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献涛
- 作品数:32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北工程大学文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鲁迅杂文与绍兴习俗
- 2012年
- 鲁迅杂文与绍兴生活民俗存在着密切联系。鲁迅自幼生活于其间的民间习俗氛围以及它所蕴涵的精神触动着、影响着鲁迅,并养育了他的个性。这种个性气质流淌在鲁迅杂文的艺术园地里,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杂文意蕴,即一种泼辣辣的野气。鲁迅杂文所张扬着的野气的形成是绍兴民间习俗所养育的鲁迅个性的必然结果。
- 赵献涛
- 关键词:杂文
- 鲁迅视野里的读经与读史
- 2014年
- 读经与读史的问题,是观察鲁迅精神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鲁迅不仅自身经历过读经与读史的时期,而且以自己读史的经验参与读经问题的论战。在这个文化问题上,鲁迅虽然自身读过经书,但反对读经,而主张读史,尤其是读野史。
- 赵献涛
- 关键词:鲁迅精神读史读经文化问题
- 民国时期国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被引量:1
- 2011年
- 鲁迅,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他参与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许多重大事件,他的作品见诸多种报刊,他拥有众多的读者,他的作品一版再版或一再禁止。许多文学家回忆自己走上文学之路是因为受到鲁迅作品的影响,各类文学史为鲁迅留下了巨大的篇幅。具有如此重大影响的鲁迅到底在民国时期接受情况如何?民国时期国语课本中鲁迅作品所占比例透露出一些信息:与我们今天透过文学史阅读所得印象不同,鲁迅作品在民国时期的国语课本中并不受欢迎。
- 赵献涛
- 关键词:鲁迅作品民国时期课本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新文学国文
- 抗战时期重庆的翻译文学
- 2013年
- 抗战时期重庆的翻译文学,是中国翻译文学史上辉煌的一页。抗战时期的重庆,译家聚集,译著浩繁,所译国别多样。抗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直接影响着抗战时期重庆翻译文学的格局。抗战时期重庆的翻译文学带有鲜明的战时性和政治性。
- 赵献涛
- 关键词:抗战翻译文学
- 日伪时期南京的翻译文学
- 2014年
- 因为日本的残酷统治,日伪时期南京的翻译文学,整体上呈现出一片萧条的景象,无论翻译文学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与同是沦陷区的上海、北京同日而语。日伪时期南京的翻译文学,期刊上登载的译作数量有限,译者多为名不见经传的人物,翻译文学的选择带有鲜明的战时体制影响的痕迹。尽管日伪统治时期南京的翻译文学成就极其有限,但只有将之纳入考察的视野,民国翻译文学史才会完整地呈现。
- 赵献涛
- 关键词:翻译文学
- 鲁迅民俗观形成的历史考察
- 2012年
- 鲁迅民俗观的形成,主要与国外人类学派民俗观、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的影响有关。与借民俗以研究历史或表达人生情趣不同,鲁迅的民俗观是一种启蒙致用的民俗观,但其部分观念并没有超出同时代的其他人物。人类学派民俗观与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成就了鲁迅的民俗视野,但同时也弱化了鲁迅的思想。
- 赵献涛
- 关键词:民俗人类学
- 上海沦陷时期的翻译文学
- 2014年
- 因为日本的残酷统治,上海沦陷时期的翻译文学,整体上呈现出一片萧条的景象。沦陷时期的上海,日本侵华文学译介占据主流,欧洲名家名作和侦探小说的翻译也是译介的重点。除公开出版的翻译文学之外,潜在译作是上海沦陷时期翻译文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沦陷时期的翻译文学,带有鲜明的战时体制影响的痕迹,文学翻译的政治性特别突出。
- 赵献涛
- 关键词:上海沦陷时期翻译文学侦探小说
- 鲁迅小说的复调性
- 寻求鲁迅精神世界辩证发展的研究方式并不能真正理解鲁迅小说的复杂内容,而且会抹杀其小说的丰富意义.鲁迅具有一个分裂的灵魂,各种矛盾对立的因素在其精神世界冲突着.鲁迅正视这灵魂的冲突与分裂,并表现于他的小说艺术中,形成其小说...
- 赵献涛
- 关键词:鲁迅小说复调性叙事
- 文献传递
- 抗战时期成都的翻译文学出版被引量:1
- 2015年
- 抗战时期,大批内地高校、文化团体、文化机构、文化名人纷纷内迁蓉城,成都一时成为西部文化中心之一。1941—1945年,成都的翻译文学出版可谓繁盛一时,达到一个出版的高潮,之后跌入低谷。抗战时期成都的翻译文学出版国别多样,体裁丰富,不乏名家名译,自有其鲜明的特色:"空军文学"的翻译呼应着国民政府空军建设的思想而比较突出,非战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翻译适应着时代的要求而相对繁荣。个别译家如陶雄、李束丝、李葳等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他们的翻译成就还是应该肯定的。
- 赵献涛
- 关键词:抗战时期翻译文学
- 鲁迅的几个笔名与《周易》之关系——兼与李允经先生商榷
- 2008年
- 鲁迅的笔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情境和文化意蕴,其中几个笔名与《周易》有着深刻的联系。鲁迅巧妙地化用《周易》的卦名作为自己的笔名,这些笔名不仅与署此笔名的文章内容密切相关,暗示着鲁迅的立场和态度,而且传达着鲁迅对《周易》精神的继承。
- 赵献涛
- 关键词:《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