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华
- 作品数:58 被引量:214H指数:10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苹果蠹蛾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5年
- 苹果蠹蛾是重要的世界性果树害虫,寄主广泛,通过形成各种生态型或种群适应新入侵环境,对当地果品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苹果蠹蛾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相关研究表明,寄主植物、地理隔离和杀虫剂等因素影响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其中,地理隔离是种群间形成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寄主分布格局、气候条件、虫体飞行能力和人为活动等因素都会影响种群间遗传分化的程度。苹果蠹蛾是我国重要的入侵害虫,我国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苹果蠹蛾种群具有不同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并且种群间有一定程度的分化,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影响我国苹果蠹蛾种群遗传的重要因素,明确该虫种群间分化情况、入侵来源和扩散路径,这对于延缓苹果蠹蛾在我国的扩散,制定合理有效的综合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 李玉婷陈茂华
- 关键词:苹果蠹蛾遗传分化
- 优质高产多抗中稻新品种扬稻6号试验示范
- 2000年
- 试验和示范证明 ,引进的新品种扬稻 6号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的优良综合性状 ,是我省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优良水稻品种之一。并总结和提出了在我省种植扬稻
- 陈其志杨盛棣钱汉良朱德元刘耀华文振陈茂华吕亮
- 关键词:扬稻6号中稻栽培技术
- 酯酶基因扩增及突变与昆虫抗药性被引量:5
- 2007年
-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导致昆虫对其产生抗药性。酯酶是昆虫体内重要的解毒代谢酶,酯酶基因表达量上升和点突变使其代谢或结合杀虫剂的能力增强是昆虫对常用农药产生抗药性的2个重要原因。文章概述昆虫酯酶基因扩增及突变所导致的抗药性,进一步分析了酯酶突变对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曲明静许新军韩召军陈茂华
- 关键词:酯酶基因扩增点突变
- 两种麦蚜乙酰胆碱酯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EC3.1.1.7)是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重要酶类,也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作用靶标,多年来一直是农药毒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2002年本实验室首...
- 陈茂华
- 关键词: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萝卜蚜甘蓝蚜RACE技术乙酰胆碱酯酶
- 文献传递
- 苹果蠹蛾种群间的基因流动及种群分化
-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Lepidoptera:Tortricidae)是世界各国高度关注、严重危害苹果生产的外来有害生物,也是我国一类进境检验性有害生物和全国检疫性有害生物,自上世纪中叶入侵我国...
- 陈茂华门秋雷冯纪年张雅林
- 关键词:苹果蠹蛾基因流动种群分化
- 文献传递
- 苹果绵蚜种群数量动态及粘虫胶带阻隔法防控效果研究
- 2023年
- 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 (Hausmann)是苹果上重要害虫,为探求苹果园苹果绵蚜的防治适期及粘虫胶带阻隔法的防控效果,2021年和2022年对苹果园苹果绵蚜及其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日光蜂和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的种群数量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同时研究了粘虫胶带阻隔处理对苹果绵蚜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并计算出苹果绵蚜高峰日和全年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每年的5月中下旬苹果绵蚜进入到发生高峰期,在此期间日光蜂的寄生率较低,仅为30%左右,异色瓢虫零星发生,田间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不明显,需进行防控,防治适期为5月上中旬;粘虫胶带阻隔能显著降低苹果绵蚜高峰期的种群数量,2021年对苹果绵蚜高峰日和全年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7.05%和51.57%,而2022分别为63.19%和68.94%。说明粘虫胶带阻隔法对苹果绵蚜具有一定防控效果。
- 董尧张琦罗晨陈茂华胡祖庆
- 关键词:苹果绵蚜种群数量动态防治适期防控效果
- 棉蚜乙酰胆碱酯酶对杀虫剂不敏感的分子机制被引量:4
- 2007年
- 棉蚜是第一个用RT-PCR方法发现具有2个不同乙酰胆碱酯酶(AChE)基因的昆虫,2个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仅48%。进化分析表明,两者相距甚远,分化于昆虫纲出现以前。从棉蚜2个AChE中发现多个抗药性相关突变位点,但功能表达证实AChE-1可能是两类杀虫剂的主要作用靶标,AChE-1的S431F和A302S突变导致对多种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降低,但对某些杀虫剂品种的敏感性反而升高。并讨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董双林李飞陈茂华韩召军
- 关键词:分子机制棉蚜乙酰胆碱酯酶氨基甲酸酯有机磷类杀虫剂
- 禾谷缢管蚜钠通道辅助亚基对钠通道基因表达水平及杀虫剂敏感性的影响
- 2022年
- 【目的】通过分析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钠通道辅助亚基对钠通道功能的影响,探究辅助亚基在钠离子通道的门控性质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显微注射dsRpNaH1和dsRpNaH2对钠通道基因RpNaH1和RpNaH2进行RNAi后,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技术测定禾谷缢管蚜成蚜5个钠通道辅助亚基基因(RpTEH1,RpTEH2,RpTEH3,RpTEH4和RpTipE)的表达量;利用qRT-PCR技术和杀虫剂生物测定分别测定RNAi干扰RpTipE对禾谷缢管蚜成蚜钠通道及其辅助亚基基因表达量以及LC浓度高效氯氟氰菊酯敏感性的影响;利用双电压钳技术检测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卵母细胞单独注射果蝇Drosophila钠通道基因DmNa22 cRNA及DmNa22 cRNA分别与果蝇钠通道辅助亚基基因DmTipE及禾谷缢管蚜钠通道辅助亚基基因RpTEH2,RpTEH3,RpTEH4和RpTipE的cRNA共注射时的Na~+电流,分析禾谷缢管蚜钠通道辅助亚基的功能。【结果】RNAi敲降禾谷缢管蚜成虫钠通道基因RpNaH1后,禾谷缢管蚜成蚜4个钠通道辅助亚基基因RpTEH1,RpTEH2,RpTEH3以及RpTipE的表达量显著降低,RpTEH4的表达量没有显著变化;RNAi敲降禾谷缢管蚜钠通道基因RpNaH2后,钠通道辅助亚基基因RpTEH1,RpTEH2,RpTEH3,RpTEH4和RpTipE的表达量都显著降低。RNAi敲降禾谷缢管蚜钠通道辅助亚基基因RpTipE后,钠通道基因RpNaH1和RpNaH2及钠通道辅助亚基基因RpTEH1,RpTEH2,RpTEH3和RpTEH4的表达量都显著降低。RNAi干扰RpTipE后48 h时,禾谷缢管蚜成蚜对LC浓度的高效氯氰菊酯的敏感性降低。双电压钳技术检测结果表明,将果蝇钠通道基因DmNa22 cRNA分别与禾谷缢管蚜钠通道辅助亚基基因RpTEH2,RpTEH3,RpTEH4和RpTipE cRNA共注射到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中时均提高果蝇钠通道DmNa22的Na~+电流。【结论】禾谷缢管蚜钠通道辅助亚基可能参与调节该虫钠离子通道的门控性质。
- 张存环刘朗彭雄郄杏桃陈茂华
- 关键词:禾谷缢管蚜钠通道电生理实验RNAI基因表达
- 我国禾谷缢管蚜微卫星位点扩增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被引量:5
- 2015年
- 为筛选用于我国禾谷缢管蚜种群遗传学研究的微卫星位点,从8个省(市)共9个地区采集282头试虫,采用微卫星PCR产物荧光标记与自动扫描分型方法,研究了8个欧洲禾谷缢管蚜微卫星位点在试虫个体中的扩增稳定性和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位点R1.35在9个种群中均不能扩增;位点R5.29b只在7个种群的少数样本中能扩增;位点R2.73、R3.171、R5.10、R5.138、R5.50和R6.3在各种群中均能稳定扩增,这6个位点的无效等位基因频率为0.0044~0.2663,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9~9.3个,观测杂合度为0.047~0.912,其中位点R6.3具有较低的观测杂合度(0.047)和等位基因数(2.9),不适合用于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而位点R2.73、R3.171、R5.10、R5.138和R5.50均具有较高的杂合度和等位基因数,可用于我国禾谷缢管蚜的种群遗传学研究。
- 段辛乐乔宪凤彭雄左亚运刘高鸣陈茂华
- 关键词:禾谷缢管蚜微卫星多态性
- 禾谷缢管蚜ABC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分子特性及表达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ABC(ATP-binding cassette)转运蛋白是一类重要的跨膜蛋白超家族,某些ABC转运蛋白基因在一些害虫的抗药性品系中表达显著提高。本研究旨在克隆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ABC转运蛋白基因Rhpa ABCG9,Rhpa ABCG20和Rhpa ABCG23 c DNA全序列,分析这3个基因在该虫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抗药性品系中的表达模式,为阐明ABC转运蛋白在禾谷缢管蚜抗药性中的作用和其他生理功能,以及深入分析该虫抗药性机理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T-PCR与RACE技术,克隆了基因c DNA全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这3个基因在禾谷缢管蚜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不同抗药性品系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获得了Rhpa ABCG9,Rhpa ABCG20和Rhpa ABCG23 3个基因c DNA全序列,其开放阅读框长度分别为2 103,2 436和2 082 bp,分别编码700,811和693个氨基酸。结构分析表明,3个蛋白均具有ABC转运蛋白家族典型的结构特征;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3个蛋白氨基酸序列分别与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各对应氨基酸的序列一致性最高。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这3个基因在禾谷缢管蚜不同发育时期均不同程度表达。Rhpa ABCG20在各个发育时期的表达变化差异不显著;Rhpa ABCG9表达量在4龄若蚜最高,在1龄若蚜最低;Rhpa ABCG23表达量在3龄若蚜最高,1龄若蚜最低,其他阶段差异不显著。禾谷缢管蚜异丙威抗性品系中,Rhpa ABCG20表达量显著高于敏感品系,而Rhpa ABCG9和Rhpa ABCG23表达量均低于敏感品系,但差异不显著;禾谷缢管蚜吡虫啉抗性品系中,Rhpa ABCG20和Rhpa ABCG23表达量显著高于敏感品系,而Rhpa ABCG9表达上调不显著。【结论】Rhpa ABCG9,Rhpa ABCG20和Rhpa ABCG23基因可能参与禾谷缢管蚜体内农药的运输,并与禾谷缢管蚜的抗药性具有一定的关系。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分析禾谷缢管蚜的抗药性机制,以及该虫的抗药性治理与综合防治奠定了基础
- 康新乐李玉婷王康张蒙段辛乐彭雄陈茂华
- 关键词:禾谷缢管蚜ABC转运蛋白基因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