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峰
- 作品数:45 被引量:78H指数:5
- 供职机构: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外科治疗腰椎布鲁菌性脊柱炎的术式选择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术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鲁菌性脊柱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7例腰椎布鲁菌性脊柱炎患者根据不同疾病状态和适应症分别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术(后前路联合组)和后路内固定、病灶清除、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单纯后路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卧床时间、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以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影像学来判定治疗效果。结果单纯后路组手术时间130~200min(150±28.8min),失血量300~500mL(410±180.3mL),卧床时间14~21d(16±5.7d);后前路联合组手术时间190~320min(260.6±28.8min),失血量550~1200mL(990.1±150.0mL),卧床时间18~26d(21±4.5d)。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ODI、ESR、CRP均较术前下降,两组患者疗效达到优的病例分别为93.3%和90.1%,单纯后路组中2例出现肝损,后前路联合组中3例出现肝损,加用保肝药后肝功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病灶均愈合,植骨均融合。结论单纯后路手术治疗以椎间隙破坏为主,无脓肿形成或较小椎旁脓肿或椎管内脓肿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病灶主要位于前中柱,病损主要以骨破坏为主,且伴有较大的椎旁脓肿、腰大肌脓肿;椎体骨质破坏严重,椎体矢状面高度严重破坏的患者应采用后前联合入路手术,可以彻底清除骨破坏病灶和脓肿,并可恢复脊柱前中柱高度。
- 杨生森袁海峰杨春瑞马小民丁惠强
- 关键词:腰椎手术方式
- 硫酸软骨素酶ABC置管灌注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 2009年
- 目的探讨硫酸软骨素酶ABC(ehondroitinase ABC,ChABC)置管灌注治疗对大鼠脊髓完全性横断伤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胸段(T_(7-8))脊髓完全横断损伤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n=6)、假手术组(n=6)、单纯脊髓横断组(n=10)、ChABC置管灌注组(n=10)。正常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处理;假手术组只切除T_(7-8)椎板,不损伤硬脊膜;在横断节段下方蛛网膜下腔放置PE-10导管灌注,单纯脊髓横断组给予生理盐水10μl/d灌注,连续10 d;ChABC置管灌注组给予ChABC 6μl/次灌注,隔日1次,共5次。大鼠脊髓损伤术后1~8周,1周1次,12~24周,2周1次,进行行为学评估;24周时行大脑皮层诱发电位检测。结果(1)行为学评估:损伤后3周内,评分均在8分左右[单纯脊髓损伤组为(6.5±1.14)分,ChABC置管灌注组为(9.0±2.20分)],3周后ChABC置管灌注组的评分有明显提高,并于14~16周达到峰值,然后呈下降趋势,22~24周时稳定在10周时的水平。单纯脊髓横断组的最高评分为(11.0±1.47)分,ChABC置管灌注组的最高评分为(30.0±4.55)分,正常组的评分为53.5分。假手术组术后2周时的评分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4周后ChABC置管灌注组的评分高于单纯脊髓横断组(P<0.05)。(2)大脑皮层诱发电位检测:术后24周时,所有脊髓横断组中均未记录到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SEP)波形。结论ChABC置管灌注治疗后,改善脊髓损伤区及两端的神经细胞功能,促进轴突再生,促进双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动物行为学评分有明显提高。
- 丁永利宋跃明李慧英刘立岷袁海峰
- 关键词:脊髓损伤灌注
- 胎鼠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的改良培养和分化研究
- 2016年
- 目的在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后获得大鼠胎鼠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NSC),采用改良法培养神经干细胞。方法从孕18d的大鼠胎鼠室管膜下区分离获得NSC,采用改良分离、培养技术(包括改良机械分离法、改良培养基成分)进行培养、传代,并用20%的胎牛血清诱导其贴壁分化,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行Nestin、Tublin、GFAP及MBP免疫荧光染色,对NSC及其分化的细胞进行细胞类型鉴定。结果体外培养的NSC增殖成神经干细胞球并传代,该细胞具有连续增殖的能力,免疫荧光法测定Nestin染色阳性;诱导分化培养后可向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结论采用改良培养技术,可成功培养出大鼠胎鼠室管膜下区NSC,在体外大量增殖,并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
- 袁海峰杨生森李旭生胡利红丁惠强赵浩宁乔永东
-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室管膜下区分化免疫荧光
- α-TCP/多元氨基酸共聚物人工椎板重建脊柱后柱结构稳定性
- 冉波段宏孔清泉修鹏袁海峰宋跃明裴福兴刘浩刘立岷龚全李涛曾建成屠重琪
- NEP1-40基因修饰对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存活和分化的影响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NEP1-40(Nogo extracellular peptide residues 1-40)基因修饰对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后存活和分化的影响。方法从孕18 d Wistar大鼠胚胎大脑皮质中分离获得原代NSCs并进行体外培养。采用慢病毒载体将NEP1-40基因导入第3代NSCs内完成NEP1-40基因修饰。将30只成年雌性SD大鼠在T9水平进行脊髓右侧半切后随机分为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组(B组)、NSCs移植组(C组)、NEP1-40基因修饰NSCs组(D组),每组各10只,伤后7 d在损伤局部分别植入NSCs基础培养基、NSCs悬液及NEP1-40基因修饰的NSCs;另取10只SD大鼠仅行T9椎板切除设为假手术组(A组)。移植后8周,取损伤段脊髓组织行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神经示踪、巢蛋白(Nestin)免疫荧光染色及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 200,NF-20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ortein,GFAP)、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神经纤维再生情况及移植细胞存活和分化情况。结果移植后8周,A、B、C、D组HRP阳性染色神经纤维束分别为(85.17±6.97)、(12.17±2.79)、(33.58±5.47)、(59.25±7.75)个,B、C、D组显著少于A组(P<0.01);但C、D组显著高于B组,D组显著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estin免疫荧光染色示,A组未见明显Nestin荧光信号,B组仅可见少量散在荧光信号,C、D组有较强荧光信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分析示,NF-200阳性细胞数及MBP积分吸光度(IA)值A组最高,D组次之,C组较少,B组最少,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FAP阳性细胞数B组最多,D组次之,C组较少,A组最少,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间NF-200、GFAP、MBP阳性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EP1-40基因修饰对NSCs移植后的分化无明显诱导性,但能促进移植细胞存活、分化及神经元轴突再生,为研究NSCs移植治疗SCI提�
- 汪雷宋跃明袁海峰刘立岷龚全孔清泉杨曦
-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NEP1-40细胞移植细胞分化
- 下颈椎脱位后路撑开复位器
- 下颈椎脱位后路撑开复位器,它包括连接杆、基座、“U”型固定叉、撬块、倒“V”字型支座、支撑座;连接杆一端与基座连接,连接杆的尾段设置有握把;“U”型固定叉位于基座前端,并从基座底部起呈弧形向上突起;撬块位于基座前端和“U...
- 袁海峰拓一帆王康胡利红陆志东刘莉李俊杨生森李旭生
- 胸椎黄韧带骨化的超微病理
- 目的研究胸椎黄韧带骨化的超微病理学特点,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的病因学及发病机制。方法:取2002年宁夏医学院确诊并行手术治疗的3例胸椎骨化黄韧带患者,共6个部位作为实验组,取椎板作为自身对照,椎间盘突出患者黄韧带组织3例共...
- 袁海峰王自立金卫东施建党马小民
- 关键词:黄韧带骨化胸椎超微病理
- 文献传递
- NEP1-40基因转染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研究
- 目的:通过研究NEP1-40转染前后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情况,探讨NEP1-40基因转染后对神经干细胞生物学功能及分化的影响。方法1、实验设基因转染组(A组)、空病毒转染组(B组)以及未转染组(C组),采用MTT法检测检...
- 宋跃明袁海峰刘浩龚全孔清泉周春光曾建成
- 关键词:NOGONEP1-40神经再生分化
- 文献传递
- 新型α-TCP/多元氨基酸共聚物复合人工椎板恢复脊柱后路术后脊柱后部结构完整性、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 目的:椎板切除术是脊柱手术中进行椎管减压的手术方式之一,其减压效果明显,但术后容易影响脊柱后部结构的完整性及脊柱的稳定性。本实验旨在探讨新型α-TCP/多元氨基酸共聚物(α-tricalcium phosphate/mu...
- 冉波段宏孔清泉修鹏袁海峰宋跃明裴福兴刘浩刘立岷龚全李涛曾建成屠重琪
- 关键词:人工椎板后路手术
- 经侧前方肋间隙胸膜外入路切除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的胸椎管减压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侧前方经肋间隙胸膜外入路手术切除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2年4月~2012年9月,对18例明确诊断为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所致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经侧前方肋间隙胸膜外入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男12例,女6例;年龄33~61岁,平均46岁。影像学证实均为单一节段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且不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及后纵韧带骨化。病变节段:T7/82例,T8/94例,T9/105例,T10/117例。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 分级:C 级6例,D级12例;JOA 评分6.6±1.3分。观察术后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用时3.5h,平均出血量420ml (350~620ml),术后无气胸、胸腔积液等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1周发生肺炎,5例术后第2天复查胸片时发现邻近肋骨骨折,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2年,平均6年。疗效参照Epstein标准评价,优15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4%(17/18)。术前Frankel分级为C级的患者1例无明显改善,1例改善至D级,4例改善为E级;12例D级患者均改善为E级。 JOA评分改善到9.4±1.6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复查CT见椎间植骨区表面有连续性骨小梁通过,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和植骨不融合现象。结论:对于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所致胸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经侧前方肋间隙胸膜外入路胸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切除减压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黑龙袁海峰赵浩宁乔永东王自立丁惠强
- 关键词:胸椎管狭窄症胸膜外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