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翀

作品数:24 被引量:105H指数:6
供职机构: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2篇细胞
  • 12篇颅脑
  • 12篇脑损伤
  • 12篇创伤
  • 11篇亚低温
  • 9篇干细胞
  • 8篇颅脑创伤
  • 8篇脑创伤
  • 6篇颅脑损伤
  • 5篇脐带
  • 5篇脐带间充质干...
  • 5篇间充质
  • 5篇间充质干细胞
  • 5篇充质干细胞
  • 5篇创伤性
  • 4篇神经干
  • 4篇神经干细胞
  • 4篇重型
  • 4篇脑组织
  • 3篇颅脑创伤后

机构

  • 20篇武警后勤学院...
  • 4篇武警部队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辽宁医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天津中医药大...

作者

  • 24篇陈翀
  • 21篇张赛
  • 19篇涂悦
  • 15篇李晓红
  • 11篇孙洪涛
  • 10篇王景景
  • 8篇梁海乾
  • 8篇赵明亮
  • 3篇彭定伟
  • 3篇杨细平
  • 3篇马铁柱
  • 3篇王丽娜
  • 3篇符锋
  • 2篇康文博
  • 1篇令狐海瑞
  • 1篇廖余平
  • 1篇栾佐
  • 1篇陈旭义
  • 1篇任登鹏
  • 1篇张仁坤

传媒

  • 6篇中华创伤杂志
  • 3篇中国修复重建...
  • 3篇天津医药
  • 2篇新乡医学院学...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中国应用生理...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 1篇2014全国...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9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过表达NeuroD1对脊髓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过表达Neuro D1对脊髓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SD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以划痕实验制备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实验分为空白组(NV组)、对照病毒组(GFP组)和Neuro D1病毒组(Neuro D1组)。各组行划痕处理7 d后,NV组不感染病毒,GFP组感染携带GFP基因的逆转录病毒,Neuro D1组感染同时携带GFP和Neuro D1基因的逆转录病毒,24 h后同时更换神经元条件培养基。各组在1 d、2 d、3 d、5 d、7 d、14 d观察细胞形态,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分别在感染病毒后7 d观察细胞DCX阳性率和14 d观察细胞Neu N阳性率。结果更换神经元条件培养基后,各组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胞核明显饱满,胞浆减少,突起减少并延长。与Neuro D1组相比,NV组和GFP组细胞突起短而分枝多,胞核较小。感染病毒后7 d,NV组和GFP组细胞部分形态逐渐恢复以前形态而Neuro D1组维持变化后形态。与NV组和GFP组相比,Neuro D1组出现DCX(9.84%±2.06%)(F=40.107)和Neu N(8.25%±2.78%)阳性细胞(F=21.73),结果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培养,Neuro D1的过表达可以介导体外培养脊髓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
康文博陈翀李晓红王景景涂悦张赛梁海乾
关键词:转分化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划痕
基于MRI数据的3D打印定制脑组织空腔支架的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3 D打印技术制备个性化大鼠脑组织空腔支架方法,为组织工程化定制空腔支架进行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修复奠定基础。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5只,体质量(300±10)g,使用电子控制性脑皮质撞击仪建立TBI模型,基于MRI数据采用Mimics软件重建损伤空腔表面轮廓,计算机辅助设计构建内部结构,再用3 D生物打印机以胶原-壳聚糖复合物为原料进行3 D打印。对3 D打印支架进行外观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MRI扫描显示大鼠致伤侧脑组织损伤改变,且空腔位置均限于大脑右侧皮层区。成功构建了含有内部结构的个性化空腔三维模型,并利用3 D打印技术成功制备了空腔支架。支架外部轮廓与大鼠TBI后损伤区空腔相似,内部正交叉结构排列有序、孔隙连通性较好。结论结合基于MRI数据的三维重建及3 D打印技术定制的空腔支架与大鼠脑组织缺损空腔外形相近,内部正交叉结构可模拟细胞外基质拓扑结构,且打印材料为生物相容性较好的胶原-壳聚糖复合物,为定制空腔支架修复TBI后脑组织空腔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符锋赵明亮李晓红陈翀王丽娜孙洪涛涂悦张赛
关键词:创伤性颅脑损伤3D打印
合募配穴针刺治疗颅脑创伤后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观察合募配穴针刺疗法联合奥美拉唑对颅脑创伤并发应激性胃黏膜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脑科医院神经重症科收治的颅脑创伤后应激性胃黏膜损伤患者〔伤后24 h内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2分〕,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奥美拉唑组、针刺组及针刺+奥美拉唑联合治疗组。3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及时对症治疗,于确诊后奥美拉唑组静脉滴注奥美拉唑,每次40 mg,12 h 1次,治疗7 d;针刺组针刺双侧足三里穴及中脘穴,留针20 min,每日1次,治疗7 d;联合治疗组则同时给予针刺和奥美拉唑治疗。于患者入院时及治疗7 d进行GCS评分、胃液潜血试验;于入院时及治疗1、3、5、7 d测定胃液pH值、血清神经降压素(NT)和内皮素-1(ET-1)水平。选取同期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最终入选90例患者,每组30例。奥美拉唑组、针刺组、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7 d GCS评分均较入院时明显升高,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9.46±2.81、10.26±2.24、10.52±2.50,F=2.010,P=0.141)。治疗7 d,联合治疗组胃液潜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奥美拉唑组和针刺组(13.3%比36.7%、40.0%,均P〈0.05)。3组患者治疗后胃液pH值逐渐升高,联合治疗组治疗5 d时胃液pH值即显著高于奥美拉唑组和针刺组(4.58±0.53比4.20±0.52、4.28±0.43,均P〈0.05)。3组患者血清NT水平呈双向变化:入院时3组患者NT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随后显著下降,治疗3 d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之后逐渐升高;联合治疗组治疗5 d NT水平已明显高于奥美拉唑组和针刺组(ng/L:45.88±8.03比36.15±11.54、37.32±7.79,均P〈0.05),并于治疗7 d恢复至正常水平(ng/L:56.88±12.54)。3组患者血清ET-1水平呈双峰变化:入院时3组患者ET-1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治疗1 d
孙艳马铁柱陈翀张赛
关键词:颅脑创伤应激性胃黏膜损伤足三里穴中脘穴神经降压素
亚低温抑制重型颅脑创伤诱导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重型颅脑创伤诱导的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体外研究通过细胞液压冲击仪建立SK—N—SH细胞损伤模型,观察冲击1h、6h和12h后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体内研究通过小动物液压冲击仪建立大鼠重型颅脑损伤模型(2.4arm),接受或不接受亚低温治疗(33℃,4h)。观察液压冲击6h、24h和72h后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以及亚低温对此变化的影响。结果sK—N—SH细胞在液压冲击后,Tau蛋白在Thr231和Ser396位点的磷酸化水平从lh开始升高,到6h左右达到高峰。sD大鼠在液压冲击后,Tau蛋白在Thr23l和Ser396位点的磷酸化水平从6h开始升高,到24h左右达到高峰,到72h仍处于高水平;免疫组化的结果也显示,大鼠脑部海马CAl区和皮质区的Tau蛋白磷酸化水平在Thr231位点也明显增高。亚低温可显著逆转液压冲击诱导的sD大鼠Tau蛋白过度磷酸化(P〈0.01)。结论亚低温可抑制重型颅脑创伤诱导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李晓红涂悦孙洪涛陈翀张赛
关键词:亚低温重型颅脑创伤TAU蛋白磷酸化
低温脑保护的分子学机制被引量:4
2017年
低温治疗也称目标温度管理(TTM),是指将身体核心体温降至32~35℃。轻、中度低温治疗可有效应用于缺血性脑病、颅脑创伤、出血性卒中及其他形式的严重脑损伤等,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急性脑损伤、脑缺血引发的级联反应复杂多样,目前的研究显示低温治疗发挥脑保护作用主要是从抑制代谢紊乱、兴奋性毒性、氧化应激反应、细胞凋亡、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元再生以及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等方面来实现的。深入探讨低温治疗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有助于临床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及完善低温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并为其他治疗方法与低温疗法协同应用提供理论储备及临床实践可能。
王晶陈翀李晓红
关键词:脑损伤脑保护分子学机制
模拟脑组织生物力学环境下温敏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特性研究
2016年
目的模拟脑组织弹性模量制备相应二维培养基,比较亚低温联合温敏脐带间充质干细胞(ts UC)与常温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的分化特性。方法应用单、双丙烯酰胺的聚合作用,制备弹性模量为0.5 k Pa的聚丙烯酰胺(PA)水凝胶,用于模拟脑组织的生物力学环境,并测其弹性模量。从新生儿脐带中分离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感染携温度敏感型猿猴病毒40大T抗原(ts-SV40LT)基因的逆转录病毒来制备ts UC。实验分为3组:UC+常温+玻片组(A组)、UC+常温+0.5 k Pa组(B组)、ts UC+亚低温+0.5 k Pa组(C组)。动态观察各组细胞的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并于7 d后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细胞的分化水平并计算分化神经元的轴突长度。结果 PA水凝胶弹性模量的检测结果为(0.50±0.03)k Pa。B、C两组部分细胞出现细长的胞突,并存在β-tubulinⅢ阳性细胞,A组细胞镜下无明显神经元形态,也无β-tubulinⅢ阳性表达。B、C两组的神经元分化率以及荧光下轴突长度均明显高于A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模拟脑组织弹性模量的环境中,ts UC具有向神经元分化的能力,可应用于亚低温治疗下脑损伤修复的细胞移植研究。
符锋陈以胜李晓红陈翀孙洪涛涂悦张赛
关键词: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弹性模量生物力学
脑损伤动物模型实施亚低温的模式概述
2016年
脑损伤是全球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脑损伤动物模型的亚低温实验能够为脑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干预及治疗措施。在大量的脑损伤动物模型的亚低温治疗实验中,其脑保护的作用已经被证实。然而,目前的脑损伤动物实验的亚低温治疗模式尚不明确,其最佳的治疗模式如低温持续的时间、低温诱导的方法以及最佳的温度等仍然未知。本文对脑损伤动物模型的亚低温实验方法进行概述。
刘成龙陈翀孙洪涛
关键词:亚低温脑损伤动物模型
3-D打印胶原蛋白-硫酸肝素仿生脊髓支架的研究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利用3-D生物打印机制备胶原蛋白-硫酸肝素仿生脊髓支架,为组织工程化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细胞载体。方法制备硫酸肝素-胶原蛋白水凝胶,采用3-D打印仿生脊髓支架,扫描电镜观察其结构,排水法计算孔隙率,体外降解实验测量支架p H值和质量变化。取孕14 d SD大鼠的胎鼠脑皮质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实验分为2组,A组取仿生脊髓支架体外与NSCs共培养,B组直接将细胞悬液接种于预涂左旋多聚赖氨酸的24孔培养板上。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与形态变化,MTT检测细胞活力,免疫荧光染色鉴定NSCs的分化情况。结果 3-D打印机成功制备出胶原蛋白-硫酸肝素仿生脊髓支架,扫描电镜显示内部具有纵行排列、平行的微孔结构,孔隙率为90.25%±2.15%;体外降解实验中,支架p H值未发生明显变化,8周左右支架降解完全,符合组织工程支架要求。MTT检测示两组培养1、3、7 d吸光度(A)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观察两组均可见大量神经球分化,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状;培养7 d A组扫描电镜观察示细胞黏附于支架上,大量细胞伸出轴突,并且有神经球形成;免疫荧光染色示,两组均可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定量分析显示A、B组分化率分别为29.60%±2.68%和10.90%±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30,P=0.01)。结论 3-D打印的胶原蛋白-硫酸肝素仿生脊髓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促进NSCs增殖和分化,作为神经组织工程支架具有良好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张仁坤涂悦赵明亮陈翀梁海乾王景景张赛李晓红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生物相容性
血栓弹力图监测亚低温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重型颅脑创伤(sTBI)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血栓弹力图(TEG)监测的意义.方法 75例sTBI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37例、对照组38例.亚低温治疗组均于伤后24 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分别测量两...
杨细平涂悦彭定伟陈翀张赛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亚低温重型颅脑创伤凝血功能
颅脑创伤后的化学微环境对温敏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模拟颅脑创伤(TBI)后的化学微环境,探讨损伤组织提取液对温度敏感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ts UC)增殖和分化影响。方法:用液压冲击损伤仪建立大鼠颅脑创伤模型,获取损伤区域脑组织的匀浆液,用于模拟TBI后的化学微环境。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通过感染携温度敏感型猿猴病毒40大T抗原(ts-SV40LT)基因的逆转录病毒,以建立ts UC系。在模拟脑组织弹性模量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上进行细胞培养。实验分为UC组(37℃,加入PBS)、ts UC组(33℃,加入PBS)、UC+提取液组(37℃)、ts UC+提取液组(33℃持续3d,后转至37℃)(n=4)。动态观察各组细胞的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24 h后检测细胞的凋亡水平,3 d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7 d检测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水平。结果:与UC+提取液组相比,ts UC+提取液组的凋亡细胞和增殖率分别显著性减少和增加(P<0.01);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ts UC+提取液组GFAP和Neu N阳性细胞均比UC+提取液组显著性增加(P<0.01)。结论:在模拟脑损伤的化学微环境中,温敏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亚低温可显著逆转脑损伤诱导的细胞凋亡,促进细胞的增殖以及向神经细胞的分化,从体外角度证实了温敏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亚低温环境下对TBI后脑组织微环境的适应性和耐受性。
赵明亮陈以胜李晓红王景景涂悦孙洪涛张赛陈翀
关键词:颅脑创伤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亚低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