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浆
  • 3篇凝血
  • 2篇血浆测定
  • 2篇凝血酶
  • 1篇底板
  • 1篇血液
  • 1篇血液凝固
  • 1篇硬变
  • 1篇制板
  • 1篇输血
  • 1篇双工位
  • 1篇凝胶
  • 1篇凝血酶原
  • 1篇凝血因子
  • 1篇免疫分析
  • 1篇抗凝
  • 1篇抗凝活性
  • 1篇抗凝血
  • 1篇抗凝血酶
  • 1篇活性

机构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成都市第五人...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6篇薛浩
  • 3篇邓承祺
  • 3篇邱宇
  • 2篇梁文熙
  • 2篇李素琼
  • 1篇肖小璞
  • 1篇冷冰霄
  • 1篇余蓉
  • 1篇管锦霞
  • 1篇刘文芳
  • 1篇王智斌
  • 1篇潘传芳

传媒

  • 3篇中国输血杂志
  • 1篇湖南医科大学...
  • 1篇华西医学

年份

  • 1篇1995
  • 2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8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血浆Ⅱ因子与Ⅴ因子定量测定的临床应用
1995年
本文对36例正常人、31例肝硬化、26例阻塞性黄疸、24例原发性肝癌、1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及63例白血病患者进行了血浆Ⅱ因子与Ⅴ因子定量测定,并对这些疾病中Ⅱ因子与Ⅴ因子水平的诊断价值进行了讨论。
徐敏杨时桂薛浩邱宇凌柱三
关键词:凝血酶原肝硬变白血病
缺因子Ⅱ、Ⅴ的两种基质血浆测定Ⅱ∶C、Ⅴ∶C及其临床意义
1992年
本文使用缺因子Ⅱ、Ⅴ的两种基质血浆测定Ⅱ:C、Ⅴ:C。结果发现:枸橼酸钠抗凝血浆于-30℃保存一周后Ⅱ:C、Ⅴ:C不下降,而草酸钠抗凝血浆其活性分别下降10%,20%。不同实验室的兔脑粉对Ⅱ:C、Ⅴ:C结果影响很大,不能比较。55例正常献血员Ⅱ:C为111.07±38.55%;40例Ⅴ:C为83.07±20.9%。肝硬化Ⅱ:C、Ⅴ:C及口服抗凝剂者Ⅱ:C明显下降,P<0.001。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无出血者Ⅱ:C、Ⅴ:C接近正常。
邓承祺李素琼王智斌潘传芳薛浩
关键词:血浆
抗凝血酶Ⅲ对蕲蛇毒抗凝活性影响的兔试验观察
1993年
中国蕲蛇毒系从蕲蛇粗毒中提取的一组含类凝血酶的组分,它具有促凝作用。在体外促凝(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交联的纤维蛋白凝块),在体内表现出抗凝效应(去纤维蛋白原状态)。已报道正常人的去纤维蛋白原血浆在体外能抑制蕲蛇毒的凝血活性,抑制效应与抗凝血酶Ⅲ(ATⅢ)有关。本文探讨静注 ATⅢ在兔体内是否有抑制中国蕲蛇毒类凝血酶(CAAV)的抗凝活性。
邓承祺冷冰霄李素琼管锦霞余蓉刘文芳薛浩
关键词:抗凝血酶抗凝活性
缺凝血因子Ⅱ/Ⅴ基质血浆测定FⅡ∶C/FⅤ∶C及其临床应用
1993年
临床上多种疾病均可引起凝血因子Ⅱ、Ⅴ(简称FⅡ、FⅤ)缺乏,导致凝血缺陷和出血倾向。由于国内缺乏FⅡ、FⅤ两种基质血浆(简称缺F-Ⅱ浆、缺F Ⅴ浆)而不能开展FⅡ、FⅤ凝固活性(简称FⅡ∶C、FⅤ∶C)的测定。
薛浩邓承祺邱宇
关键词:血浆凝血因子输血
免疫分析实验凝胶介质板的制板器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使用凝胶介质板进行免疫分析实验的制板器,它改变了传统作法,采用了具有均匀粗糙平面的底板,大大提高了介质在底板的附着力。与具有保湿功能的带盖框架相配合,更有利于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重视性,提高实验结果间的...
梁文熙薛浩
文献传递
双工位血液凝固自动测时仪的应用
1991年
大部分凝血因子的凝固活性检测是以纤维蛋白析出作为凝固终点来判断的。因纤维蛋白出现迅速,不易及时、准确地捕捉终点,故手工操作和人肉眼观察误差较大。用机器法代替手工法可消除或减少人为的差异,且操作简便,
薛浩苏可乐肖小璞陈晓华邱宇梁文熙
关键词:双工位血液凝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