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晓芒

作品数:324 被引量:2,201H指数:26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武汉大学校科研和教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2篇哲学宗教
  • 31篇文化科学
  • 20篇文学
  • 15篇政治法律
  • 9篇社会学
  • 9篇语言文字
  • 5篇历史地理
  • 4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艺术

主题

  • 75篇哲学
  • 39篇形而上学
  • 36篇黑格尔
  • 26篇文化
  • 26篇现象学
  • 23篇道德
  • 23篇伦理
  • 19篇语言
  • 19篇中西
  • 17篇逻辑
  • 16篇西方哲学
  • 15篇文学
  • 14篇自由意志
  • 13篇自我
  • 12篇儒家
  • 11篇伦理学
  • 10篇辩证法
  • 9篇道德形而上
  • 9篇道德形而上学
  • 9篇证法

机构

  • 154篇武汉大学
  • 143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中央财经大学
  • 2篇国立台湾师范...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湖北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青年政治...
  • 1篇中南财经政法...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国务院
  • 1篇社会科学家杂...
  • 1篇波恩大学

作者

  • 290篇邓晓芒
  • 3篇郭齐勇
  • 2篇欧阳康
  • 2篇林安梧
  • 1篇梁鸿
  • 1篇戴劲
  • 1篇梁林军
  • 1篇王又平
  • 1篇张廷国
  • 1篇赵林
  • 1篇汪涌豪
  • 1篇童星
  • 1篇许纪霖
  • 1篇欣文
  • 1篇徐友渔
  • 1篇李振营
  • 1篇昌切
  • 1篇袁辉
  • 1篇顾海兵
  • 1篇孙文沛

传媒

  • 14篇哲学研究
  • 14篇学术月刊
  • 1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1篇德国哲学
  • 9篇华中科技大学...
  • 9篇湖北大学学报...
  • 8篇现代哲学
  • 8篇社会科学论坛
  • 7篇武汉大学学报...
  • 7篇清华大学学报...
  • 6篇开放时代
  • 6篇社会科学战线
  • 6篇探索与争鸣
  • 6篇高等学校文科...
  • 6篇云南大学学报...
  • 6篇社会科学文摘
  • 5篇湖北社会科学
  • 5篇西南政法大学...
  • 4篇哲学动态
  • 4篇学习与探索

年份

  • 8篇2024
  • 16篇2023
  • 11篇2022
  • 12篇2021
  • 11篇2020
  • 6篇2019
  • 5篇2018
  • 9篇2017
  • 7篇2016
  • 13篇2015
  • 9篇2014
  • 9篇2013
  • 4篇2012
  • 11篇2011
  • 15篇2010
  • 10篇2009
  • 10篇2008
  • 20篇2007
  • 17篇2006
  • 12篇2005
3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康德美学的认识论结构及其改造被引量:8
2019年
康德美学中蕴含诸多有价值的东西,但只有经过改造才能彰显其中被掩盖了的审美精神。康德作为理性派哲学家,首先考虑的是感性的审美活动背后的理性认识能力的作用,即诸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活动,审美中的情感传达虽然被看作鉴赏的“定义”,却只是诸认识能力结合为反思判断力而造成的结果,其中的普遍规律仍然要求助于知性的“准则”。必须从康德的四个鉴赏“契机”和反思判断力的原理后面拯救出更深层次的“传情论”原理,并将传情视为植根于人类生产劳动的本质中的基本人性结构。由此反过来解释四个契机和审美判断,可以更好地理顺康德美学的各个要素的关系,并使传情的基础从理性派的认识论基础转移到实践唯物论的人学基础上来,从而建立起一门崭新的“传情论美学”。
邓晓芒
关键词:情感传达实践唯物论
中西文化心理模式分析(续)被引量:2
2010年
通常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天人合一的二元结构,也有天人相分,但最终归于天人合一,乃至天人未分的混沌;而西方文化是神、人、自然的三维结构,三者从未分到分化,最终目标也是重新合为一体,但三者必须经历对立过程,不能退回到未分状态。原始时代,世界各民族都是"天人合一"的,而"天"在此时既是自然,也是神,所以是"自然宗教",因而自然、神、人是浑然一体的。在中国,远古"天人合一"或混沌未分的状态并未被改变,而是沿袭下来。神和自然合称为"天道",其中,神方面和人合为一体则成为"圣人",自然方面和人合一则叫做"真人"。儒家主张做"圣人",道家主张做"真人",这是两种不同意义的天人合一。西方从希腊神话起,代表自然的旧神和代表精神生活的新神开始有了分化,有了"神—人—自然"三维结构的雏形。但这种分化在中世纪基督教和近现代也体现为各种不同方式,从而表现出与中国文化模式不尽相同的特点。
邓晓芒
关键词:中西文化天人合一儒道佛神话基督教
欧洲虚无主义及其克服——读海德格尔《尼采》札记被引量:24
2008年
本文对海德格尔的《尼采》一书中的核心主题即欧洲虚无主义问题进行了层层深入的剖析,指出:海德格尔克服欧洲虚无主义的方式仅仅是追问存在本身,反对一切定义和陈述,试图"不顾存在者而思存在",同样陷入两难:要么摆脱不了主体形而上学和价值论,要么沉默不言、否定语言,两者都仍然是虚无主义。本文从中西文化对比中突显了海氏的文化困境,指出他根本上并没有超出西方主体形而上学的限域,仍然是从价值论和人本主义的立场来思考和提出"克服欧洲虚无主义"的理论任务,这一任务在西方文化的语境中只有通过历史主义才能完成。
邓晓芒
关键词:虚无主义强力意志中西文化比较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信仰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真正的信仰?我这里讲的信仰主要是指一种精神性的信仰,是对超越的东西的追求,而不是一般的信念,比如我相信明天会出太阳,或者是简单地相信某人某事。经过这种限定,这个问题就是中国人当前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可以...
邓晓芒
关键词:基督教世俗生活伊斯兰教精神性救世主唯物主义者
文献传递
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片面定向的检讨——以中国哲学为参照被引量:2
2020年
重建当代形而上学的前提是对形而上学的发源地进行一番重新检讨,这种检讨在今天必须是建立在中西形而上学的比较之上的。在西方形而上学的开端亚里士多德那里,一开始就给形而上学作了这样的定向,即必须在"物理学之后"建立起一门有关"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问。这种学问一方面是以"个别实体"的确立为基础而探讨其原因或根据(四因),另一方面则以语言的逻辑功能为指导来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而这对于缺乏努斯精神和逻各斯精神的中国哲学来说是闻所未闻的,中国哲学的出发点是"无"以及语言的非逻辑功能(隐喻、类比、象征等等)。必须综合中西哲学各自的特点才能重建当代形而上学,并由此走出双方的困境。
邓晓芒
关键词:形而上学存在论中西哲学
“传情说”与文艺的思想性被引量:3
2011年
作为"传情说"的新实践论美学所提出的"对象化的情感"这一美的定义只是一个总体的框架,但在这一基础上,审美和文艺与思想性有密切而不可分的关联,这种关联首先表现在"情感的进化"上,其更深层次的根基则是情感传达在自我意识中的本体论根据。艺术的传情活动本质上是人的存在的体现,也是人对自身的生存境遇的形而上的觉识,它发源于人的存在即生产劳动中的"对象化"这一现象学结构,并通过艺术家对时代冲突中的存在感的敏感性而表现出来。现代艺术与哲学合流的趋势呼唤艺术家关注现实中的思想矛盾,以创造出符合我们时代的一流艺术作品。
邓晓芒
关键词:思想性本体论自我意识
对《精神现象学》“感性确定性”章的现象学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感性确定性"章在"存在与时间"的关系上,在从"意谓"到"共相"的嬗变上,以及在语言的逻辑功能和非逻辑功能的双重展示上,都与当代现象学有某种暗合。但如此理解《精神现象学》是当代黑格尔研究的瓶颈,人们的解读充斥着误解和盲区,亟待澄清。揭示黑格尔文本中所隐藏着的"思辨的秘密",将其提升到当代现象学的问题意识层面上来,由此超越黑格尔哲学的局限性,将为我们今天重建形而上学提供重要的启示。
邓晓芒
关键词:《精神现象学》感性确定性意谓语言现象学
如何避免学术评奖成为腐败的温床?被引量:2
2002年
邓晓芒
关键词:腐败问题双百方针
大言炎炎却詹詹——又答陈乔见博士
2011年
陈乔见博士在其《"儒家伦理新批判"的贫困》一文中对笔者的《儒家伦理新批判》一书、尤其是其中的"序言:我为什么要批判儒家伦理?"及"对一年多来这场争论的总结性回顾"进行了反驳,这些反驳充满着误解和谬见。他对儒家与现实生活(包括个人遭遇)的关系的理解很成问题,他对笔者提出的"文化模式"的比较的评析也是误读,他对儒家义理或西学经典的解释暴露出更多的逻辑盲点,而他对笔者的"总结"所做的"总结"则表明,他根本没有对问题的方方面面加以通读,更未加以深入思考。
邓晓芒
关键词:儒家伦理文化模式西学亲亲互隐
儒家伦理的儒家式自辩——答邱文元先生被引量:2
2010年
邱文元对邓晓芒立足于康德伦理学对儒家伦理"结构性伪善"的分析提出了反驳,但这些反驳并没有针对问题本身,而且充满着误解。其中主要的误解是:(1)把康德的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的道德误解为建立在自然本性之上;(2)把康德的德福一致的"至善"混同于儒家的"止于至善";(3)把儒家的性、情合一等同于肉体和灵魂、动物性和人性的合一;(4)把康德的道德实践归结为内心的意念而与行动隔绝开来;(5)对中西文明史中两种"路径依赖"的描述完全是没有事实根据的。邱先生的主要攻击对象是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主张用儒家伦理消除这两种西方文化的"积习",这是对新儒家取得的一点进展的抛弃。
邓晓芒
关键词:儒家伦理自由意志自我意识伪善
共2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