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东
- 作品数:6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83例多发性硬化的诊治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的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McDonald诊断标准确诊的83例M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表现、病变部位、病程分型、治疗预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83例MS患者中,受凉和上呼吸道感染为最常见诱因,常见临床症状依次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视力减退。MRI和诱发电位检查是最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病变累及部位以大脑最常见,其次为脊髓和视神经。复发-缓解型最多。经治疗,有效80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6.4%。结论萍乡地区是MS低患病率地区,结合临床特点、MRI、脑脊液免疫学、诱发电位检查能明显提高临床确诊率,及早进行有效的治疗可干预病情进展,降低致残率。
- 郑晓东
-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诊治
- 院内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分析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非卒中住院患者发生院内卒中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8年10月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诊治的院内卒中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脑梗死32例,脑出血8例,就院内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防治措施进行分析。结果院内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有房颤、过度降压、脑血管介入、感染、高龄、2型糖尿病、抗凝等。结论房颤、过度降压、脑血管介入检查和治疗、感染、高龄、2型糖尿病、抗凝是本次院内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在入院早期全面评估引起脑卒中危险因素,早期干预高危险因素,院内卒中患者应早期治疗。
- 李俊郑晓东漆琼瑶易飞
- 关键词:院内卒中
- 脑灰质异位症伴癫痫4例
- 2006年
- 易飞姚欣黄声惠熊建忠郑晓东贺琼
- 关键词:脑灰质异位症癫痫MRI诊断脑畸形
- 普瑞巴林+艾司西酞普兰对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痛患者疼痛程度、抑郁心理的影响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 探讨普瑞巴林+艾司西酞普兰对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痛患者疼痛程度、抑郁心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痛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普瑞巴林+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HAMA、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HAMA、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痛患者予以普瑞巴林+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有积极影响,还可减轻患者的抑郁情绪。
- 漆琼瑶曾多李俊郑晓东易飞
- 关键词:普瑞巴林艾司西酞普兰脑卒中疼痛
- 银杏达莫联合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对脑梗塞血脂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评价银杏达莫联合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注射液对脑梗塞患者血脂水平改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脑梗塞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杏达莫联合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改善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C以及ApoA水平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差异显著(P<0.05)。结论银杏达莫联合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注射液可有效调节脑梗塞患者血脂代谢,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郑湘晖郑晓东肖律彭可君
- 关键词:银杏达莫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脑梗塞血脂水平
- 脑梗死患者气管切开时机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气管切开时机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9月至2022年9月萍乡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59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气管切开时间将其分为早期组(n=35,机械通气7 d内实施气管切开)和晚期组(n=24,机械通气7 d后实施气管切开),比较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机械通气时长、气管切开持续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根据脑梗死后气管切开患者28 d内的预后情况,进一步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脑梗死患者气管切开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早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长、ICU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均短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基线NIHSS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组,GCS评分高于预后不良组,气管切开时间短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β=0.684,OR=1.982,95%CI=1.193~3.292)、基线NIHSS评分(β=0.694,OR=2.002,95%CI=1.125~3.562)、气管切开时间(β=0.794,OR=2.212,95%CI=1.179~4.150)是影响脑梗死气管切开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早期气管切开可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长、ICU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年龄>70岁、基线NIHSS评分、气管切开时间是导致脑梗死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高龄及NIHSS评分异常患者应严密监护,并及早实施气管切开,对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 漆柳贺婷郑晓东
- 关键词:脑梗死气管切开预后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