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欣
- 作品数:51 被引量:201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目标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后纵韧带骨化致病基因突变
- 目的 建立目标基因测序技术,对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的11个已知致病基因进行突变筛查,探讨OPLL与致病基因突...
- 陈欣张凤山潘胜发王少波张立刁垠泽周非非赵衍斌刘晓光刘忠军孙宇
- 关键词:后纵韧带骨化致病基因
- 平山病外科治疗的中期临床效果及影像学结果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颈前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平山病的中期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探讨外科治疗的意义和价值。方法:36例平山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术后3个月、1年、2年时肌肉萎缩和肌力变化,测量术后C2-7颈椎活动度的改变及C4-7节段中立位颈椎MRI横断面脊髓面积的改变。结果:(1)临床结果:除1例患者外,所有患者术后肌肉萎缩和肌无力无继续进展。随着时间推移,自觉肌无力改善的患者比例逐年增高:术后3个月为26.5%,术后1年为36.0%,术后2年时有85.7%的患者感觉肌力增加;同时肌萎缩改善的患者比例也逐年增高:术后3个月为8.8%,术后1年为24.0%,术后2年时有35.8%的患者感觉肌萎缩好转。截至术后2年随访时段时,14例患者中有12例受累肌力改善,5例肌肉萎缩得到不同程度改善。(2)影像学结果:C2-7颈椎活动度术后较术前显著减小,由术前平均62.25°±2.10°减少为术后2年时平均13.67°±7.51°(P<0.01)。屈曲位MRI脊髓不再受到压迫。颈椎各个节段MR横断面积:术后3个月时仅C6一个节段的面积较术前增大(P<0.05);术后1年时C4-5-6三个节段面积均较术前增大(均为P<0.01);术后2年时C4-5-6-7四个节段面积均较术前增大,其中C4脊髓面积增大15.60%、C5增大19.08%、C6增大21.60%、C7增大23.91%,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是治疗平山病的有效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中期临床转归和影像学结果,对于控制平山病的发展和转归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 孙宇刘鑫樊东升傅渝潘胜发张凤山张立王少波刁垠泽陈欣周非非赵衍斌
- 关键词:平山病内固定融合术疗效影像学
-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措施中运用氨甲环酸的效果评估被引量:10
- 2019年
- 背景:加速康复已在颈椎手术中广泛执行,但如何规范使用氨甲环酸以有效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尚缺乏相关研究。目的:评估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围手术期开展加速康复外科措施时,使用氨甲环酸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8月,97例接受颈后路C3-C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围手术期规范应用氨甲环酸的患者纳入观察组。2016年6月至8月,116例接受相同手术、但围手术期未使用氨甲环酸的患者纳入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一天引流量、引流管放置时间、总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VAS评分、术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比例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术中出血平均(225.0±153.9)ml,对照组平均(245.6±198.5)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一天引流量、引流管放置时间、总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149.7±72.7)ml vs(172.7±67.1)ml,(1.7±0.8)d vs(3.1±1.0)d,(481.9±226.8)ml vs(562.4±254.2)ml,(2.0±1.2)d vs(3.8±1.7)d,P <0.05]。观察组术后疼痛VAS评分为(1.5±0.5)分,对照组为(1.5±0.6)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ADL评分为(75.3±7.3)分,对照组为(77.5±8.5)分,两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围手术期应用氨甲环酸能够有效减少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术后的引流量,缩短住院时间,效果显著,应作为颈椎后路手术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措施的重要环节之一。
- 李欣李欣周非非张凤山潘胜发陈欣
- 关键词:氨甲环酸颈椎病加速康复外科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路
- 家族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症状特点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通过对家族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临床症状分析,揭示家族聚集性OPLL的临床症状特点与遗传模式。方法 2011年1月—2016年12月,通过询问OPLL患者的家族史筛选出6个明显表现为家族聚集性的OPLL家系。对患者和其家系中每位成员进行颈椎X线、CT检查,观察是否有颈椎OPLL表现,同时询问是否存在OPLL相关症状。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53例,家族性OPLL发生率为24.5%(13/53);混合型∶连续型∶局灶型∶节段型=7∶4∶1∶1;患者年龄为(52.9±8.4)岁,发病年龄为(46.9±9.5)岁,最常累及节段为C_(3~6)。以颈痛为首发症状者9例,以脊髓压迫为首发症状者4例。统计全部症状的发生情况:上肢麻木疼痛10例,头晕头痛6例,颈肩痛5例,下肢麻木疼痛5例,胸腹束带感4例,踩棉花感3例,上肢肌力障碍3例,下肢肌力障碍2例,括约肌功能障碍2例。统计每个分型的患者出现症状数占各自类型全部症状数(例数×9)的比例,混合型49.2%(31/63),连续型41.7%(15/36),局灶型22.2%(2/9),节段型11.1%(1/9)。结论家族性颈椎OPLL临床症状的发生、发展特点与其影像学发生、发展、分型特点关系紧密。局灶型、节段型患者占全体比例较小,平均年龄较小,出现症状的数目较少,症状程度较轻;混合型、连续型患者占全体比例较大,平均年龄较大,出现症状的数目较多,症状程度较重。
- 陈振孙宇张凤山张立潘胜发刁垠泽陈欣周非非赵衍斌张一龙
- 关键词:颈椎疾病遗传易感性
- 颈椎牵引预矫形结合手术矫形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 :研究颈椎牵引预矫形结合手术矫形与单纯手术矫形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探讨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大于40°的重度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共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5.9~63.4岁,平均19.5±12.2岁。根据治疗方案是否行牵引预矫形分为牵引组及非牵引组。牵引组26例,其中4例为颅骨牵引,22例为颈椎平衡悬吊牵引,6例先行颈椎松解手术、而后采用牵引预矫形,最后进行颈椎矫形内固定融合手术。非牵引组6例,单纯采用颈椎矫形内固定融合手术。测量及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矫形手术(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矫形融合内固定手术)后出院前(术后2周左右)、末次随访时,以及牵引组患者牵引后(矫形手术前)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后凸节段的后凸角、JOA脊髓功能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32例后凸角由治疗前73.5°±26.5°矫正至术后16.6°±17.2°,最终矫正率平均(79.8±19.0)%,术后与治疗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JOA评分11.9±4.5分,术后JOA评分15.2±2.9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牵引组的后凸角(77.9°±26.5°)明显大于非牵引组(54.7°±18.2°,P<0.05),但是牵引组的手术矫正率(81.7±17.9)%高于非牵引组(73.4±25.8)%,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平衡悬吊牵引的牵引预矫正率(70.3±18.7)%及手术后的最终矫正率(83.8±14.4)%与采用颅骨牵引的相应指标(52.2±21.8)%、(70.4±32.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重度颈椎后凸畸形,采用颈椎牵引预矫形,结合前路、后路或者前后联合入路矫形固定融合手术,可以取得良好的矫形效果。
- 张立孙宇张凤山刘忠军潘胜发刁垠泽陈欣周非非
- 关键词:内固定
- 应用超声手术刀行颈椎双开门手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被引量:21
- 2007年
- 目的:观察超声产生的能量对颈椎皮质骨、松质骨及其周围组织的影响程度,探讨超声手术刀用于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将10只中国大耳兔分为两组,一组用超声手术刀进行颈椎双开门椎管扩大手术,另一组采用高速磨钻与摆动锯行相同手术;术后立即取出手术节段颈椎行大体解剖、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超声手术刀对颈椎椎板的皮质骨和松质骨均具有良好的切割能力,与高速磨钻和摆动锯相比切割效果无明显差异,对手术野周围组织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也没有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并具有机械振动轻微、止血效果良好的独特优势。结论:应用超声手术刀进行颈椎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安全、可靠。
- 孙宇陈欣史文勇张毓笠周兆英
- 关键词: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
-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中远期疗效观察被引量:33
- 2015年
- 目的 :评估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2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44例颈椎OPLL患者。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57.1±8.5岁(28-72岁);术前改良JOA 17分法评分为11.39±3.27分(1.5-16分),颈痛VAS评分为2.32±2.59分(0-10分)。OPLL骨块累及3.20±1.64个(1-6个)椎体节段,骨块的椎管侵占率为(46.05±13.67)%(22%-72%)。手术范围:C3-C7 34例,C2-C7 7例,C2-C6 3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分别测量颈椎侧位X线片上颈椎整体曲度及曲度指数、颈椎MRI中矢状位T2加权像C2/3-C6/7各节段脊髓整体后移距离(PCS)、脊髓前缘后移距离(PAS)、脊髓膨胀度(ESC)。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36.8±16.8个月(24-96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70±1.96分(9.5-17分),颈痛VAS评分为3.59±2.97分(0-10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为(57.59±30.88)%,其中神经功能恢复为优者12例,良19例,不理想13例,优良率为70.45%。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整体曲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C2/3-C6/7各节段脊髓均有明显后移、脊髓前后径增加,PCS及PAS在C3/4-C6/7节段均明显高于C2/3节段(P〈0.05);而ESC在C3/4-C5/6节段明显高于C2/3及C6/7节段(P〈0.05)。10例患者末次随访时(术后2-8年)观察到OPLL骨块继续生长。结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OPLL可获得脊髓症状的中长期缓解,但轴性症状较术前加重。减压节段的头端脊髓后移及膨胀程度幅度较小,应注意保证该节段的充分减压。
- 陈欣庄颖峰孙宇王少波张凤山潘胜发张立
- 关键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椎板成形术疗效
-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中长期随访病例的异位骨化情况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观察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中长期影像学随访结果。方法:2006年6月~2008年11月我院骨科行单节段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患者中,36例患者获得中长期随访,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44.7±8.1岁(27~62岁)。所有患者过伸过屈位X线片上采用McAfee分级评估假体置换节段异位骨化发生情况和异位骨化位置,采用White方法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的置换节段活动度,侧位X线片上采用Kellgren-Lawrence分级评估手术节段术前退变情况,分析其与末次随访时异位骨化的关系。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08.6±27.0个月。36个手术节段术前活动度为9.0°±3.6°,末次随访时活动度为6.4°±3.2°,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36个手术节段中有25个(69.4%)节段出现异位骨化,根据McAfee异位骨化分级,其中Ⅰ级异位骨化1个节段,Ⅱ级6个节段,Ⅲ级14个节段,Ⅳ级4个节段。出现异位骨化的25个节段中,异位骨化主要位于假体后方者11例,异位骨化主要位于假体前方者14例。手术节段术前退变Kellgren-Lawrence分级与异位骨化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中长期随访异位骨化发生率高,降低了置换节段的活动度。
- 赵衍斌孙宇张凤山潘胜发陈欣周非非
- 关键词: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异位骨化
- 一期前后路楔形椎切除环形截骨术在先天性斜颈治疗中的应用
- 目的: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入路楔形椎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由于颈椎侧凸畸形或颈胸椎联合侧凸畸形导致的先天性斜颈,探讨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观察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先天性斜颈是指小儿出生时就存在斜颈,主要原因是由于颈椎或者...
- 孙宇张凤山潘胜发刁垠泽陈欣
- 关键词:斜颈
- 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治疗平山病的中期临床疗效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平山病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期间31例明确诊断为平山病的临床资料,男30例,女1例;年龄16~27岁,平均(19.0±2.7)岁。术前均经过至少6个月的保守治疗(颈托制动)后症状持续进展,采用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且术后随访5年以上。临床及影像学指标评估的时间点为术后3个月、1、3和5~6年。临床指标包括前臂肌群及手内在肌萎缩程度、肌力。影像学指标包括颈椎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片评估颈椎整体活动度及不稳定节段Cobb角、颈椎屈曲位MRI评估静脉流空现象及蛇眼征。手术前后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值取双侧0.05。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期间肌肉萎缩和肌无力均无继续进展。随访期间肌无力及肌肉萎缩的改善的比例逐年增高,至末次随访(术后5~6年)31例患者中24例(77.4%)患者受累肌肉肌力改善,16例(51.6%)患者肌肉萎缩得到不同程度改善。31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前臂肌力为4~5级,平均(4.9±0.3)级,明显优于术前0~5级(3.6±1.0)级;握力为3~5kg,平均(3.9±0.7)kg,明显优于术前1~3.8kg(2.5±0.8)kg。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线片示所有患者术后内固定位置满意,均未见松动或断裂;颈椎动力位X线片示颈椎整体活动度由术前77.8°±12.7°下降至27.9°±7.6°。20例患者术前存在不稳定的节段均得到固定融合达到稳定。屈曲位MRI显示所有病例颈椎术后脊髓减压充分,未见新的压迫出现,静脉流空现象消失,均无蛇眼征。结论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平山病的有效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中期临床转归,对于控制平山病的发展和转归有着积极的意义。
- 陈欣潘胜发周非非赵衍斌孙宇
- 关键词:颈椎脊髓压迫症肌萎缩脊柱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