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贾松伟

作品数:22 被引量:229H指数:10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 4篇经济管理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8篇土壤
  • 7篇土壤侵蚀
  • 6篇碳储量
  • 5篇有机碳
  • 5篇碳密度
  • 4篇碳循环
  • 4篇土壤有机
  • 4篇土壤有机碳
  • 4篇小江
  • 4篇小江流域
  • 3篇土地利用
  • 3篇泥沙
  • 3篇丘陵区
  • 3篇黄土丘陵
  • 3篇黄土丘陵区
  • 2篇遥感
  • 2篇遥感技术
  • 2篇森林碳储量
  • 2篇森林植被
  • 2篇土地利用变化

机构

  • 13篇河南科技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湖南省气象科...
  • 1篇长沙环境保护...

作者

  • 22篇贾松伟
  • 5篇贺秀斌
  • 4篇韦方强
  • 3篇陈云明
  • 1篇郑粉莉
  • 1篇张宇
  • 1篇崔鹏
  • 1篇鲍玉海
  • 1篇谢佰承
  • 1篇张春霞

传媒

  • 5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河南农业科学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河南农业
  • 2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内蒙古科技与...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山地学报
  • 1篇泥沙研究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4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GIS和RS的小江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以小江流域不同时期遥感数据为基础,应用多种景观格局指数,对小江流域的景观格局效应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斑块形状都极不规则,而且还呈明显增大趋势;小江流域的景观类型多样性在研究期间呈递增趋势,但增幅不大,同时景观优势度指数则表现出递减趋势,表明该研究区中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的差异在不断减小,这从景观均匀度指数上也得到了验证。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居民点与工矿用地的破碎度最大,草地的破碎化程度最低,这与居民点与工矿用地的分布比较分散有关。
贾松伟
关键词:遥感技术小江流域
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库去向的影响被引量:11
2008年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库。土壤侵蚀是导致陆地碳库衰减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是陆地碳汇与海洋碳汇相互作用的重要过程。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物理和人为因素对侵蚀区域土壤有机碳迁移蓄积过程的影响,尤其关注了侵蚀过程碳的重新再分配,这一点是准确预测土壤有机碳循环对碳源/汇贡献及准确评估碳收支的关键。针对土壤有机碳循环的特点,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
张春霞谢佰承贾松伟
关键词:土壤侵蚀泥沙
土壤侵蚀磁性示踪技术被引量:4
2007年
系统介绍了磁性示踪技术的基本原理、测量参数、计算模型及应用前景。近年来,利用磁性示踪研究土壤侵蚀成为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应用的一种新思路,在利用环境物质磁性的时空差异性来研究区域内侵蚀泥沙来源,以沉积物磁性作为流域环境变迁指示剂以及利用磁性参数的变化研究土壤侵蚀等方面已取得一些成果,同时利用人工磁性示踪剂来研究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异规律,定量描述侵蚀方式的演变及侵蚀过程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在野外进行了小区试验。磁性示踪技术具有测量简便易行、无破坏性、连续性好、分辨率高、并可迅速与其它示踪技术复合示踪等优点,将成为水土保持监测的有力手段之一。
鲍玉海贾松伟贺秀斌
关键词:水土保持监测土壤侵蚀
利用磁性参数诊断泥石流沟道沉积物来源—以云南蒋家沟流域为例被引量:12
2009年
蒋家沟流域是我国泥石流最发育的地区之一。本文以蒋家沟流域为例,根据泥石流沉积物和来源地土壤中磁性特征的不同,定量研究了该流域的沉积物来源。结果表明,泥石流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滑坡体堆积物,占97.56%;坡耕地和低覆盖草地对主沟沉积物的贡献率很低,与以往利用137Cs示踪技术研究的结果相符。但仍然存在着局限性,需结合137Cs等核素示踪,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探讨。
贾松伟韦方强
关键词:沉积物来源磁性特征
侵蚀逆境下土壤有机碳的迁移被引量:13
2004年
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使得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发生很大的变化。土壤侵蚀是陆地碳库衰减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是陆地碳汇与海洋碳汇相互作用的重要过程。文章对土壤活性有机碳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作了介绍。
贾松伟贺秀斌陈云明
关键词:土壤侵蚀碳循环土壤活性
黄土丘陵区退耕撂荒对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及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2
2004年
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库之一,增加土壤中碳的储量对于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样品采集及室内分析,比较了退耕1年,3年,5年,7年,10年,15年和25年7个不同年限撂荒地的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耕地撂荒后,表层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的含量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呈增加趋势;土壤中的腐殖质以胡敏素为主,占总有机碳含量的70%~80%;深度在40cm以上的表土,腐殖酸总量及各组分含量都随着撂荒年限的增长呈递增趋势。说明耕地撂荒后,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明显增高,对增加土壤中有机碳的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植被恢复后也减少了土壤中有机碳的流失。
贾松伟贺秀斌陈云明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养分积累活性
黄土丘陵区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研究被引量:45
2004年
土壤侵蚀是造成土壤中有机碳迁移、流失的主要原因,也是陆地碳循环的重要动力过程之一。通过野外径流小区观测和室内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流失主要随着泥沙流失,最高可以达到95%以上;土壤侵蚀造成了有机碳在泥沙中的富集,且富集比大于1。植被覆盖度对小区有机碳的流失有很大的影响,随着植被覆盖度增大,土壤有机碳的流失减小。侵蚀强度与泥沙中有机碳含量呈递减的对数关系;而与土壤有机碳流失程度呈明显的线性关系。
贾松伟贺秀斌陈云明郑粉莉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土壤侵蚀碳循环泥沙
小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趋势分析被引量:12
2006年
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取了小江流域1987,1995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分析了1987~2000年间小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类型之间相互转移,并应用马尔柯夫概率模型对小江流域2015年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3年来小江流域耕地、林地以及城乡工矿用地面积均显著增加,其中耕地增加最为显著,由1987年的345.1km^2增加到2000年的398.7km^2。小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很快,年均变化速度达0.49%;对单一土地利用类型来说,城乡工矿用地的年均变化速度最大,年变化率达3.52%,其次为耕地和水域。增加的耕地主要来自草地、林地和水域;林地中除部分转化为耕地外,由12.64%的林地退化成草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基本保持不变。到2015年,小江流域耕地、林地、水域和城乡工矿用地面积和比例将会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和比例将会下降。
贾松伟韦方强崔鹏
关键词:小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
小江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2012年
为了探讨小江流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1974-2005年小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速度及土地利用程度。结果表明:30多年来,小江流域耕地和城乡工矿用地面积均显著增加,林地面积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草地面积相对变化不大,未利用土地面积研究期间共减少12.9km2;小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总体速度在下降,1974-1987年土地利用变化最剧烈;同时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一直在增加,表明小江流域土地利用仍然处于发展期。小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深受该地区历史原因、人口增长以及政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贾松伟
关键词:小江流域土地利用
2013年河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特征被引量:8
2019年
准确评估区域范围内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和趋势,系统分析不同森林类型的固碳能力时空异质性,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和固碳增汇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南省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运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研究了河南省乔木林植被的碳储量及碳密度特征。结果表明:2013年河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7 422.78万t,其中栎类、杨树2个(组)树种植被碳储量占全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的67.32%。河南省乔木林植被平均碳密度为24.31 t/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南省乔木林以幼、中龄林为主,其植被碳储量分别占全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的34.09%和40.84%。河南省天然林、人工林植被的碳储量相差不大,分别为3 512.35万t和3 910.43万t;平均碳密度分别为26.72 t/hm^2,22.49 t/hm^2。研究表明河南省乔木林植被,特别是人工林,未来固碳潜力巨大,将会在森林植被碳储量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贾松伟郭蔓蔓
关键词:碳储量碳密度乔木林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