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双丽
- 作品数:7 被引量:44H指数:4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T增强扫描对比剂渗漏的处理及对策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过程中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的渗漏处理和对策。方法:对收集的9例CT增强扫描对比剂外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外渗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9例患者经过药物等综合处理1周左右恢复正常。结论:对比剂外渗重在预防,针对不同患者做好不同的预防措施,避免和减少由于对比剂渗漏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使患者在CT增强扫描时顺利、安全完成检查。
- 郑双丽金磊陈飞乃
- 关键词:高压注射器CT增强扫描外渗
- CT对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07年
- 郑双丽
- 关键词: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CT病理学特征病理证实肾实质XGP
-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6例CT诊断分析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6例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CT表现。结果:在6例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中,CT表现为胆囊壁弥漫型增厚4例,局限型增厚2例。增厚的囊壁内见类圆形低密度小结节影4例,伴胆囊内结石5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增厚的胆囊壁轻度强化,门脉期至平衡期强化逐渐明显,囊壁结节强化不明显,出现较高密度的连续性黏膜线2例。胆囊周围浸润3例,肝侵犯1例,3例胆管扩张,肝门肿大淋巴结1例。误诊为胆囊癌4例,一般慢性胆囊炎伴结石1例。结论:通过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CT资料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
- 张玉明郑双丽姚渭土
- 关键词:胆囊炎肉芽肿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在术前诊断相关性浸润性癌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 分析CT和MRI影像学检查在预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相关性浸润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IPMN患者的术前CT和MRI资料,其中7例患者术前同时进行了CT和MRI检查,9例患者仅进行了CT检查,11例患者仅进行了MRI检查.分析影像学上病变位置、导管累及类型、病变形态、病变最大径、主胰管扩张程度、胆总管扩张程度与IPMN相关性浸润癌发生的关系,探讨各种影像学征象在预测IPMN相关性浸润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在27例IPMN中,病理证实19例患者存在IPMN相关性浸润性癌,2例具有IPMN相关性原位癌.导管累及类型(P =0.038)、病变形态(P =0.003)、胆总管扩张(P =0.004)与IPMN相关性浸润癌的发生有关.囊实性肿块预测浸润性IPMN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7% (8/12)和100.0%(8/8),胆总管扩张预测浸润性IPMN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7.4%(9/19)和100.0%(8/8).病变位置与IPMN相关性浸润癌的发生无关(P =0.759).伴有浸润性癌的IPMN患者的主胰管最大径为(8.07 ±2.23) mm,明显大于不伴有浸润性癌的IPMN患者[(4.86±1.86) mm,P=0.002].主胰管最大径≥4 mm预测浸润性IPMN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7%(18/19)和37.5%(3/8).对于分支型和混合型IPMN患者,伴有浸润性癌的病变最大径为(41.35±12.58) mm,明显大于不伴有浸润性癌的病变最大径[(23.76±8.06)mm,P=0.003].病变最大径≥40 mm预测浸润性IPMN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0.0%(6/12)和87.5%(7/8).结论 影像学征象有助于预测IPMN相关性浸润性癌,对于指导治疗、制订手术方案和预测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王大丽周健郑双丽夏建余胡红杰
- 关键词: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计算机体层摄影
- 螺旋CT对第二鳃裂囊肿的诊断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鳃裂囊肿为发育异常性囊肿.常位于颈侧部.系胚胎时期鳃裂的残余组织所发生的一种先天性畸形,也有人认为是良性淋巴结病变即“良性淋巴上皮囊肿”。鳃裂囊肿和瘘属于鳃裂畸形之一,鳃裂囊肿有第一到第四囊肿之分,临床上以第二鳃裂发育异常多见,其次为第一鳃裂,第三、
- 郑双丽
- 关键词:鳃裂囊肿CT
- 胸内Castleman病的CT、MRI表现(附6例分析)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探讨胸内Castleman病的CT、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6例胸内Castle-man病的CT、MRI表现。结果:6例胸内Castleman病均为局限型;透明细胞型5例,浆细胞型1例。病灶位于中纵隔2例,其中1例同时累及前纵隔;肺门1例;后纵隔3例。CT表现为纵隔及肺门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晰、光整伴分叶状1例;病灶密度均匀4例,不均匀2例,出现斑点状钙化2例,不规则坏死1例为浆细胞型;2例行MRI检查的表现T1WI像中纵隔病灶为稍高信号,右肺门为高信号,T2WI像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CT与MRI表现相似,病灶显著强化,CT值增加40HU左右,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2例,在T1WI增强上呈均匀高信号。结论:Castleman病有一定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陈祖华杨光钊章良姚渭土夏建余郑双丽周任务
- 关键词:巨淋巴结增生症磁共振成像
- 腮腺腺淋巴瘤的CT、MRI表现被引量:22
- 2007年
-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Warthin瘤)的CT、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活检病理证实的12例腮腺Warthin氏瘤的CT、MRI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2例腮腺Warthin瘤均为单侧发病,男性10例,女性2例,50岁以上8例(66.7%)。单发9例,多发3例,共16个病灶,其中9个(56.3%)病灶位于腮腺后下方。病灶呈圆形、椭圆形及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囊变区呈类圆形液性密度灶;MRIT1WI病灶呈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高信号,囊变区呈更长T1、长T2信号,大多表现为早期轻中度强化。结论根据腮腺Warthin瘤的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该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 陈祖华周任务姚渭土夏建余郑双丽
- 关键词:腺淋巴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腮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