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邹琳

作品数:12 被引量:71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市安定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抑郁
  • 4篇西酞普兰
  • 4篇艾司西酞普兰
  • 3篇抑郁症
  • 3篇睡眠
  • 3篇精神分裂症
  • 3篇焦虑
  • 3篇焦虑障碍
  • 3篇广泛性焦虑
  • 3篇广泛性焦虑障...
  • 3篇分裂症
  • 2篇胰岛
  • 2篇胰岛素
  • 2篇胰岛素抵抗
  • 2篇胰岛素抵抗水...
  • 2篇抑郁症患者
  • 2篇营养因子
  • 2篇源性
  • 2篇源性神经营养...
  • 2篇症状

机构

  • 12篇天津市安定医...
  • 1篇天津中医药大...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邹琳
  • 5篇陈清刚
  • 3篇张勇辉
  • 3篇孙磊
  • 3篇王莹
  • 3篇王川
  • 2篇李美娟
  • 2篇刘晓华
  • 2篇张健
  • 1篇杨建立
  • 1篇王永军
  • 1篇孙芸
  • 1篇甄英伟
  • 1篇齐学洁
  • 1篇徐改玲

传媒

  • 4篇四川精神卫生
  • 1篇中国城乡企业...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临床精神医学...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阿魏酸对失眠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观察阿魏酸对失眠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作用效果,探讨分析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失眠大鼠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和阿魏酸组,观察各组大鼠睡眠潜伏期、睡眠时间、海马神经细胞存活率;测定海马神经细胞线粒体ATPase活力,Bcl-2 mRNA、BaxmRNA、p-JNK和p-ERK1/2基因表达水平。结果Bcl-2 mRNA表达水平升高;p-JNK蛋白及Bax mRNA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l-阿魏酸通过促进Bcl-2基因表达,抑制Bax基因表达,并调节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s)通路活性,发挥抑制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
邹琳陈清刚
关键词:阿魏酸失眠海马神经细胞线粒体
艾司西酞普兰合并正念认知治疗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自尊和应对方式的影响被引量:17
2019年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合并正念认知治疗(MBCT)对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患者自尊和应对方式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72例GAD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同时给予研究组MBCT;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自尊量表(SE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研究组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SE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SCSQ积极应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低于明显对照组(P均<0.01)。 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合并MBCT能有效改善GAD患者的焦虑症状、自尊水平和应对方式。
孙磊陈清刚王莹王川邹琳
关键词:广泛性焦虑障碍自尊
中国森田疗法治疗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21年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障碍中的一种常见的严重疾病,其具有知觉歪曲、情感不恰当或迟钝等思维特点,多起病于青壮年且具有多复发、慢性迁延等病程特点。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反复住院,并且预后效果较差。长期住院患者与家庭、社会接触减少,使得其心理功能、社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生活质量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下,不仅要关注患者疾病的治疗和预后问题,同时还要关注其心理状况和社会功能。且大量研究证实,合理的心理干预治疗可明显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对中国近年来森田疗法在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与康复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更多的患者提供心理治疗与康复的帮助和参考。
邹琳
关键词:森田疗法精神分裂症心理治疗康复治疗康复期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正念认知疗法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效果被引量:18
2018年
目的观察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正念认知疗法(MBCT)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效果,为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72例就诊于天津市安定医院、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广泛性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研究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联合MBCT,对照组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HAMA和SAS评分均较治疗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1),研究组HAMA和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1);治疗后研究组SF-36各因子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1),对照组SF-36除社会功能、心理健康因子外,其他各因子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1),治疗后研究组SF-36各因子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或0. 01)。结论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相比,艾司西酞普兰联合MBCT可能更有助于改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孙磊陈清刚王莹王川邹琳
关键词:广泛性焦虑障碍临床症状生活质量
抑郁症患者短时睡眠对血糖及胰岛素抵抗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短时睡眠对血糖及胰岛素抵抗水平的影响,为完善抑郁症患者糖尿病高发的病因学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2年10月—2014年12月抽取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门诊及住院患者86例首发重度抑郁症患者。检...
张健邹琳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血糖甘油三酯重度抑郁睡眠紊乱
文献传递
睡眠时长对抑郁症患者胰岛素抵抗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研究抑郁症患者不同睡眠时长对其胰岛素抵抗水平的影响,为抑郁症患者糖尿病的病因学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于2012年10月-2015年12月在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中抽取86例重度抑郁症患者,均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检测患者空腹血糖(FBG)、空腹血清甘油三酯(FTG)水平;采用FBG和FTG水平计算所得简易胰岛素抵抗指数(Ty G)评估受试者胰岛素抵抗水平;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估患者睡眠情况,根据评估结果计算患者近1个月的日均睡眠时长,按日均睡眠时间长短将患者分为极短时组(<4h)、短时组(4~6h)、参照组(6~8h)和长时组(≥8h),比较四组胰岛素抵抗水平;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胰岛素抵抗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参照组比较,极短时组与短时组FBG和FTG水平更高,但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极短时组与短时组的平均简易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参照组(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胰岛素抵抗指数与年龄(β=0.005,P<0.05)、BMI(β=0.012,P<0.05)正向关联,与睡眠时长(β=-0.014,P<0.05)负向关联。结论短时睡眠可能是抑郁症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进而诱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张健邹琳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重度抑郁睡眠紊乱
精神分裂症神经发育障碍假说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4年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复杂的重性精神疾病,目前认为遗传和环境共同起作用导致了精神分裂症,有关本病的发病危险因素以及相关因素包括生物学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就生物学因素而言,诸多研究显示本病是多基因遗传,由若干基因叠加作用所致,而非某一基因作用而致;而目前关于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的研究也涉及多个神经递质和激素,以上均提示本病是一种发病原因复杂的疾病,而其发病机制仍在进一步探讨中[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影响神经发育的基因变异或缺失、孕期感染或产伤等也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脑影像研究也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脑结构或功能的异常,这些证据均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神经发育异常,并有学者提出了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障碍假说[2],认为大脑在青春期及成年早期对神经突触进行修剪、校正以及调控神经发生的过程中,可能使以前隐藏的,由遗传、环境或交互作用造成的问题暴露,导致精神症状出现。这个假说得到了业界的关注,在临床方面,提示对成年患者的病史追溯应该提前到患者母亲的孕期,患者的早年发育中,总结经验,验证和丰富这个假说;在做疾病筛查时要早发现这些问题,提出早期干预方案;在儿童精神病患中给予早期康复性,对应性的治疗,从而改善预后。目前相关的文献综述很少,本文就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发育障碍相关新近研究做一综述,以期对过往研究进行一个总结回顾,对未来的临床及学术研究提供参考性意见。
张勇辉王永军邹琳李美娟本刊
关键词:神经发育障碍假说社会环境因素多基因遗传重性精神疾病生物学因素
帕利哌酮缓释片与喹硫平在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疗效的对照研究
2014年
目的:比较帕利哌酮缓释片与喹硫平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中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将符合入组的62例患者随机分入帕利哌酮组(3~12 mg/d,n=30)和喹硫平组(300~750 mg/d,n=32),进行为期4周的观察治疗,分别在治疗的0、1、2、4周进行量表评估,使用PANSS、BPRS、CGI-S对药物疗效进行评估,使用TESS、SAS量表对药物的耐受性进行评估。其中有2例使用帕利哌酮的患者因经济原因退出研究,1例使用喹硫平的患者因为明显增强的冲动行为换用其他药物治疗,共59例患者完成了最终的试验。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4周后PANSS量表减分率、BPRS分值差以及CGI-S较基线均有明显改善(P<0.001),两组间比较在治疗的第1周末PANSS评分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帕利哌酮组的起效时间快,优于奎硫平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TESS以及SAS评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利哌酮和喹硫平在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期治疗上效果好,而帕利哌酮起效速度优于喹硫平,两药物均有良好的耐受性。
邹琳孙芸李美娟刘晓华张勇辉杨建立
关键词:喹硫平精神分裂症急性期
艾司西酞普兰合并正念认知治疗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自尊和应对方式的影响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合并正念认知治疗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自尊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将72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研究组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同时给予正念认知治疗,对照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于...
孙磊陈清刚王莹王川邹琳
文献传递
帕利哌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认知功能及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2019年
目的 探讨帕利哌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认知功能及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为临床精神分裂症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在天津市安定医院住院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期选取6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接受帕利哌酮治疗12周。于治疗前后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研究组临床症状;采用Stroop测验(SCWT)、数字符号编码测验(DSCT)、持续操作测验(CPT)和连线测验A(TMTA)评定对照组和研究组认知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两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营养因子3(NT-3)水平。结果 研究组治疗前后PANSS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12±11.84)分 vs.(38.45±7.24)分, Z=24.14,P <0.01];治疗后,研究组认知功能指标(SCWT、CPT、DCST及TMTA时间)、BDNF、NGF及NT-3水平均较治疗前高,但仍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均<0.01)。结论 帕利哌酮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治疗机制可能与上调血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有关。
邹琳陈清刚魏安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