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涛涛

作品数:70 被引量:233H指数:9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19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1篇农业科学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水利工程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16篇水稻
  • 15篇腾发量
  • 15篇参考作物
  • 14篇作物腾发量
  • 14篇沸石
  • 14篇参考作物腾发...
  • 11篇稻田
  • 11篇土壤
  • 10篇斜发沸石
  • 8篇水稻产量
  • 8篇水分
  • 8篇干湿交替
  • 6篇生物炭
  • 5篇神经网
  • 5篇神经网络
  • 5篇腾发量预测
  • 5篇利用率
  • 5篇灌溉
  • 5篇氨挥发
  • 4篇氮肥

机构

  • 70篇沈阳农业大学
  • 4篇辽宁省水利水...
  • 2篇吉林农业科技...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宁夏大学
  • 1篇辽宁省农业科...
  • 1篇辽宁石油化工...
  • 1篇沈阳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国网辽宁省电...
  • 1篇辽宁省水利水...
  • 1篇辽宁江河水利...

作者

  • 70篇陈涛涛
  • 49篇迟道才
  • 21篇吴奇
  • 19篇夏桂敏
  • 17篇郑俊林
  • 7篇孙仕军
  • 7篇张旭东
  • 6篇刘畅
  • 5篇孟军
  • 5篇李雪
  • 5篇陈伟
  • 5篇张丰
  • 5篇王堃
  • 4篇王铁良
  • 4篇陈伟
  • 4篇张兰芬
  • 4篇邰恩博
  • 3篇孔凡丹
  • 3篇王丽学
  • 3篇王术

传媒

  • 22篇沈阳农业大学...
  • 7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节水灌溉
  • 2篇中国农村水利...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中国农业气象
  • 2篇水利发展研究
  • 2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水利水电技术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农业与技术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中国农业工程...

年份

  • 2篇2025
  • 7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7篇2020
  • 7篇2019
  • 7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8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与人工神经网络的参考作物腾发量混合预测模型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为了提高具有非线性和非稳定性特征的参考作物腾发量(ET0)时间序列的预测精度,提出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以大连地区1970~2006年间逐月ET0序列为例,首先应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将ET0序列分解为具有不同尺度特征的本征模态函数(IMF),然后运用BP神经网络对ET0序列和分解得到的IMF进行训练,得到ET0序列的预测模型,并对ET0进行预测,最后将预测值及单纯的BP神经网络预测值分别与真实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EMD-BP模型预测值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差(MAD)及判定系数(R2)分别为1.32%,0.0327,0.0278,0.9967;而BP模型相应的指标值分别为8.50%,0.2583,0.1839,0.8967。显然,EMD-BP模型的MAPE、RMSE、MAD值较小且R2值较大。因此,其预测精度及稳定性均优于单纯的BP模型,可作为ET0预测的一种参考。
迟道才郑俊林许杏娟吴奇陈涛涛
关键词:参考作物腾发量经验模态分解BP神经网络
不同吸附特性的稻草生物炭对稻田氨挥发和水稻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21年
秸秆生物炭具有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土壤蓄水保肥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正效应,但其石灰效应会加大稻田氨挥发损失。为充分发挥生物炭吸铵特性,降低其石灰效应的不利影响,对不同热解温度(300、500、700℃)和酸化水平(pH值=5、7、9)稻草生物炭处理下的田面水NH4+-N浓度、氨挥发和水稻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偏酸性(pH值=5)、中性(pH值=7)生物炭处理在基肥期和分蘖肥期均能显著降低田面水NH4+-N峰值浓度(P<0.05),降幅达16.90%~35.60%。全生育期稻田氨挥发损失占施氮量的15.14%~26.05%(2019年)、15.10%~19.00%(2020年)。稻田增施热解温度为700℃、酸化水平为5(pH值=5)的生物炭(C700P5)降氨效果最好,两年氨挥发分别显著降低22.93%、12.61%(P<0.05)。高温热解配合偏酸性、中性生物炭(C700P5、C700P7)增产效果显著,增产率达9.92%~13.50%,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其增产原因是生物炭酸化处理降低了稻草生物炭的石灰效应,而热解温度调整提高了生物炭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CEC),进而降低了田面水NH4+-N浓度和氨挥发损失,最终提高了水稻地上部氮素积累和水稻产量。研究可揭示不同热解温度和酸化水平制备的生物炭在稻田中的应用潜力,并为稻田合理施用生物炭和减少化肥施用量提供理论依据。
张丰刘畅王喆孟军迟道才陈涛涛
关键词:生物炭热解温度氨挥发水稻产量
稻蟹共生模式对稻田水分循环和养分淋失的影响
2025年
稻蟹共生种养是全面推进我国特别是东北地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但养蟹稻田和常规稻田水分循环和水土环境特征究竟有何差异尚不清楚。为定量表征稻蟹共生种养模式水分循环和水土环境特征,在辽河入海口两处大型养蟹灌区(营口灌区和大洼灌区)布设12个典型田块,以常规稻田为对照,对养蟹稻田逐日蒸腾蒸发量、逐日渗漏量、灌溉定额、水体和表层土壤养分动态、养分淋失以及水稻和螃蟹产量等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稻蟹共生模式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但河蟹产值的增加,使得养蟹稻田综合经济效益比常规稻田显著提高38.89%~76.49%(P<0.05)。与常规稻田相比,养蟹稻田灌溉定额和渗漏总量分别显著增加3.29%~20.93%(P<0.05)和5.66%~10.83%(P<0.05),水分生产率显著降低1.85%~9.28%(P<0.05),但单位用水综合产值显著增加33.34%~70.23%。与常规稻田相比,养蟹稻田田面水NH_(4)^(+)-N、NO_(3)^(-)-N、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9.99%~37.24%、35.25%~56.22%、18.69%~20.30%和8.12%~9.36%(P<0.05),减轻了地表径流养分面源污染潜在风险。与常规稻田相比,养蟹稻田表层土壤NH_(4)^(+)-N、NO_(3)^(-)-N、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60.00%~83.88%、18.21%~44.97%、28.34%~54.56%和10.47%~21.24%(P<0.05),提升稻田土壤肥力。与常规稻田相比,养蟹稻田NH_(4)^(+)-N、NO_(3)^(-)-N、速效磷和速效钾淋溶损失量分别显著增加20.60%~25.20%、26.24%~44.75%、14.15%~18.83%和4.31%~16.94%(P<0.05),促进养分向深层剖面(20~100 cm)转移。本研究揭示了稻蟹共生系统具有提高单位用水综合产值、降低径流污染风险、提升地力和增加稻田综合经济效益等巨大潜力,但其促进稻田养分淋失的问题不容忽视。本研究可为养蟹灌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李博昊李英豪朱淼淼张成哲林世巍陈涛涛
关键词:水分循环淋溶损失土壤养分水稻产量
一种用于稻田土壤剖面多层溶液自动采集的装置
一种用于稻田土壤剖面多层溶液自动采集的装置,属于土壤溶液采样装置技术领域。包括负压装置及多路采集装置,所述多路采集装置均包括溶液收集瓶、导液管及采样探头,所述溶液收集瓶通过导液管连接采样探头,通过导气管连接负压装置,在导...
陈涛涛陈伟程效义邹璐吴奇郑俊林段瑞鲁宋亮
文献传递
一种实现实验中负压控制及自动灌水一体化的简易方法
一种实现实验中负压控制及自动灌水一体化的简易方法,将PVC材质负压控制管埋于土柱实验条件下限定的土壤深度中,PVC材质负压控制管的顶部为密封状态,底部为无底状态,与土壤直接相连,根据水流运动的原理以及毛细现象,在表面张力...
吴奇陈涛涛夏桂敏李澳旗郑俊林胡志华许瀚文姜晓璐迟道才高振东李英豪孙一迪张凤怡
文献传递
辽宁省凌河流域生长季参考作物腾发量变化及气候要素贡献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利用辽宁省凌河流域10个气象站1965-2006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M公式计算各站逐日参考作物腾发量(ET0),在分析生长季(4-9月)各气象要素及ET0变化趋势的基础上,用基于敏感系数的贡献值法探讨各气象要素变化对ET0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近42a来,凌河流域生长季ET0以21.46mm·10a-1的速率极显著降低(P<0.01),平均值为706.73mm,其中最大值发生在5月,最小值发生在9月;ET0高值区集中在朝阳和北票等地,低值区位于义县一带。研究区生长季太阳辐射以0.293MJ·m-2·d-1·10a-1的速率递减;除阜新外其余各站风速均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过去42a凌河流域生长季平均气温以0.289℃·10a-1的速度上升,其中4月和9月变化显著(P<0.05),7月相对稳定。研究区生长季相对湿度变化不大。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生长季平均ET0对各气象要素变化的敏感性大小依次为太阳辐射>相对湿度>风速>温度,但在研究时段内,显著变化的风速对ET0变化贡献最大,其次为太阳辐射,温度对ET0变化的贡献最小。太阳辐射和风速变化对ET0变化的贡献在流域西部较大,而在东部较小;温度变化对ET0变化的贡献总体上表现为由流域中部向东西两端递减;相对湿度变化对ET0变化的贡献在空间分布上较分散。
许杏娟陈涛涛吴奇王子凰郑俊林迟道才
关键词:贡献值
主要气象要素对参考作物腾发量影响的敏感性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为了研究气象要素变化对作物腾发量的影响,采用辽宁省1965~2006年54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利用FAO推荐的P-M公式计算辽宁省42年间的逐日ET0,基于偏导数方法得到辽宁省ET0对各主要气象要素的敏感系数,并对单因素和多因素同时扰动时ET0的变化规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近40多年来,辽宁省ET0对相对湿度的变化最敏感,其次是太阳辐射,最后是风速和温度;结合多因素敏感性分析的结果知,当各要素单独变化对ET0的影响一致时,多个变量同时变化对敏感性产生的综合效应将大于各自效应之和,否则中和各自效应,其中,温度、风速、太阳辐射均增加10%,相对湿度减少10%时,ET0的相对变化量最大可达19.14%。
迟道才许杏娟陈涛涛孔凡丹吴奇
关键词:参考作物腾发量气象要素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参考作物腾发量预测模型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为提高某一地区农业用水效率,进行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以辽宁大连地区1954-2005年参考作物腾发量资料为依据,借助于Matlab工具,分别建立结构为8-12-4和10-12-2的小波神经网络进行参考作物腾发量预测,结果表明:在年度和季节尺度上,小波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与参考作物腾发量计算值绝对相对误差均值分别达到5.5%和4.3%,达到了较好的预测效果。该模型预测过程简单,预测结果可靠。为参考作物腾发量预测提供新方法。
王堃陈涛涛李雪张兰芬迟道才
关键词:参考作物腾发量
灰色关联度组合模型在涝灾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2年
传统灰色预测模型在涝灾预测中有较多应用,但其预测精度较低。为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在传统灰色预测模型基础上加入灰色关联度分析,从灰色关联度的角度发现数据之间的依赖关系,运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数据的发展走向。以沈阳市1960-2010年涝灾年份数据为依据,建立灰色关联度组合模型,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比传统灰色预测模型效果好,为涝灾预测增添了新手段。
迟道才沈亚西陈涛涛王堃张兰芬李雪
关键词:灰色预测
一种稻田智能灌排及土壤剖面溶液采集监测系统
一种稻田智能灌排及土壤剖面溶液采集监测系统,属于农业技术领域。包括控制模块及与其连接的分别设置于稻田的土壤剖面溶液自动采集模块、田面蒸腾蒸发渗漏监测模块和稻田灌溉排水决策模块,控制模块通过定时控制器连接土壤剖面溶液自动采...
陈涛涛金治雄张姝李博昊王博于建明李佳伟刘浩然李超沈佩瑶陈子健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