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在正
- 作品数:14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社会学军事文学更多>>
- 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与台湾光复被引量:2
- 1994年
- 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与台湾光复陈在正1894年日本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清军在平壤、黄海大东沟陆海战接连溃败及北洋海军在威海卫全部覆灭后,清政府于1895年与日本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从此台湾遂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此后,台湾人...
- 陈在正
- 关键词:台湾人民抗日斗争台湾光复收复台湾革命党台湾青年
- 台湾与辛亥革命
- 自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之后,我国宝岛台湾与大陆同样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台湾虽被侵占,但台湾海峡两岸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 是任何强力不能割断的。在辛亥革命时期,台湾与大陆人...
- 陈在正
- 文献传递
- 论沈葆桢加强台湾海防 倡导台湾近代化的功绩被引量:4
- 2000年
- 1874年日军入侵台湾,沈葆桢受命为钦差大臣,两次巡台,积极加强台湾防务,捍卫中国的领土主权。事件结束后采取了添设郡县等一系列善后措施,成为台湾近代化的倡导者和奠基人。督江期间仍大力支持丁日昌开发台湾加强台防的措施,并密切注视日本觊觎我国领土钓鱼岛等岛屿的阴谋活动。
- 陈在正
- 平和心田赖氏宗族的发展及向台湾移民
- 1999年
- 心田赖氏从元末开基,至明末已人财两旺,已出了一批秀才、举人、进士,通过建家庙,建心田官,修家谱,开展共同祭祖拜神活动,开始形成一个宗族,并成为平和的一个大族、望族。心田赖氏至今繁衍后裔三万多人,成为坂仔第一大姓。明末至清代,有100多族人渡台,为开展台中县市等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10多年来有不少台湾族人回祖籍谒祖祠、祖宫,赖氏家庙和心田宫成为联系两岸宗亲的纽带。两岸赖氏根溯颍川,枝衍闽疆,叶茂台湾,源远流长。同是炎黄子孙,应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做出共同的努力。
- 陈在正
- 关键词:移民史
- 蔡牵海上武装集团与妈祖信仰──读谢金銮《天后宫祭文》有感被引量:2
- 1999年
- 谢金銮代撰的《祭天后宫文》实质上是一篇对蔡牵海上武装集团的讨伐令。祭文中体现了镇压蔡牵集团的清水师官兵与反清的蔡牵集团都虔信妈祖,本文对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作了分析。同时指出,在目前尚拥有众多信徒的妈祖信仰仍起了联络海峡两岸同胞及海外华人的纽带作用。文末对祭文写作的年代作了考证。
- 陈在正
- 关键词:妈祖信仰
- 王忠孝与郑成功被引量:2
- 1988年
- 王忠孝,字长孺,号愧两,惠安沙格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六月二十三日(阴历,下同)生,清康熙五年(1666年)四月二十八日卒于台湾,享年七十四。忠孝比郑成功早三十一年生,晚四年死,曾与成功共事隆武帝,隆武亡后曾合谋举义抗清,忠孝举兵失败后又入厦依附成功,相处达十六年之久。关于忠孝与成功的关系,史籍极少记述。《泉州府志》王忠孝传仅记:“丙戌(1646年)、丁亥(1647年)之岁入海不返,卒于台湾”。《小腆纪传》王忠孝传也只记:“闽亡,依朱成功于厦门,……王师克厦门,复徙台湾,卒”。现存未刊《惠安王忠孝公全集》抄本,却提供了这方面的珍贵史料,兹考述如次。
- 陈在正
- 关键词:隆武帝抗清珍贵史料抄本忠孝州府
- 李友邦领导的台湾“三青团”与台湾光复被引量:4
- 2010年
- 李友邦领导的台湾义勇队奉命组建的"三青团",实际成为培养抗日、复台干部的组织,光复后又在台湾发展了大批"三青团员",为光复初期维持台湾社会治安和协助接管做出了较大贡献。
- 陈在正
- 关键词:台湾光复
- 郑成功“将计就计”与清和谈评析被引量:2
- 1988年
- 顺治八年(1651年)郑成功恢复厦门后,于五月(阴历,下同)发动了对清军的进攻,旋攻克漳属各县,并围困漳州府城。清廷认识到长于海战的郑军一时实难歼灭,决定先集中兵力征服西南,对成功改取以“抚”为主的方针,相继采取了一些笼络的措施,并视成功父亲芝龙为“奇货”,欲“借父以胁子”,迫使成功就范。自顺治九年(1652年)至十一年(1654年),在清廷积极倡导下,清郑之间进行了三次和谈活动。关于当时成功为什么接受和谈,史学界历来有不同的评论。有一种看法认为。
- 陈在正
- 关键词:清廷地方官员清朝
- 华侨与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时期,各地华侨纷纷参加革命活动,对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超过很大的作用。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资产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者,而华侨资产阶级,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经作为中国资产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革...
- 孔立陈在正林金枝郭梁
- 台湾建省方案形成过程的考察被引量:1
- 1987年
- 清朝同治十三年三月(1874年5月),因日军侵犯台湾,东南海疆出现危机,震惊了清廷.事件平息后,清政府内部展开了一次关于海防问题的大讨论.通过这次大讨论,清政府开始重视台湾在我国海防上的重要地位,台湾的防务政策也从过去的防内为主转变为御外为主.为此,清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以御外为主的防务措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为了加强对台湾的行政管理,沈葆桢首先提出了福建巡抚移驻台湾的新方案,此后福建巡抚及其他廷臣又先后提出巡抚分驻、总督移驻。
- 陈在正
- 关键词:巡抚丁日昌总理衙门清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