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立闻

作品数:9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遵义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足底
  • 5篇麻风
  • 3篇皮瓣
  • 3篇足底溃疡
  • 3篇溃疡
  • 2篇手术
  • 2篇腓总神经
  • 2篇外科
  • 2篇外科手术
  • 2篇疗效
  • 2篇肌肉
  • 1篇蒂皮瓣
  • 1篇第一趾蹼皮瓣
  • 1篇淀粉样
  • 1篇淀粉样变
  • 1篇动脉
  • 1篇性疾病
  • 1篇血管蒂
  • 1篇血管蒂皮瓣
  • 1篇腰骶

机构

  • 9篇遵义医院

作者

  • 9篇董立闻
  • 6篇李伏田
  • 6篇王载明
  • 3篇陈家琨
  • 2篇张嘉麟
  • 1篇贾文生

传媒

  • 5篇中国麻风杂志
  • 3篇中国麻风皮肤...
  • 1篇上海医学

年份

  • 1篇1999
  • 1篇1997
  • 3篇1993
  • 1篇1990
  • 2篇1989
  • 1篇198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五种周围神经粗大性疾病误诊或疑诊为纯神经炎麻风被引量:2
1999年
麻风主要损害周围神经和皮肤;少数患者仅有神经病变而无皮疹,称纯神经炎麻风。神经粗大伴功能障碍是麻风常见的甚至被认为是麻风所特有的体征。基于这一概念、加之我们对相关疾病所知有限,曾将多种周围神经粗大伴功能障碍者。
陈家琨董立闻张嘉麟李伏田顾忠精
关键词:麻风误诊
第一趾蹼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1997年
第一趾蹼皮瓣是拇趾外侧面与第二趾内侧面及其相连部分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所构成的皮瓣,用第Ⅰ跖骨背动脉或趾底总动脉为蒂,既可用作游离移植,也可作岛状移植,以修复皮肤软组织垫缺损;关键是转移皮瓣时要避免血管蒂折成锐角。其优点是有知名的血管神经束,位置较恒定,部位隐蔽,皮肤柔软,皮下脂肪较多,外形良好,切取后不影响功能。作者用作岛状移植修复16例麻风的第Ⅰ、Ⅱ跖骨头部溃疡,经随访只1例于12个月后因皲裂溃疡复发,其余15例随访48~124个月无复发。
董立闻李伏田彭金虎王载明
关键词:足底溃疡麻风
55例周围神经粗大的探查研究
1990年
对55例周围神经粗大而临床诊断困难的患者进行了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麻风者32例(58.29%),肘后尺神经炎7例,单神经纤维瘤、神经淀粉样变、损伤性腓总神经炎及局限性皮神经炎各1例,耳大及腓浅神经炎各2例,肥大性神经炎3例,腓总神经鞘囊肿5例。长期来对周围神经粗大并有相应的功能障碍者,往往考虑为纯神经炎麻风,本组探查结果证明并非如此。对各种神经炎的病因、临床症状等作了讨论。作者认为只要严格掌握神经探查的适应症和正确的手术方法,不仅可作诊断,也是一种治疗措措。
董立闻李伏田顾忠精陈家琨张嘉麟顾大欣王载明彭金虎
关键词:麻风患者淀粉样变腓浅神经腓总神经神经探查
麻风足底溃疡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被引量:1
1993年
使麻风病人的足底溃疡愈合并不难,难的是防止其复发。近10余年我们以手术治疗为主,加强对病人的自我护理教育,经5年以上的观察,复发明显减少。共治疗52例,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34~65岁,平均52岁;共55只溃疡。
王载明李伏田董立闻
关键词:麻风足底溃疡外科手术
足弓血管蒂皮瓣移植修复足底溃疡
1989年
麻风足底溃疡常发生在行走的负重部位,由于反复感染,可致皮肤及软组织垫缺损,久治不愈,且甚易复发。最近我们用足弓血管蒂皮瓣移植修复4例溃疡获得成功。术前先沿胫后动脉的搏动作标记,以足底内侧动脉及其伴行的静脉和神经为蒂,取足弓皮肤包括筋膜为瓣,使其远端可达第一跖骨头近端。于内踝后作弧形切口,打开踝管,找到胫后神经血管束;在屈肌支持带远侧缘,拇收肌起端的下方,可见其动脉分叉为足底外侧动脉和足底内侧动脉。
董立闻王载明
关键词:足底内侧动脉血管蒂足弓胫后神经屈肌支持带拇收肌
颞肌移位治疗麻风兔眼的疗效被引量:4
1993年
用Gillies颞肌移位术及其Johnson氏改良法,矫治21例麻风患者的30只兔眼,受治者中男18例,女3例,年龄33~54岁;T型12例,B型7例及L型2例。术后随访10个月~15年,平均7.2年,术前闭眼时眼裂3~9毫米,术后3只眼眼睑能闭合,21只眼闭眼时眼裂小于2毫米,4只眼大于3毫米,2只眼与术前一样。作者认为原法和改良法之疗效相似,但改良法之切口较小,受病人欢迎;术后3周就应训练患者咬牙,以增强颞肌的肌力,并防止移植条粘连导致手术失败。
王载明李伏田董立闻
关键词:麻风兔眼外科手术
游离背阔肌肌肉皮肤瓣移植修复足底溃疡被引量:1
1982年
足底溃疡是麻风病胫后神经受损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部分患者即使在施行畸形矫正术,重建负重点后,仍可因皮肤及软组织垫缺损,以致足底溃疡久治不愈:或虽结疤愈合,但仍甚易复发。最近我们应用游离背阔肌肌内皮肤瓣移植修复2例足底巨大溃疡取得成功,现报道如下。手术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于腋后线切口处找到背阔肌的外侧缘,将肌肉向内侧翻开,在距离外侧缘2厘米外的肌肉深面。
董立闻王载明彭金虎陆轶敏
关键词:足底溃疡三角肌皮肤背阔肌
足底皮瓣、肌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1993年
足底皮瓣是以足底内侧或外侧血管为营养蒂的足弓部组织辦。足底肌皮辦包括趾短屈肌、拇展肌、小趾展肌和皮肤的复合组织瓣,这三块肌肉位置表浅,血供丰富,足弓外为非负重区。用足弓非负重区的岛状肌皮复合瓣。
董立闻张菊根叶永良
关键词:皮瓣足底移植术
脊柱裂误诊为纯神经炎型麻风两例报告
1989年
脊柱裂为椎管先天性闭合不全,多见于脊柱的腰骶段、临床表现多为双侧下肢节段性肌肉萎缩、感觉障碍、畸形,甚至形成溃疡,和下肢纯神经炎型麻风较易混淆。我院先后发现两例被误诊为麻风。例l、李××、男,57岁。17岁时左足外侧麻木,足底起疱导致久治不愈的溃疡。1963年因疑为麻风转来我院门诊,左足背外例有10×5cm^2的浅感觉消失区,色素沉着,左足底有3×3.5cm^2之溃疡,边缘角化增生;左腓总神经轻度粗大、质中、无压痛,诊断为结核样型纯神经炎型麻风,予以抗麻风治疗。此后足底溃疡时有感染,1985年5月因溃疡加重入院手术,体检见全身无皮诊及周围神经粗大。
贾文生陈家琨董立闻李伏田冯贤强
关键词:脊柱裂腰骶段肌肉萎缩腓总神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