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合募配穴针刺疗法联合奥美拉唑对颅脑创伤并发应激性胃黏膜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脑科医院神经重症科收治的颅脑创伤后应激性胃黏膜损伤患者〔伤后24 h内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2分〕,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奥美拉唑组、针刺组及针刺+奥美拉唑联合治疗组。3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及时对症治疗,于确诊后奥美拉唑组静脉滴注奥美拉唑,每次40 mg,12 h 1次,治疗7 d;针刺组针刺双侧足三里穴及中脘穴,留针20 min,每日1次,治疗7 d;联合治疗组则同时给予针刺和奥美拉唑治疗。于患者入院时及治疗7 d进行GCS评分、胃液潜血试验;于入院时及治疗1、3、5、7 d测定胃液pH值、血清神经降压素(NT)和内皮素-1(ET-1)水平。选取同期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最终入选90例患者,每组30例。奥美拉唑组、针刺组、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7 d GCS评分均较入院时明显升高,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9.46±2.81、10.26±2.24、10.52±2.50,F=2.010,P=0.141)。治疗7 d,联合治疗组胃液潜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奥美拉唑组和针刺组(13.3%比36.7%、40.0%,均P〈0.05)。3组患者治疗后胃液pH值逐渐升高,联合治疗组治疗5 d时胃液pH值即显著高于奥美拉唑组和针刺组(4.58±0.53比4.20±0.52、4.28±0.43,均P〈0.05)。3组患者血清NT水平呈双向变化:入院时3组患者NT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随后显著下降,治疗3 d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之后逐渐升高;联合治疗组治疗5 d NT水平已明显高于奥美拉唑组和针刺组(ng/L:45.88±8.03比36.15±11.54、37.32±7.79,均P〈0.05),并于治疗7 d恢复至正常水平(ng/L:56.88±12.54)。3组患者血清ET-1水平呈双峰变化:入院时3组患者ET-1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治疗1 d
目的模拟脑组织弹性模量制备相应二维培养基,比较亚低温联合温敏脐带间充质干细胞(ts UC)与常温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的分化特性。方法应用单、双丙烯酰胺的聚合作用,制备弹性模量为0.5 k Pa的聚丙烯酰胺(PA)水凝胶,用于模拟脑组织的生物力学环境,并测其弹性模量。从新生儿脐带中分离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感染携温度敏感型猿猴病毒40大T抗原(ts-SV40LT)基因的逆转录病毒来制备ts UC。实验分为3组:UC+常温+玻片组(A组)、UC+常温+0.5 k Pa组(B组)、ts UC+亚低温+0.5 k Pa组(C组)。动态观察各组细胞的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并于7 d后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细胞的分化水平并计算分化神经元的轴突长度。结果 PA水凝胶弹性模量的检测结果为(0.50±0.03)k Pa。B、C两组部分细胞出现细长的胞突,并存在β-tubulinⅢ阳性细胞,A组细胞镜下无明显神经元形态,也无β-tubulinⅢ阳性表达。B、C两组的神经元分化率以及荧光下轴突长度均明显高于A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模拟脑组织弹性模量的环境中,ts UC具有向神经元分化的能力,可应用于亚低温治疗下脑损伤修复的细胞移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