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斌
- 作品数:28 被引量:86H指数:6
-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肌腱修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
-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肌腱修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疗效,研究术后功能锻炼的时间及方法,阐述康复锻炼在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中的重要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至2013年运动医学科住院患者,36例(36膝)前...
- 罗绍伟郑创义赵迪陈斌黄钟炼胡军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膝关节镜
- 适宜能量冲击波促进成骨细胞粘附及迁移的分子机制
- 胡军许建坤罗绍伟邱开封李文胜陈洪江黄钟炼陈斌郑创义
- 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ESW)被证实是一种有效治疗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物理方法,已较广泛地应用于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骨坏死,有效率达75%~91%。与传统手术或其他一些治疗...
- 关键词:
- 关键词:骨折愈合体外冲击波
- Katagiri评分系统在四肢骨转移癌中的应用
- 目的 探讨Katagiri评分系统对四肢骨转移癌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其在四肢骨转移癌中治疗决策中的意义。方法 对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及我院医联体单位于2005年至2012年收治的16例四肢骨转移癌患者进行回顾性...
- 胡军黄钟炼罗绍伟邱开封陈斌
-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研究
- 目的:分析评价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Hemiarthroplasty,HA)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hipscrew,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
- 胡军张元涛陈斌黄钟炼郑创义罗绍伟李文胜邱开封
- 关键词: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动力髋螺钉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 Katagiri评分系统在四肢骨转移癌中的应用
- 目的:探讨Katagiri评分系统对四肢骨转移癌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其在四肢骨转移癌中治疗决策中的意义。方法:对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及我院医联体单位于2005年至2012年收治的16例四肢骨转移癌患者进行回顾性...
- 胡军黄钟炼罗绍伟邱开封陈斌
-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研究
- 目的 分析评价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Hemiarthroplasty,HA)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
- 张元涛陈斌黄钟炼郑创义罗绍伟李文胜邱开封胡军
- 关键词: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动力髋螺钉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 术前心理沟通疏导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应激反应、心理状态及术后疼痛的影响被引量:21
- 2020年
- 目的:分析术前心理沟通疏导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应激反应、心理状态以及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拟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9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术前干预组和常规手术组,常规手术组按常规行术前患者教育,术前干预组行术前心理沟通疏导,比较两组术后康复情况、应激反应,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简化的McGill问卷(SF-MPQ)评价患者的抑郁、焦虑、疼痛情况。结果:术前干预组术后2周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高于常规手术组(P<0.05);术前干预组术后即刻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术前干预组出院时SDS评分、SAS评分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术前干预组术后VAS评分、SF-MPQ评分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结论:术前心理沟通疏导能够明显减轻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的应激反应,改善不良情绪,减轻术后疼痛感,促进患者康复。
- 成剑文莫春丽罗宇文张元涛朱艺麟陈斌
- 关键词: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应激反应心理状态疼痛
- 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相互作用对骨重塑的调节被引量:10
- 2009年
- 骨骼是一个动态活性组织,它通过持续的重塑来维持其矿化平衡及自身的结构完整。在骨重塑的过程中,协调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的活性,能保持骨重塑过程的动态耦联平衡,其中成骨细胞(骨形成功能)和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在骨重塑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的相互调节在骨重塑过程实现骨形成和骨吸收平衡的基础。两组细胞实现细胞间相互作用主要有三种方式:直接接触,分泌旁分泌因子及细胞与骨基质作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3种相互作用方式对骨重塑过程起重要调节作用。
- 陈斌李学东杜世新
- 关键词:骨重塑成骨细胞破骨细胞
- 单侧与双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比较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经椎弓根入路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 55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26例行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作为单侧组,29例行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作为双侧组,通过术后观察疼痛缓解程度、骨髓泥分布渗透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填充量、X线照射次数。结果两组手术顺利完成,单侧组再手术时间(29.5±2.84)min和术中X线曝光次数(9.46±0.76)次少于双侧组的(49.7±1.03)min、(19.51±0.6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血量、注入骨水泥量及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VAS)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治疗OVCF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单、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均达到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前者在手术时间、安全性等方面更具优势,而对于压缩程度重、术中骨水泥弥散充盈不佳的病例则应选择后者。
- 刘钊勇陈斌邓志华
- 关键词: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
- 后外侧入路治疗后踝骨折疗效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对后外侧手术入路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19例三踝骨折患者,均实施后外侧入路治疗,对骨折复位、早期并发症及伤口愈合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19例患者均采取后外侧入路对后踝骨折进行固定,所有患者均无骨折不愈合的情况发生,术后4个月均获得骨愈合。对术后复查平片进行分析显示所有患者胫骨远端关节面移位均<2 mm,复位程度满意。但是在随访过程中发现有1例患者出现骨折轻度向后脱位。所有患者伤口均未发生感染或裂开。结论后外侧入路治疗后踝骨折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但三踝骨折的治疗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更多的具有针对性、个体化的大型临床研究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以提高治疗的优良率。
- 刘钊勇陈斌王虎
- 关键词:后外侧入路后踝骨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