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忠

作品数:63 被引量:268H指数:10
供职机构: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7篇政治法律
  • 14篇文化科学
  • 5篇哲学宗教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主题

  • 27篇法律
  • 12篇道德
  • 12篇法治
  • 10篇法理
  • 6篇德法
  • 5篇秩序
  • 5篇法律化
  • 4篇德治
  • 4篇人性
  • 4篇社会
  • 4篇图书
  • 4篇图书馆
  • 4篇法律秩序
  • 3篇道德法
  • 3篇道德法律化
  • 3篇道德化
  • 3篇道德秩序
  • 3篇司法
  • 3篇切入
  • 3篇主题标引

机构

  • 62篇西南政法大学

作者

  • 62篇郭忠
  • 2篇余胜
  • 2篇罗冰眉
  • 1篇刘萍
  • 1篇蒋雪晴
  • 1篇邓敏

传媒

  • 6篇法律文献信息...
  • 3篇学术界
  • 2篇浙江社会科学
  • 2篇图书与情报
  • 2篇现代法学
  • 2篇重庆大学学报...
  • 2篇凉山大学学报
  • 2篇上海政法学院...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法制与社会发...
  • 1篇学术交流
  • 1篇河北法学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法学
  • 1篇法律科学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7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法理学教材编写理念的更新
2012年
中国法理学教材的编写经历过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目前教材编写理念已逐渐开始从学科建构向人才培养转变。人才培养角度教材编写理念应发生如下转变:从传授知识到启发思考的转变、从知识记忆到能力获得的转变、从被动灌输到主动探索的转变、从求同思维向求异思维的转变。要完成这些转变就应当按法理学问题而不是按法理学知识来组织教材编写,以此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形成法理学思维的习惯。
郭忠
关键词:法理学
图书馆需要增强内部凝聚力
1998年
分析图书馆缺乏内部凝聚力的现象及原因,指出图书馆应从哪几个方面着手来增强内部凝聚力.
郭忠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内部凝聚力
法学争议中的概念问题被引量:1
2009年
在近年来的中国法学研究中,法学争议日益多见。本文主要对"权利是否存在冲突"、"法律是否能够信仰"以及"法治是什么"三个比较突出的法学争议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争议都是因概念分歧而产生,基本上属于语言运用上的分歧。因此,在学术争议中,应对概念运用上可能存在的分歧有清晰的认识,并促进对概念意义的理解。在概念运用上尽管我们需要遵循语言的游戏规则,但概念的生命在于使用,我们无法凝固法学概念的准确意义,因此,法学研究才具备了生命和发展的活力。
郭忠
关键词:法学概念语言游戏
守法义务的回报是什么——守法义务实现的难题和宗教弥补被引量:2
2014年
守法义务是公民应当履行的道德义务,但是当其他人都不守法时,一个人仍然履行守法义务对他却是不公平的。要坚定守法者始终守法的信心,防止违法行为进一步蔓延,就需要将积极守法的回报纳入我们研究的视野中来。"报"的法则是社会普遍存在的法则,道德行为有其回报才能消除社会公平之缺憾,使善心得到抚慰。然而违法者并不都能得到法律的惩罚,老实人并不都有好报,绝对的公平在世间难以实现,因此宗教文化中灵魂不朽和善恶报应观念可以抚慰信奉者的善行善心,坚定其履行守法义务的信心。故此,在社会秩序的实现中,道德是基础,法律是保障,宗教则可以提供辅助。
郭忠
关键词:回报公平善恶报应宗教
理治的法理阐释——以朱子理治思想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2021年
法理作为高于实在法的思想、观念和理论成果,其不仅是一套形式化的思维体系,更是一系列合理化的社会治理原则和实质性的理想价值追求,其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与社会治理传统密切相关。以朱子为代表的理学家的理治思想,是古代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最高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法理资源。理治具有治之理的多元一体性、治之道的内外合一性以及治之法的相辅相成性等多种重要特性。与法治相比,其在效力范围、运行机制、价值追求等方面的法理意蕴也更为丰富、立体、多元。深入挖掘理治中的法理,有利于补充形式法治与形式法理的不足。
郭忠刘渠景
关键词:法理理学
法理学知识的“死”与“活”——一个被中国法理学教材长期忽视的问题被引量:4
2012年
绝大多数中国法理学教材属于灌输式教材而非启发式教材,偏重于传授正确性知识,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不仅学生获取的是"死"的知识,而且会使学生在理论问题上屈从权威,变得消极、教条,失去探索真理的兴趣。要"盘活"法理学知识,法理学教材应当变法理学知识的"传授"为"引导",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探索的精神,最终造就高素质的社会需要的法学人才。
郭忠
论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的相互转化
本文旨在探讨道德秩序和法律秩序这两种不同的秩序形式存在着的相互转化现象。本文认为,从历史上看,法律秩序的形成来自于道德的法律化,法律秩序尽管是一种现实的必然,但也不无缺憾。本文的研究试图得出结论:从人类发展的远景看,在法...
郭忠
关键词:法律道德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
文献传递
法律如何保卫良知被引量:3
2017年
随着"好人法"的出台,有必要从法理角度进一步研究法律保卫良知的原理和方式。"良知"来自人性之善端,但人性逐利之倾向和计算理性的存在,也使良知进入了成本和效益的计算之中。当良知被主体视为利益实现的巨大成本时,良知便出现沉沦。于是,良知的呈现便面临内在和外在的压力,内在压力为自我利益的计较,外在压力为外界环境的逼迫。法律能够保卫良知是因为法律调整利益关系,能够减少良知实现的成本负担。法律对良知的保卫要求法律充当良知抵御压力的屏障,减少良知行为的成本支出。具体而言,法律通过防范压善行为、惩治欺善行为以及通过自身扬善行为等方式来保卫良知。
郭忠
关键词:法律人性社会环境
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被引量:4
2003年
社会的进步来自创新。高等学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摇篮,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任务,更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首先必须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通过观念更新为实现创新教育奠定坚固基石;其次还需要更新高等教育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通过制度创新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机制;再次还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方法;此外,创造适宜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也有助于创新人才培养。
刘萍郭忠
关键词:教学改革
当代中国道德秩序建立的途径——从法律道德化的角度审视被引量:1
2011年
人类的社会秩序经历了一个从道德秩序到法律秩序的发展过程,随着法律秩序的兴起,道德秩序似乎在衰落。但是,通过法律的道德化,依然可以实现一种法律化的道德秩序。在当代中国,道德秩序的建立将是在法律秩序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一种法律化的道德秩序。
郭忠
关键词:道德秩序法律道德化法律秩序法律正义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