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龙 作品数:11 被引量:109 H指数:6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 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脑损伤后单侧空间忽略的康复治疗进展 被引量:19 2011年 单侧空间忽略(unilateral spatial neglect,USN)是指脑损伤后对来自病灶对侧空间的刺激不能报告、反应或定位,不能注意到来自对侧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刺激,这些表现并不是因为感觉或运动障碍所导致。患者对患侧空间的注意能力下降,就像有一半的空间不存在。 张艳明 胡洁 钱龙 宋为群关键词:单侧空间忽略 脑损伤后 康复治疗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缓解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观察 目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非侵袭性、利用弱电流(1~2 mA)调节大脑皮质神经元活动的技术。本研究利用tDCS技术,探查其对缓解卒... 吴东宇 屈亚萍 涂显琴 钱龙 杨远滨 耿宏关键词:卒中后 上肢痉挛 文献传递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缓解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缓解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将50例卒中上肢痉挛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tDCS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tDCS组患者进行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方法为阴极刺激患侧初级运动感觉区,并结合运动训练,而对照组只进行运动训练。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肌痉挛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的评定情况。FMA评分呈非正态分布,结果采用中位数(范围)表示。结果tDCS组MAS、FMA和BI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评分分别为2.1±0.9、12(5~44)、64±17,治疗后分别为1.5±0.8、20(5~50)、74±16,P<0.01;对照组仅FMA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为5(2~35),治疗后为8(4~37),P<0.01。结论tDCS可以缓解卒中后上肢痉挛,配合恰当的康复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屈亚萍 吴东宇 涂显琴 钱龙 杨远滨 耿宏关键词:卒中 上肢 痉挛 电刺激疗法 工作记忆和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后患者康复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通过联合应用运动想象疗法和运动训练,研究脑卒中患者的工作记忆与其运动功能改善之间的关系。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正常工作记忆组21例和受损工作记忆组19例,2组进行为期4周的运动想象疗法和运动训练,训练前进行运动想象问卷调查表评定和工作记忆评定及训练前、后进行下肢Fugl—Meyer评定、偏瘫侧下肢负重能力评定。结果正常工作记忆组患者偏瘫侧下肢Fugl-Meyer评分及下肢的负重能力的改善明显优于受损工作记忆组(P〈0.01),工作记忆评分与运动功能改善有明显的关系(P〈0.01)。结论运动想象疗法和运动训练相结合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患者下肢功能,并且下肢功能的改善程度与工作记忆对信息的保持和操作的能力程度相关。 张艳明 戴洁 钱龙 宋为群关键词:工作记忆 运动想象疗法 康复 经颅直流电刺激及其临床应用 <正>~~ 钱龙 吴东宇文献传递 一种角度可视化膝关节保护训练器 一种角度可视化膝关节保护训练器,包括护套主体和测量部件,所述护套主体为筒状针织物,包括股骨护套、髌骨保护垫和胫骨护套;所述测量部件包括内侧测量部件和外侧测量部件,分别位于护套主体的内侧表面和外侧表面。本实用新型的训练器,... 张艳明 宋为群 葛亚丽 杜巨豹 钱龙文献传递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脑损伤临床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2011年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非侵袭性,利用微弱电流(1—2mA)调节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活动的技术[1]。自20世纪90年代起,人们就对tDCS进行研究,尽管如此这项技术并没有大范围的应用到临床中[2]。随着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神经病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tDCS有了更广泛的认识,同时也启发了tDCS在不同神经疾病及精神疾病领域治疗中应用的可能,这些都为其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 钱龙 吴东宇关键词:直流电刺激 脑损伤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神经病理学 非侵袭性 细胞活动 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运动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24 2022年 目的研究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下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的疼痛、关节僵硬、关节活动度、肌力等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接受TKA的180例患者的随访数据,收集年龄、性别、手术时间、门诊随访时间及术前、术后、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KS)和西部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并重点关注肌力、关节活动范围、屈曲畸形、疼痛、僵硬、功能活动困难程度等子项目。结果共42例患者完成了术后3个月的随访,22例患者完成术后6个月的随访。HSS-KS、WOMAC评分在术前与术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内HSS-KS评分逐步提高(P<0.05),WOMAC评分逐步降低(P<0.05)。其中,HSS-KS评分中的膝关节主动屈曲角度、伸膝肌力评分在术后减少(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个3月逐步恢复(P<0.05);屈曲畸形评分在术后提高(P<0.05),术后1个月下降(P<0.05),术后3个月有提高趋势(P>0.05)。WOMAC评分中的疼痛评分在术后3个月内持续下降(P<0.05);僵硬评分在术后无改善(P>0.05),术后1个月明显下降(P<0.05),术后3个月无明显改善(P>0.05);功能活动困难程度在术后增加(P<0.05),之后持续降低(P<0.05)。以上指标在术后6个月较术后3个月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KA后3个月内的功能整体呈改善趋势,术后6个月时,功能仍维持在术后3个月水平。其中屈曲畸形评分在术后1个月有下降趋势,经及时加强康复指导后可再次改善,在术后康复中须给予特别关注。 李冉 杜巨豹 杜巨豹 曹光磊 李征 李子怡 钱龙关键词:膝关节置换术 疼痛 屈曲畸形 镜像视觉反馈训练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3 2022年 目的探讨镜像视觉反馈训练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机器人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康复科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进行4周的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5 d),联合组在机器人组基础上增加镜像视觉反馈训练(每次20 min、每日1次、每周5 d)。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和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价患者的下肢功能和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FMA-LE、BBS评分及FAC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FMA-LE、BBS评分及FAC分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机器人组治疗后FMA-LE、BBS评分及FAC分级较对照组优异(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FMA-LE[(21.95±2.95)分]、BBS评分[(35.65±3.53)分]、FAC分级优于机器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联合镜像视觉反馈治疗的效果更显著。 曲斯伟 朱琳 钱龙 杨晓龙 宋为群关键词:脑卒中 康复 1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个体化康复治疗报道 2021年 由于人体承重结构力线的破坏以及附近韧带、肌肉等软组织损伤、骨盆带结构的复杂性等,骨盆骨折处理较一般长骨骨折难度大,患者常需长期卧床,术后需要辅以科学康复来促进其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研究表明,无规律康复治疗是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由于其处于躯干核心部位、涉及解剖结构较多,康复难度较大。部分骨盆结构缺如后的骨盆骨折,更是极具挑战性,目前国内外尚无相关报道。我院收治1例右骨盆缺如后再发左侧骶髂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干预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康复方案报道如下。 李冉 杜巨豹 刘利民 秦延京 钱龙 曹晶晶关键词:骨盆骨折 康复方案 缺如 长骨骨折 承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