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似兰 作品数:15 被引量:74 H指数:4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物理学系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胆固醇转移率影响因素的分析 1990年 本工作测定了正常人及与动脉粥样硬化(AS)有关疾病患者的胆固醇转移率(Rate of CholesterolTransfer, RCT)。证实患者的RCT均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季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年龄、吸烟、遗传家族史、病种数对RCT有影响,无论正常人或病人HDL-ch与RCT呈正相关,支持HDL-ch与AS呈反相关的理论。 徐宁生 郭夏玲 孟庆玲 薛琳 赵春玉 曾青 李琳 赵似兰 耿惠敏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胆固醇 转移率 入睡K-综合波产生的生理机制模型仿真研究 被引量:1 2002年 在确定人类睡眠脑电客观分期的国际标准中,有两类脑电特征波可以用来确定入睡状态(睡眠第二期),即纺锤波和K-综合波。在前文中已提出了产生纺锤波的生理机制模型。按照1998年后对K-综合波形成的生理机制的看法,建立了微观神经元环路模型,其放电节律与实验中入睡时神经元放电的振荡节律相一致。而由大量这种相同环路组成的网络模型则在皮层处可产生符合K-综合波的波形。这一结果再次启示了脑信息处理中如何由微观神经元群放电特征整合为脑的宏观功能状态的过程。 蒋玉辉 唐志宇 施瑞红 赵似兰 张承福 贺东奇关键词:生理机制 网络模型 睡眠2期脑电信号产生的生理机制模型仿真研究 被引量:2 2003年 目前慢波睡眠生理机制研究已有的理论及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慢波睡眠中,皮层-丘脑系统神经元存在三种不同节律的振荡:慢振荡(<1 HZ)、δ振荡(1-4Hz)和纺锤振荡(7-14Hz)。这些神经元电活动在皮层水平广泛同步化,产生慢波睡眠脑电。提出了能分别产生这三种节律的三种神经元环路模型,并将之组合简化成一个七细胞环路模型。由这样的大量环路组成的网络模型在合适的突触连接参数范围内,能在皮层处产生人类慢波睡眠脑电2期的完整波形。这一结果说明了如何将动物实验观察到的睡眠生理机制的结果与人自然睡眠活动的脑电结果联系起来,并提示脑信息处理中由微观神经元群放电特征整合为脑的宏观功能状态的主要环节。 唐志宇 蒋玉辉 施瑞红 赵似兰 张承福 贺东奇关键词:电信号 基于生理解剖知识的入睡机制神经元群网络模型研究 被引量:5 1998年 以生理解剖知识为基础,在已有的丘脑网状核细胞和丘脑皮质细胞间组成的入睡机制的两细胞环路模型[1]和由此两细胞环路组成的网络模型[2]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加皮层细胞在内的三种细胞组成的环路模型和网络模型,以使模型更符合近来认为睡眠机制是皮层和丘脑环路中出现特定的同步振荡的看法[3]。并能使模型的仿真结果可以和规定人体睡眠分期的脑电特征波相对应。这一网络模型的仿真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确能在皮层细胞处出现符合睡眠分期中规定的标志入睡的纺锤波,这一初步结果,启示我们用模型仿真方法来进一步探讨睡眠机制和用模型仿真方法来进一步探讨人脑的微观神经元的电活动是如何通过同步振荡整合到宏观功能状态的某些信息处理过程的可能性。 龙文 施瑞红 张虞顺 张承福 赵似兰用胆固醇代谢的房室模型速率系数来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1993年 理论上认为胆固醇逆向转运的速率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序呈负相关。但目前尚无完善的测试血浆脂蛋白-胆固醇体内代谢的方法。我们运用同位素^3H-胆固醇示踪方法,建立房室模型,选取健康兔与AS兔对照,研究血浆脂蛋白转运胆固醇能力的差异,并结合AS兔主动脉斑块程度对比,结果验证了上述理论,此法如改用短半衰期同位素或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的胆固醇,就可用于人体,这可为临床判断AS程度提供一种无创性的新方法。 李怀 赵似兰 戴维丽 徐宁生 赵春玉 赵蕊关键词:房室模型 动脉粥样硬化 胆固醇 失语症患者CT图像的三维重建 被引量:4 1996年 用计算机对ll4例失语症患者CT图像做标准化处理,再对标准化后CT平面图做三维重建。结果表明各型失语症的病灶部位很集中,在两型前部失语和三型后部失语中,各型失语症病灶最集中处不同。 周宇菲 高素荣 赵似兰 孙伯章 李美琳 张炜 陆惠民关键词:失语症 CT图像 三维重建 微弱电刺激对失眠者睡眠状况及睡眠脑电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997年 根据睡眠是由脑内亿万神经元同步振荡所刻划的观点[1],及各种电刺激对动物睡眠影响的实验[2,3],设计了用特定θ频率的正弦波微弱电流,刺激失眠病人颈部安眠2穴,以观察其对受试者脑电频率的客观影响。其结果是刺激后失眠病人由醒到2期的脑电记录中,θ波逐渐增加,增加了病人的总睡眠时间。这启示我们这种脑部的特殊频率微弱电流刺激,可能有引起脑部神经元群的共振现象,改变了受试者脑电中频率成分的分布特征,从而有助于失眠的治疗。这一现象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单保慈 赵似兰 耿惠敏 段鲲关键词:失眠 睡眠脑电 电刺激 脑电图 外周诱发电位的模型研究 1990年 本文根据容积导体中有关动作电位的电生理理论,用三点源模型模拟单根纤维动作电位(SFAP),并假设神经束的复合动作电位(CAP)是由SFAP线性叠加而成,给出了神经束CAP的模型.通过运用上述模型,计算了正常人正中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分布,分析了刺激腕部正中神经引导的传感诱发电位(SEP)的N^-_9成分;另外,还得出一些描述此外周传导通路性质的其它参数,如平均传导速度、神经纤维活动最可几传速度分布范围等.此方法可用来研究其它各种外围诱发电位. 余均 赵似兰 孙相如关键词:复合动作电位 神经递质在睡醒转换中作用的数学模型仿真研究 1999年 根据已有的生理解剖知识[1 ] 提出了关于入睡机制的三细胞环路模型及其网络模型[2 ] 。在文献[2] 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神经递质在睡醒转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作用方式主要是通过影响丘脑中的两种离子流- 钾的漏电流(IKL) 和超极化激活的阳离子流(Ih) ,以及丘脑皮质系统中突触传递强度的变化而起作用的生理知识,修改了[2] 中三细胞环路模型及其网络模型。模型仿真结果显示,在适当调节模型参数的条件下,确能使细胞环路产生入睡纺锤节律与觉醒快速放电之间的双向转换,其网络模型也能通过同步振荡在皮层处出现人脑电中规定入睡标志的特征纺锤波与规定觉醒期的低幅快波之间的双向转换。此结果又一次启示了脑信息处理中如何通过同步振荡机制将表示微观特性的神经元群放电特征整合为脑的宏观功能状态的过程。 施瑞红 赵似兰 龙文 张承福关键词:神经递质 入睡纺锤和觉醒a脑电波机制的建模仿真研究 <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目前关于睡醒脑电机制,在细胞和分子层次上对神经信号的发生、传递和调控的基础即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神经递质及突触传递的许多细节已被阐明。这为细胞水平的建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根据。然而,神经系统如何由... 赵似兰 耿惠敏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