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颖
- 作品数:14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进展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盘血流密度数据分析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 2019年
-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对进展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01~2019-03月在我院诊治的进展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2例(58眼)为观察组,正常者30例(60眼)为正常对照组。视盘参数数据使用Optovue公司Angio-OCT系统采集。视野检查及数据采集应用蔡司公司电脑视野计进行。比较两组视乳头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及视神经放射状毛细血管网血流密度(RPC Density%)各参数差异;对视盘各血流密度(RPC Density%)参数与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及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viation,MD)值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视盘各血流密度参数对进展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应用价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RNFL厚度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盘内、盘周、上部、下部视神经放射状视神经放射状毛细血管网血流密度(RPC Density%)参数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盘周血流密度参数与神经纤维层厚度pRNFL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MD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进展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pRNFL厚度明显降低;OCTA测得的视盘血流密度各参数对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具有应用价值,且与pRNFL呈正相关关系,与MD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 丁旭晨弥树勇遇颖
- 关键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 预防为主提高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安全性被引量:1
- 2013年
-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首要问题是安全,贯穿着准分子激光矫正屈光不正手术流程的每一个环节。本文主要从预防的角度总结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术前、术中与术后注意事项及经验和方法,从细节做起,提高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安全性。
- 张庆生肖凤芝王林王欣遇颖王忠海
-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
- 急性视神经炎患者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与多发性硬化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 2007年
- 目的检测急性视神经炎(acute optic neuritis,AON)患者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探讨这些细胞因子是否在AON演进为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中具有临床预测价值。方法60例确诊的AON患者,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2、IFNγ以及TNFα的表达。分别于发病后6个月和12个月对患者进行两次随访和综合评估,探讨IL12、IFNγ以及TNFα在AON向MS演进的预测价值。结果AON血清IL12、IFNγ以及TNFα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其中头部MRI异常组和脑脊液异常组的血清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均高于头部MRI正常组(P<0.05)和脑脊液正常组(P<0.05)。随访6个月和12个月时,分别有6例和11例AON患者演进为确定的/可能的MS。演进组患者AON急性期血清IL12、IFNγ以及TNFα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演进组(P<0.05)。结论检测AON患者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2、IFNγ以及TNFα,可能对AON是否演进为MS具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
- 于旭辉王宇虹宋晗遇颖
- 关键词:急性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促炎细胞因子随访
- 葛根素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Bcl-2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通过分析凋亡细胞及凋亡通路中的关键因子Bcl-2表达的变化,阐明葛根素抗凋亡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取成年健康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糖尿病(DM)组和DM葛根素干预组,ip链脲佐菌素建立DM大鼠视网膜病变模型,3mo时处死大鼠观察各组视网膜组织病理变化,并应用RT-PCR对Bcl-2进行定量分析。结果:DM大鼠HE染色可见神经节细胞减少,内外颗粒层平均光密度减低,有空泡形成,细胞排列紊乱稀疏。葛根素干预组细胞结构好转,未见空泡。RT-PCR可见Bcl-2在葛根素干预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和DM组(P<0.05)。结论:葛根素可改善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并增强Bcl-2的表达。
- 姚鹏杨惠婷滕岩刘海峰遇颖杨明明
- 关键词:葛根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BCL-2细胞凋亡凋亡机制
- 正常有色素家兔眼的视网膜功能研究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通过分析正常有色素家兔的mfERG的特征,了解其视网膜的功能特性。方法对9只兔18眼正常有色素家兔同时检测mfERG,并与正常成人的18只眼的检测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正常有色素家兔mfERG的P1波振幅密度三维地形图特点,可见黄斑区高峰,但较人黄斑区高峰为低,其他部分呈颞侧高鼻侧低的斜坡状,象限野mfERG颞侧半可见P1波振幅密度、P1波振幅、N1波振幅比鼻侧增高;也高于正常成人眼的颞侧值。五个环形野mfERG,P1波振幅密度,第1环最大,由1环到5环依次递减,P1和N1波振幅以4环和5环最大;与人相比环1的P1波振幅密度和振幅降低,环4和环5增高。结论兔眼颞侧视网膜功能高于鼻侧。兔眼视网膜存在类人黄斑区,但其黄斑中心视功能不如人眼,中心外视功能高于人眼。
- 滕岩宋晗郑建秋遇颖于旭辉董丽齐杰
- 关键词:多焦视网膜电图
- 视网膜脱离伴脉络膜脱离者外周血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系统监测视网膜脱离伴脉络膜脱离(脉脱型网脱)患者外周血中促炎细胞因子IL-12和IL-18,抑炎细胞因子IL-4和IL-10以及炎细胞效应因子IFNγ-和TNFα-的含量。方法:选取脉脱型网脱患者23例,正常对照组19例,分别采集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ILSA)检测IL-12、IL-18、IL-4、IL-10、TNFα-和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脉脱型网脱患者外周血中IL-12及IFNγ-、TNFα-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1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L-18和IL-4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在脉脱型网脱中,促炎因子IL-12表达增高,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降低,同时效应炎性因子TNFα和IFNγ均显著增高,表明Th1介导的炎性损伤在脉脱型网脱的病程中有重要作用。
- 于旭辉葛红岩张蕾宋晗遇颖王宇虹
- 关键词:视网膜脱离细胞因子类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GJA3基因突变介导细胞凋亡引起遗传性白内障机制研究
- 2024年
- 目的:前期研究证实,缝隙连接蛋白基因46(GJA3)的第187位氨基酸由脯氨酸突变为丝氨酸即GJA3(p.P187S)是一遗传性白内障致病基因,本研究旨在对该基因突变进行功能分析及凋亡机制研究。方法:构建野生型GJA3和突变型GJA3(p.P187S)真核表达载体,分别转染人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进行表达,比较两组缝隙连接盘的表达差异;运用Western-Blot方法分析两组蛋白表达水平上的差异;通过TUNEL染色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凋亡率差异。结果:GJA3和突变型GJA3(p.P187S)组缝隙连接盘形态观察发现无明显差异。两组蛋白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凋亡检测结果显示GJA3(p.P187S)突变体组凋亡率较高。结论:GJA3(p.P187S)突变未影响GJA3蛋白的表达水平、蛋白亚细胞定位及缝隙连接盘形成,但可引起细胞凋亡率上升。这提示异常凋亡可能为GJA3(p.P187S)突变导致遗传性白内障的致病机制,验证这一点需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开展。
- 丁旭晨遇颖
- 关键词:遗传性白内障缝隙连接蛋白基因突变
- 甲基泼尼松龙冲击疗法对急性视神经炎外周血IL-12和IL-18表达的影响
- 2007年
- 目的探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疗法(methylprednisolone pulse therapy,MPPT)对急性视神经炎(acuteoptic neuritis,AON)患者外周血促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IL-12)和白细胞介素18(IL-18)表达的影响。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MPPT治疗前后AON患者外周血IL-12和IL-18的表达变化;同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AON患者MPPT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IL-12受体(IL-12R)mRNA与IL-18受体(IL-18R)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27例经MPPT治疗的AON患者,治疗前血清IL-12含量为(45.6±12.2)ng/L,治疗后为(17.1±4.7)ng/L,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治疗前血清IL-18含量为(157.5±39.3)ng/L,治疗后为(126.2±22.6)ng/L,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治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IL-12R mRNA的表达比为0.2948±0.098,治疗后为0.1507±0.087,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治疗前IL-18R mRNA的表达比为0.5352±0.1134,治疗后为0.2843±0.1127,与治疗前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MPPT治疗可以通过降低AON患者促炎细胞因子IL-12与IL-18的表达,发挥重要的抑炎作用。
- 于旭辉葛红岩张蕾宋晗遇颖王宇虹
- 关键词:急性视神经炎甲基泼尼松龙冲击疗法白细胞介素12白细胞介素18
- 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及超微结构改变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研究视网膜脱离后多焦视网膜电图和视网膜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对9只18眼健康有色素家兔,制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模型,造模前及造模后检测多焦视网膜电图,并于透射电镜下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视网膜脱离后10 d,与造模前比较有色素家兔多焦视网膜电图的P1波振幅密度降低(P=0.013),P1波振幅降低(P=0.01),N1波幅值降低(P=0.053)。光镜下神经上皮层的颗粒层变薄,神经纤维层和内颗粒层可见空泡。透射电镜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表面纤毛完全消失,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内颗粒减少,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嵴断裂,外颗粒层细胞排列紊乱,视细胞外段盘膜粗大,盘膜间隙增宽,内外丛状层空泡形成,神经节细胞、细胞器大部分消失,神经节细胞层可见细胞质有嵴性肿胀。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10 d,视网膜全层即发生病理改变,多焦视网膜电图的P1波振幅密度降低,P1波振幅和N1波振幅降低。
- 滕岩宋晗郑建秋董丽张庆生遇颖刘英伟崔浩
- 关键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家兔多焦视网膜电图超微结构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细胞凋亡及葛根素对其影响的研究
- [目的]通过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理改变和凋亡情况及葛根素对其影响,探讨葛根素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作用。
[方法]取Wister雄性大鼠60只,腹腔注射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糖尿病组及糖...
- 遇颖
-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症视网膜病变细胞凋亡葛根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