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发森
- 作品数:9 被引量:32H指数:3
-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映秀地区岩浆岩边坡地震动力响应规律研究
- 在我国西部峡谷区,边坡地震动力响应问题突出。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边坡次生灾害,加剧了震区的破坏和损失,震后余震频发,使得部分边坡再次破坏失稳。因此,对震区边坡地震动力响应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汶...
- 蒋发森
- 关键词:岩浆岩发育规律数值模拟地震荷载
- 基于GIS的四川广安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被引量:9
- 2013年
- 近年广安区洪水灾害频发诱发大量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文章结合广安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在地质灾害野外实际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坡度、坡向、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系、降雨作为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评价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并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指数模型,通过GIS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栅格运算,完成广安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基本相吻合,可为今后广安区地质灾害的预测及预防提供了科学参考。
- 王磊王运生陈云蒋发森
- 关键词:地质灾害GIS层次分析法
- 鹿亭溪危岩的成因与稳定性分析
- 2012年
- 鹿亭溪危岩属于大型危岩(体积1.237 5×105 m3),威胁着坡下的景区、居民和游客。危岩体所处斜坡上覆较硬的灰岩下覆较软的砂质泥岩,由于卸荷作用和软硬岩的差异性风化作用产生一组陡倾坡外的节理,该节理和缓倾坡外的层面共同切割坡体,形成危岩。此外,长期的降雨渗流和岩溶作用使软层强度弱化、裂隙张开扩大。通过UDEC离散元对危岩体进行分析,判定W1、W2的失稳方式为滑移式,危岩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 韩元东张建石苟富刚蒋发森
- 关键词:危岩UDEC
- 甘孜某机场北端地基深厚覆盖层成因及其工程效应
- 2012年
- 四川甘孜州某机场跑道北端存在以砂土为主的深厚覆盖层地基,其成因及工程效应分析是机场稳定性评价的重要部分。该文在详实的现场调查和测绘基础上,通过室内颗粒分析、抗剪、化学分析试验和室外标贯、动力触探、固体体积率、载荷试验、波速测试、抽水试验等,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场区北端深厚覆盖层地基的工程特征,并结合拟建项目工程特点,对其工程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端覆盖层下部为冰帽初期冰川湖积细砂层,上部为末次冰期含漂砾冰碛层;具有承载力低,地震砂土液化等工程特性。
- 蒋发森李天华王运生谢春庆
- 关键词:深厚覆盖层
- 西南某工程场区边坡稳定性分析
- 2011年
- 边坡的稳定性是工程中的重要问题,其确定取决于坡型、所处地质环境以及不同部位的差异性。结合工程实例,通过对勘察资料的分析,详细研究了某场区边坡岩体的结构特征,分析了开挖边坡的边界条件,在此基础上采用极限平衡法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演算分析。
- 唐啸宇吴俊峰蒋发森
- 关键词:边坡稳定性岩体结构
- 大渡河章古滑坡演化机制分析及稳定性评价被引量:5
- 2013年
- 章古滑坡位于大渡河右岸,姑咱镇下游2.5km,体积约19 000×104 m3,属特大型滑坡,且该区属高烈度区,滑体一旦失稳,可能造成堵河和堰塞溃坝。为了分析滑坡的演化过程及发展趋势,通过野外调研、测绘、物探及室内测年等研究方法,并利用三维有限元软件(FLAC-3D)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对滑坡的演化机制和滑坡体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章古滑坡为古地震滑坡,滑坡体的形成经历了河谷卸荷松弛、大渡河侧蚀、强震滑坡和翻坝侵蚀四个阶段;目前,滑坡体整体处于稳定状态,但局部范围可能发生次级滑坡。
- 蒋发森王运生吴俊峰
- 关键词:滑坡稳定性数值模拟FLAC-3D
- 川西海子山超固结土工程地质特性及成因机理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川西海子山晚更新世冰川遗迹发育且保存完整,在某场地工程地质勘查中揭示,海子山冰川堆积物普遍具有固结较好、承载力较高的特点,含砾中、粗砂层承载力可达500~800 kPa,远高于其他成因的同类土,为超固结土。结合物探、钻探、详细的地面测绘、显微分析及孢粉分析,通过标贯及载荷试验、室内土工试验等,揭示区内低凹地段均有超固结土存在,区内超固结土具有低渗透性、低变形、高承载力等工程特性。超固结土是晚更新世古冰帽巨大荷载使冰川底碛排水固结到全新世时冰川消融卸载而成的特殊土体。
- 李天华蒋发森谢春庆王学东
- 关键词:超固结土
- 汶川县渔子溪地震地质灾害特征及灾害链成生分析被引量:13
- 2012年
- 渔子溪下游耿达乡-映秀镇河段是汶川地震触发震害最为严重、灾害链效应最为显著的河段之一。本文通过详细的实地调查和遥感影像分析,力求揭示该河段地质灾害的特征及灾害链的成生过程、成生条件。依据震害特征,将地质灾害划分为斜坡中上部强风化岩土体失稳坠落、块状岩质边坡滑移式垮塌及局地暴雨启动型泥石流3类,并分析震害发育规律。调查表明,灾害点的空间展布受控于发震断裂,且北岸发育密度更大,茂汶断裂两侧差异显著。对51个崩塌点及17条泥石流研究发现,地震崩塌灾害主要发生在40°以上斜坡,主要分布在斜坡中上部(0.4倍坡高以上)及地貌突出部位,且大纵比降的壮年期沟谷易发泥石流。同时,诱发因素的转变致使地质灾害向降雨主导的小规模单体崩塌、泥石流方向发展。区内主要存在2种地质灾害链:(1)内动力地质灾害链"地震→崩塌→压迫河道、毁路或形成堰塞湖",其成生过程经历高速启动、滑移运动、堵河3个阶段;(2)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地质灾害链"地震→崩塌、震裂山体→暴雨→泥石流→压迫河道、毁路或形成堰塞湖",成生过程可划分为启动、堵塞(沟谷后)溃决、铺床、堵河4个阶段。灾害链的成生条件概括为:脆弱的地质环境;强烈地震动震垮、震裂高陡斜坡(>50m,>40°);强降雨及适宜的堵河条件。
- 陈宁王运生蒋发森苟富刚
- 关键词:地震地质灾害
- 汶川地震后岷江流域映秀至草坡段崩塌发育规律被引量:1
- 2014年
- 该河段是汶川地震触发灾害最为严重的河段之一。基于详细的实地调查和遥感解译成果,分析崩塌灾害的空间分布,崩塌发育斜坡物质组成、高程、坡高、坡度、坡形和失稳部位及崩塌形成机理,揭示震后崩塌灾害的发育规律。崩塌的发生存在明显的背坡面效应和方向效应,岩质边坡崩塌最为发育,且多发育于花岗岩、闪长岩和辉长岩等硬岩斜坡中,崩塌破坏模式以滑移式和倾倒式为主。
- 李蔷王运生蒋发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