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革
- 作品数:57 被引量:81H指数:6
-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 戏曲之腔格解析
- 2010年
- 一、音腔与腔格
中国传统音乐旋律形态.特别是戏曲音乐形态。常常游离于音乐与语言的两极变量之间:
- 陈文革
- 关键词:戏曲音乐形态音乐旋律
- 音乐传播学视野下的豫剧唱腔结构动态变迁被引量:2
- 2013年
- 将语言学方法引入音乐传播学分析,通过共时态分析,认为豫剧唱腔音乐60多年(1900年代至1960年代)的传播中所体现的特征:一是板腔体式;二是山陕梆子声腔。通过历时态分析,认为豫剧唱腔音乐60多年的传播所经历的三次蜕变:裂变→聚变→窑变,是由豫剧音乐传播的三种不同类型所决定的。《朝阳沟》的成功,说明戏曲的成功在于其充分体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共同形成的共性心理结构,即,一曲多变的"变易",而非单纯追求无度创新的"变异",因为音乐最终是呈现给创造、聆听他的人们。
- 陈文革
- 关键词:音乐传播学豫剧唱腔历时态
- 论“喉啭”生律对于西北苦音的发生学意义
- 2020年
- 苦音音调的音阶形成经历了口腔生律→律印于器→以耳齐其声→律制变通的过程。苦音音调最迟在汉代,伴随傀儡戏等歌舞戏形式经"阿尔泰蒙古音乐文化圈"传入中原。随着文化交融的深化,作为丝路上的特殊表演方式,人声呼麦和乐器呼麦随之进入中原,对中原,尤其是西北地区的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呼麦中泛音声部的第6-12号泛音为框架,形成了西北人民熟悉和热爱的以徵调式为原生主调的苦音音调,最终经整合调归般涉,进入唐宋燕乐二十八调体系。
- 陈文革
- 论豫剧慢板唱腔结构的“分节式”变化被引量:1
- 2019年
- 豫剧慢板唱腔的旋律发展手法是强调大三度的“勾连式、趋下性对称性旋律线型”。山陕梆子腔慢板唱腔进入河南本土后,字调上是“依字行腔”的活唱,延续了山陕的旋法特点,苦音因素和宽腔音列最终消弭于中原音调的涵化中。相对于字调的活唱,腔韵则以“定腔传声”来彰显剧种唱腔特色,保持跨越时空的稳定。梆子腔系的起腔过门或句间过门本于一源,是最稳定的部分,体现“定乐传声”的特点。从历时变化来看,唱、腔、乐三者“唱”变“腔”未变,“腔”变“乐”不变,三种变化融为一体,“乐”中隐伏“腔”的原型、“腔”中隐伏“唱”的原型,表现出“继替分节式”变化特点。豫剧在对“一曲”的多变运用中体现了继承与替代的辩证统一。
- 陈文革
- 先秦时期信阳民歌文化探微被引量:5
- 2006年
- 透过先秦典籍、出土文物、活着的民歌和立体的民俗,可以窥视先秦时期信阳民歌在其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下的文化形态。信阳民歌巫风交错的意象和率真无羁的性情得到了顽强固守。
- 耿玉琴陈文革
- 关键词:信阳民歌先秦时期民俗巫术
- 康乾时期开封、商丘流行的昆腔——兼论豫东调与昆曲的关系
- 2013年
- 昆腔曾经是河南戏曲早期演员演唱的声腔之一,明清之际,昆曲家班在开封、商丘活动频繁,与河南地方声腔广泛交流融合,并对河南梆子(豫剧)的形成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昆曲在20世纪50年代仍在一些豫剧老艺人中口口相传。随着梆子声腔的成熟和深入人心,唱腔体式向单一板腔体发展,部分昆曲曲牌蜕化为伴奏音乐,在唢呐、笛子、胡琴曲牌中演奏,成豫剧音乐的一部分。因此,一方面要认识到昆曲在梆子腔形成过程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提供了"附生"的载体,另一方面也要对豫剧起源于昆曲的说法持谨慎的态度。
- 陈文革
- 关键词:康乾时期昆腔证伪
- “音乐党课”文化现象及其理论意蕴:基于音乐伦理维度被引量:8
- 2022年
- "音乐党课"是富有新时代特征的音乐文化现象,此现象借用"党课"强调了其价值主题,并在学理和实践的交互耦合中演绎发展。"音乐党课"也不是政治权力在审美领域的简单表征,从音乐伦理学的维度看,其体现了自由创造与道德责任的统一、人本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以及美善合一的伦理旨归。
- 刘杰陈文革
- 关键词:文化现象
- 试论河南民间戏曲的艺术风格
- 2012年
- 河南民间戏曲以普及性较好的开封方言为基础语音,简单上下句来回循环来表情达意,进入现代社会后又融入现代音乐语汇,其变迁一直体现着"唯变所适"的进取;其以"丑"为美,通过机智、幽默、风趣的表演塑造了别具一格的审美范式,来创造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优美唱腔,展现了中原人豪爽豁达人胸怀;其唱腔形式多样、腔调丰富多变,是发展戏曲程式取用不竭的源泉。
- 曾凡广陈文革
- 关键词:腔调
- 转型与动因:清代戏曲发展的两个相关问题
- 2015年
- 一、从曲一腔“极性”变化的角度分析戏曲形态结构的转型
20世纪音乐形态学的展开及近年戏曲学界兴起的戏曲形态研究为戏曲史研究的深入展开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根据音乐形态学基本原理,形态学是结构的研究,而从“极性”(polarity)即二元对立出发对中国戏曲唱腔音乐形态的分析可能有助于揭示戏曲唱腔,乃至中国戏曲的深层结构,厘清清代中期戏曲转型的本质。
- 陈文革
- 关键词:戏曲发展清代中期音乐形态学动因戏曲唱腔中国戏曲
- 金元散曲般涉调套曲及曲牌源流考被引量:4
- 2016年
- 从对傀儡的历史语言学考察中,认识到般涉、傀儡子、摩诃迦罗、"摩合罗孩儿"、悖拏儿、鲍老、孛老与耍孩儿的联系,傀儡戏净台仪式隐伏着[耍孩儿]与[煞]的联系,[哨遍]源于宋代傀儡戏的"叫子",今关中皮影唱腔中假声称"稍子"是其遗绪,滑县万古罗戏中的"大笛娃娃"在起腔过门、第一句、第四句唱词之后的大过门应该也有[哨遍]的遗韵。金元散曲般涉调套曲中[耍孩儿][煞][麻婆子]的音调可能源于唐乐署供奉中的傀儡歌舞戏音乐,元曲般涉调套曲诸曲牌源于唐乐署所奏傀儡歌舞乐。
- 陈文革
- 关键词:傀儡戏耍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