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开明
- 作品数:11 被引量:74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心腔内电图特异性Q波在上臂输液港导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在上臂输液港植入过程中,心腔内电图特异性Q波对导管尖端定位的指导作用。方法将应用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辅助上臂输液港植入的患者124例,根据心腔内电图P波形态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非单纯高尖P波)63例和对照组(单纯高尖P波)61例。观察组应用特异性Q波定位法确定导管置入长度,对照组按中华护理学会发布的团体标准《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确定导管置入长度。通过X线检查,比较两组导管尖端定位精准率,同时比较观察组自身分别应用体表测量法、P/R波振幅50%定位法、双峰P波定位法所对应的导管长度与实际置入长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及上腔静脉下1/3段的定位精准率分别为98.41%、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体表测量法、P/R波振幅50%定位法所对应的导管长度显著小于实际置入长度(均P<0.05),双峰P波定位法对应的导管长度与实际置入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腔内电图表现为非单纯高尖P波形态的患者,特异性Q波定位法具有较好的精准度和适用性,可作为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补充。
- 蒋开明江玉莹张玉芳罗利郭亮周雯
-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趋势及其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急性白血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血液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化疗后静脉血栓形成及血栓后出血是其常见的并发症.当患者血液黏度增加时,形成静脉血栓的几率增加,因此血液流变学变化趋势的判断对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既往对其他恶性肿瘤患者的研究发现,化疗后肿瘤患者高黏、高凝等血液流变学异常情况会进一步加重,但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液流变学变化趋势的研究报道则相对较少.为明确化疗后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趋势,本研究检测了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结果发现化疗后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化疗前显著升高,现报道如下.
- 蒋开明高婷婷王文丽赵丽萍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化疗血液流变学
- 红细胞去除术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效果观察与护理被引量:7
- 2006年
- 目的探讨红细胞去除术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6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例。观察组应用红细胞去除术进行治疗,并做好相应的护理,对照组采用静脉放血疗法。结果2组治疗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下降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红细胞去除术明显优于静脉放血疗法,加强围术期护理可提高治疗的效果。
- 蒋开明
- 关键词: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静脉放血护理
- 一例游戏障碍相关性PICC断裂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被引量:1
- 2020年
- 探讨1例PICC断裂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通过对PICC导管使用及维护过程的回顾,结合患者生活行为方式及导管质量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患者因游戏障碍导致的夹闭综合征及导管堵塞、居家期间导管的维护不规范,是PICC导管断裂的主要原因。结论随着网络游戏用户的日益增长,游戏障碍可能成为PICC导管断裂的获得性因素。在PICC带管过程中,应及时识别及干预患者游戏障碍,加强居家管理,以减少导管断裂的发生。并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导管的功能问题及时开展导管异位的预测诊断性检查,对PICC导管断裂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降低肺动脉栓塞风险。
- 张玉芳蒋开明欧尽南
- 关键词:PICC护理
- 腹部轮换定时定位注射卡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皮下注射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腹部轮换定时定位注射卡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皮下注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液内科2017年7月—2018年7月住院的90例MM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硼替佐米腹部皮下注射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腹部皮下注射,观察组应用腹部轮换定时定位注射卡进行皮下注射,干预4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部位视觉模拟评分(VAS)、注射部位不良反应发生率、单次给药耗时。结果最终观察组43例、对照组42例患者完成研究。干预后,观察组的VAS得分为(3.69±0.93)分,低于对照组的(4.99±1.27)分,两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注射部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0%(45/724),低于对照组的12.80%(89/6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单次给药耗时为(7.77±0.60)min,少于对照组的(8.38±0.57)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轮换定时定位注射卡在MM患者皮下注射的应用中,与常规腹部皮下注射相比,可以减轻患者注射部位疼痛感,减少注射部位不良反应发生,减少护理操作用时,提高护士工作效率,且制作简单,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 刘璐蒋开明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注射卡
- 白血病病人输血的临床护理体会被引量:5
- 2002年
- 白血病患者在疾病的进展过程中,贫血、出血、感染常先后出现或同时并存,其原因是由于一种或多种血细胞的生成受到抑制.为了缓解疾病的症状,挽救患者的生命,常需要输血.我科自1994年开展成分输血以来,进展迅速,目前成分输血的比例已超过80%,既避免了血源的浪费,又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和疾病的传播,做到了"科学用血,合理用血."
- 蒋开明
- 关键词:白血病病人输血护理
- 1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并发坏死性肠炎的护理被引量:1
- 2006年
- 蒋开明
- 关键词:化疗坏死性肠炎护理
- 血浆置换术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的护理体会被引量:1
- 2005年
- 对4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采用血浆置换术进行治疗,加强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中保持静脉畅通,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作好术后处理,结果4例均好转出院。
- 蒋开明
-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置换术护理
- 5W+1H分析法结合ECRS分析原则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漏报率中的应用被引量:13
- 2021年
- 目的探讨5W+1H分析法结合ECRS分析原则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漏报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5W+1H分析法结合ECRS分析原则对血液科某病区输血不良反应漏报进行原因分析,提出解决对策,并采取干预措施。将2018年1月~2019年12月实施5W+1H分析法结合ECRS分析原则后的输血不良反应漏报情况进行统计并作为观察组,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实施干预前的输血不良反应漏报情况进行统计并作为对照组。比较实施5W+1H分析法结合ECRS原则并进行干预前后2组的输血不良反应漏报率。结果实施5W+1H分析法结合ECRS原则并进行干预后,观察组输血不良反应漏报率(17.39%)较对照组(37.67%)低(P<0.05)。结论运用5W+1H分析法结合ECRS分析原则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漏报率,改进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管理,促进用血安全。
- 罗利蒋开明
-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
- 基于1M3S的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血液科输血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被引量:36
- 2019年
- 目的:分析基于1M3S结构化模式的PDCA质量管理模式在输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的方法,将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接受输血治疗的41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接受输血治疗的39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传统的输血流程及质量管理模式,观察组接受基于1M3S模式的PDCA循环管理模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标本不合格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血液返库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基于1M3S的PDCA结构化质量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输血护理质量。
- 黄金凤欧尽南李乐之蒋开明
- 关键词:输血护理PD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