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海燕
- 作品数:16 被引量:93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一次重力波对沿海暴雨日变化形成影响的诊断分析
- <正>利用2006年6月热带测雨卫星(TRMM)的3B42降水率资料以及广东东部八个地面站的气压降水资料,对华南沿海陆地及相邻的近海海域降水的日变化特
- 陶丽陆维松蔡晶邵海燕
- 关键词:重力波
- 文献传递
- 海气系统中不稳定耦合波的空间结构与气候年代际振荡被引量:4
- 2007年
- 利用带有深海作用的简单海气耦合模型,分析了中纬度海气系统中不稳定耦合波的空间结构,讨论了其对气候年代际振荡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海气系统中的不稳定耦合波,大气扰动在位相上超前于海洋扰动,位相差范围0到π/2,特别当位相差为π/4时,出现最不稳定海气相互作用;大气和海洋扰动振幅之间的关系由风应力系数和海洋加热系数的相对大小决定,大气扰动振幅可以小于海洋扰动振幅,也可以大于海洋扰动振幅;深海作用系数对于海气耦合波的空间结构总体影响很小。
- 苏磊陆维松邵海燕陶丽
- 关键词:海气耦合空间结构位相差
- 东亚城市群发展对中国东部夏季风降水影响的模拟——以1994年和1998年为例被引量:6
- 2013年
- 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中加入了描述城市陆面类型的主要参数,使其能模拟城市群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它对东亚夏季风强年(1994年)和弱年(1998年)夏季降水作了有/无城市化的理想性试验。结果表明:(1)大规模高密度城市化会增高城市上空及其下风方区域的850 hPa位势高度,并降低中国东海和城市群西北侧的850 hPa位势高度,致使中国东南沿海的西南风减弱,城市群西北侧的西南风增强;(2)大规模高密度城市化使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东部内陆的水汽辐合减弱、降水减少,而使黄河沿线下游的水汽辐散减弱、降水略有增加;(3)城市群效应在1998年弱季风环流背景下使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的降水减少更多;(4)当城市建筑群密度较小、植被覆盖度较大时,城市化对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也较小。
- 邵海燕宋洁马红云
- 关键词:夏季降水城市群东亚季风
- 广义非线性亚临界湿对称不稳定和暴雨的发生、发展
- 本文首先从含摩擦耗散与凝结潜热的,平面Boussinesq近似下的非线性扰动方程组出发,推出非线性亚临界湿对称不稳定判据,并利用2006年6月30日00时-7月1日12时(世界时)江苏宝应地区的大暴雨过程作了非线性亚临界...
- 陆维松李艳杰汪汇洁邵海燕
- 关键词:湿对称不稳定暴雨过程
- 文献传递
- 1951—2007年华北地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被引量:35
- 2009年
- 利用1951—2007年月平均气温资料和NCEP/NCAR 1951年1月—2007年12月500 hPa高度场再分析资料,统计近57 a华北地区29个台站逐年夏季气温值,运用EOF、REOF、趋势分析、Morlet小波分析、M-K突变检验及相关分析等对华北夏季气温的时空分布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7 a华北地区29站平均气温的空间差异较大;一致性特征是华北地区夏季气温的最主要的空间模态,在此基础上,第2种空间模态还显示出了华北地区夏季气温的南北差异;华北地区夏季气温可分为环渤海型、南方型、东北型及西部型4个主要的空间分型;近57 a来华北地区夏季气温各分区的周期振荡不完全一致,但都存在着一个准18 a的周期;20世纪90年代前中期,华北地区除Ⅱ区外,其他三区均存在着一个突变点,在突变点之后,出现了5个气温大值年,即酷暑年。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酷暑成因:从500 hPa环流场来看,在欧亚中高纬地区,存在显著的正负距平相间的波列,其中最大正距平中心位于蒙古地区,说明东亚中纬度地区西风带位势高度场异常偏高,有利于引导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上,造成华北夏季气温升高;从我国华北地区汛期降水距平场来看,汛期降水偏少,也会导致华北夏季的酷暑天气。
- 张楠苗春生邵海燕
- 关键词:夏季气温
- 华北地区气温日较差的时空特征和气候变化被引量:13
- 2013年
- 为了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华北地区四季气温日较差的时空特征,利用1961—2010年华北地区104站的逐日最低、最高气温资料,通过计算一元线性回归系数和趋势系数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四季气温日较差在1961—2010年间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冬季最明显,夏季次之,秋季最不明显,导致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日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大于日最高气温;日较差的长期趋势变化与日最低气温较一致,而日较差的年际变化则与日最高温度的变化较一致.各季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在内蒙古东北部出现最大值,且该区域附近梯度较大,其他地区则呈东北—西南向由北到南逐渐减小,这可能与地形分布有关;华北地区四季气温日较差年代际变化趋势均以下降为主,只有冬季在大兴安岭北部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他季节局部地区虽有上升趋势,但不明显.
- 周杰邵海燕吴永萍胡经国
- 关键词:气温日较差
- 三峡库区对局地暴雨和江面大风影响的理论模型被引量:4
- 2011年
- 从考虑水汽凝结潜热作用的两维非静力平衡方程组出发,利用江陆边界条件,从理论上求得适用于陆地水体的解析解。结果表明,当01.0℃·km-1时,江风环流比陆风环流弱,江面比两岸容易形成暴雨;当0.5℃·km-1≤k≤0.9℃·km-1时,江陆面上方低层易出现大风。在江陆风环流中心附近流线出现与锋面类似的间断面,可用于解释雷达图上的海陆面上空类切变线的线状回波。此回波与冷锋相遇,易形成暴雨。
- 卢晨晨陆维松陶丽邵海燕陈少平
- 关键词:凝结潜热暴雨
- 广义非线性亚临界湿对称不稳定和暴雨的发生、发展
- 本文首先从含摩擦耗散与凝结潜热的f平面Boussinesq近似下的非线性扰动方程组出发,推出非线性亚临界湿对称不稳定判据,并利用2006年6月30日00时-7月1日12时(世界时)江苏宝应地区的大暴雨过程作了非线性亚临界...
- 陆维松李艳杰汪汇洁邵海燕
- 关键词:亚临界湿对称不稳定非线性暴雨
- 文献传递
- 北大西洋涛动/北极涛动与中国冷事件频数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联系及其差异被引量:3
- 2022年
- 利用1961-2017年中国457个站点的逐日气温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CRU陆地逐月气温资料对冬季(11月至次年3月)中国区域内发生的冷事件频数(cold wave frequency,CWF)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北大西洋涛动/北极涛动(NAO/AO)与中国CWF整体都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这种负相关关系只与NAO/AO负位相年有关,在NAO/AO负异常年,CWF异常偏多,而CWF异常偏少年,并不对应NAO/AO正异常年,说明NAO/AO对中国冷事件频数影响是不对称的,且CWF异常偏少时,NAO指数正异常较AO更偏小,因此相对于AO与CWF的年际相关关系而言,NAO与CWF之间呈现出较弱的相关关系,也说明NAO对中国CWF影响更加不对称,中国区域CWF偏少可能由其他因子主导。环流场分析也证实了这种不对称性。此外,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CWF并无明显增加或减少的趋势,但1961-1980年和2000-2017年期间CWF年际变化幅度较大,1980-2000年期间CWF年际变化幅度较小,CWF这种年际变幅的年代际变化与NAO的年代际变化有很好的相关关系,这可能是由NAO对中国冷事件频数影响的不对称性造成的。
- 张梦陶丽邵海燕
- 一次梅雨期苏北大暴雨的时空结构及其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被引量:4
- 2009年
- 利用WRF V2.2模式对2006年6月30日00时—7月1日12时(世界时)江苏宝应地区的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利用从模拟结果提取出的环境风场和中尺度扰动风场对此次大暴雨过程的时空结构,尤其是风场的垂直切变和非线性亚临界对称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层大气平均风垂直切变矢量转为西南偏西风后其南风分量随时间增大到最大值,对暴雨的发生有提前5-4 h的指示意义,相应时刻绝对水平螺旋度亦达到极值;暴雨发生前3 h首次出现强烈的整层垂直上升气流,预示大暴雨发生;在暴雨发生前9 h,高层200 hPa涡度、散度两波呈π/2位相差,对应强烈地转不平衡重力波,随时间向下传播,至暴雨发生前3 h下传到800 hPa;中尺度扰动风场的加强与降水的加强关系密切,在暴雨发生前3 h,出现中尺度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激发暴雨发生,并对大暴雨的发生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 汪汇洁陆维松邵海燕陶丽濮梅娟
- 关键词:数值模拟垂直切变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