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鹏
- 作品数:35 被引量:149H指数:6
- 供职机构: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艾司洛尔对抗小儿氯胺酮心血管兴奋效应的观察
-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对抗氯胺酮心血管兴奋效应的作用.方法:将64例拟行手术治疗的患儿随机分为三组,一组为单用氯胺酮组(氯胺酮组),一组为先静注艾司洛尔后静注氯胺酮组(艾-氯组),第三组为先静注氯胺酮再静注艾司洛尔(氯-艾组...
- 苏帆迟永良范海鹏
- 关键词:艾司洛尔氯胺酮受体阻滞剂心血管反应小儿外科手术学麻醉学
- 文献传递
- 加温液体复苏在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研究
- 目的:观察加温液体复苏在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方法:选择创伤失血性休克30例(排除合并颅脑外伤),随机分为加温组和常温组各15例,加温组:通路加温复苏仪输入37℃液体,常温组:输入常温液体,比较两组中心温度、凝血酶原...
- 黄国亮吴耀建元智昊范海鹏赵国平
- 关键词: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心温度
- 瑞捷-异丙酚静脉麻醉与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苏醒质量的比较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观察全凭静脉麻醉(TIVA)临床应用的优越性。方法:ASAI-级,择期行全麻手术的病人50例,随机分成静吸复合组(C组)和全凭静脉组(T组),每组25例。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术毕停药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复的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手术室时间。同时观察病人拔管时的意识及躁动情况。结果:1两组病人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手术室时间T组早于C组,病人离开手术室时的意识状态测试评分T组高于C组。2麻醉苏醒时间C组与手术时间有关,T组与手术时间无关.结论:与常规静吸复合麻醉相比较,全凭静脉麻醉术后苏醒质量更优良,并与手术时间长短无关,同时可以减少手术室的环境污染。
- 范海鹏赵鲁夕
- 64例肺挫伤的院内早期救治体会
- 2009年
- 目的探讨肺挫伤的院内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肺挫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4例肺挫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4例肺挫伤患者经过早期系统治疗,治愈58例,治愈率为90.63%;6例死亡,病死率9.37%。结论早期明确诊断,正确评估伤情,有效止痛、充分供氧、纠正低氧血症、早期容量复苏、积极使用激素治疗是提高肺挫伤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
- 杨建涛吴耀建赵国平林建聪范海鹏黄国亮
- 关键词:肺挫伤早期救治
- 经皮气管切开在颈椎骨折合并呼吸障碍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经皮气管切开(IPDT)在颈椎骨折并呼吸功能障碍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03—2010年收治的39例颈椎骨折,使用传统气管切开术(ST)22例,使用IPDT 17例,比较两组术中一般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IPDT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大小及甲状腺误伤率方面明显优于S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PDT组的皮下气肿、切口溢痰、气管狭窄、套管脱出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气管切开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少等优点,且手术过程安全、可靠,在颈椎骨折合并呼吸功能障碍患者中可作为首选的气道开放的方法。
- 范海鹏吴耀建
- 关键词:经皮气管切开颈椎骨折呼吸功能障碍并发症
- 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对策的探讨被引量:34
- 2007年
-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从急诊科转送至病房或检查的危重患者582例。其中2000年10月—2003年10月采取传统转送方式208例,设为对照组。2003年11月—2006年12月采取改进转运方式274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间意外发生率、科室满意率、转运死亡率。结果危重患者转运途中发生意外有输液管道脱落或堵塞、各种管道滑脱、供氧中断、窒息或呼吸困难、血压骤降或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坠床。观察组前四项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转运途中主要死于心搏、呼吸骤停、休克、脑疝、窒息,两组比较观察组转运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科室不满意主要表现在转运前未接通知、护送人员不知病情、转运前处理不当、送错科室。两组比较观察组科间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进转运方式有助于提高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 吴耀建赵国平张梅清范海鹏杨建涛林建聪
- 关键词:危重患者院内转运
- 动态乳酸监测在创伤失血性休克预后预测中的价值
- 目的:探讨动态乳酸监测在创伤失血性休克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选择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60例,其中存活组48例,死亡组12例,比较两组中乳酸值的变化.结果:两组入科时乳酸值无明显差异(P>0.05),6小时后乳酸值死亡组显...
- 黄国亮闫红于卫华范海鹏
- 关键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乳酸清除率
-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静脉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并伴有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疾病,主要累及下肢的深静脉及四肢的浅表静脉,若因栓子脱落致肺栓塞可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外科手术特别是骨科、妇产科、普外科、泌尿外科及盆腔术后...
- 范海鹏张平苏帆
- 关键词: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西医疗法中药疗法疗效评价
- 文献传递
- 急诊心肺复苏时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及乳酸值价值探讨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检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_2)、血乳酸值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在解放军第一八〇医院急诊抢救室行心肺复苏并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47例,入院后立即给予气管插管、有效的心肺复苏(CPR),自气管插管开始即持续监测患者的P_(ET)CO_2,并分别监测患者复苏后5、10、20、30 min动脉血乳酸值。分析P_(ET)CO_2波形变化,比较复苏成功组(15例)与失败组(32例)患者各时间段乳酸值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段的P_(ET)C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乳酸值在5、10 min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20、30 min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监测P_(ET)CO_2,可即时反映心肺复苏时气管插管的位置,及时反应心肺复苏是否有效,同时动态乳酸值测定对判断心肺复苏成功与否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 范海鹏闫红黄国亮吴世浪
- 关键词:呼气末二氧化碳乳酸心肺复苏心脏骤停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 <正>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静脉内血凝块阻塞性疾病,可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中医和西医在防治DVT方面都有其独到的效果,但仍有部分患者效果不佳。中医和西医防治DVT的机制不同,本文简述中西医治疗下肢DVT的最新研究...
- 范海鹏张平苏帆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