ⅰ号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和C2烃收率,最佳反应温度也降低了80℃,同时最佳空速也显著增大。Ⅱ号催化剂比Ⅰ号催化剂性能更加优越。
龚茂初徐郑红何玉萼陈耀强周建略陈豫
关键词:催化剂甲烷氧化偶联添加物
Rh_2、Rh_4高分散催化剂的制备及分散度与CO吸附态关系的研究
1994年
建立了一整套Rh簇高分散催化剂的制备技术和方法,制备出了分散的Rh_2/Al_2O_3和Rh_4/Al_2O_3簇催化剂。H_2化学吸附表明这些样品具有很高的金属分散度,且分散度随Rh簇担载量的增加而降低。CO吸附态测定表明,当簇合物的Rh担载量(w%Rh)为0.7%时分散度最高。CO分子在催化剂上只有一种吸附方式─—孪生吸附,实现了CO吸附态的“分离”,即催化剂上只存在一种吸附中心。表明催化剂的金属粒度已达到均一。这一结果还表明可通过原子簇衍生催化剂的方法来控制CO分子在Rh催化剂上的吸附方式。催化剂制备过程的原位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Rh簇与γ-Al_2O_3作用形成高分散是一个很快的过程。
龚茂初陈耀强周建略陈豫
关键词:分散度吸附态催化剂一氧化碳
Rh/Al_2O_3上CO和NO的吸附性能及相互作用被引量:1
1997年
利用TP-IR动态方法研究了CO和NO在Rh/Al2O3上的吸附性能和相互作用的动态行为.结果表明,Rh/Al2O3的孪生中心对CO的吸附强于对NO的吸附,线式和桥式中心则对NO的吸附强于对CO的吸附.CO和NO共吸附-TP(CO和NO中)-IR动态过程结果揭示出2224cm-1谱带的出现和强度的增加与孪生CO谱带以及吸附的NO谱带的强度减弱同时发生,表明是由吸附的NO和孪生CO形成了Rh-NCO.
羊彦衡陈耀强陈耀强曹昭龚茂初辛勤应品良
关键词:负载型一氧化碳一氧化氮化学吸附铑催化剂
Rh_6(CO)_(16)/Al_2O_3上CO吸附态研究
1989年
近年来,高分散的催化剂受到很大重视,研究工作十分活跃.我们用非传统方法制备了Rh6(CO)16/Al2O3,研究了催化剂上CO吸附态及原位制备样品上Rh6(CO)16的分解光谱和CO吸附.得到了很有意义的结果.
陈耀强陈豫谢蕙王萍
关键词:AL2O3CO吸附态催化剂
助剂对Rh4/SiO2和Rh4/TiO2上CO吸附态的影响
在CO加氢反应中,助剂对反应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是重要的。为了研究助剂影响的本质,我们从研究助剂对反应物吸附方式的影响入手。本文报导VO和MgO对Rh/TiO和Rh/SiO上CO吸附态的影响。VO-TiO(80m/g)和V...
陈豫陈耀强杜军
文献传递
分子筛捕集的Rh簇催化剂的表征
应用分子筛(?)集原子簇的方法可以制备具有均匀的粒度和高的金属分散度催化剂,这种催化剂又同时具有双功能催化和形状选择性等优点,因而引起许多研究者的极大兴趣。红外光谱是表征高分散催化体系的强有力工具。本文应用分子筛(?)集...
陈耀强龚茂初陈豫
关键词:分子筛
文献传递
负载型同核及异核铑原子簇催化剂
陈豫龚茂初刘安民
关键词:簇状化合物分散度原子簇化合物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