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建波

作品数:81 被引量:73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29篇专利
  • 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5篇理学
  • 10篇金属学及工艺
  • 8篇一般工业技术
  • 5篇电子电信
  • 4篇机械工程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建筑科学
  • 4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文化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15篇激光
  • 12篇冲击加载
  • 8篇加载
  • 7篇屈服强度
  • 7篇金属
  • 7篇飞片
  • 7篇层裂
  • 7篇冲击波
  • 5篇速度剖面
  • 5篇剖面
  • 5篇
  • 5篇LY12铝
  • 4篇应力
  • 4篇原子尺度
  • 4篇声速
  • 4篇时间分辨率
  • 4篇剪切
  • 4篇剪切模量
  • 4篇光学成像
  • 4篇光子

机构

  • 81篇中国工程物理...
  • 11篇宁波大学
  • 6篇武汉理工大学
  • 4篇北京应用物理...
  • 4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西北核技术研...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国防科技大学

作者

  • 81篇胡建波
  • 26篇俞宇颖
  • 25篇戴诚达
  • 24篇谭华
  • 11篇李江涛
  • 8篇徐亮
  • 8篇吴强
  • 6篇李雪梅
  • 6篇柏劲松
  • 6篇耿华运
  • 6篇叶想平
  • 5篇罗国强
  • 5篇唐蜜
  • 5篇王永刚
  • 4篇陈大年
  • 4篇李治国
  • 4篇李绪海
  • 4篇南小龙
  • 3篇王青松
  • 3篇马云

传媒

  • 14篇高压物理学报
  • 7篇物理学报
  • 6篇爆炸与冲击
  • 5篇高能量密度物...
  • 2篇力学学报
  • 2篇强激光与粒子...
  • 2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物理
  • 1篇力学进展
  • 1篇应用力学学报
  • 1篇材料工程
  • 1篇中国科学:物...
  • 1篇第七届全国冲...

年份

  • 3篇2025
  • 11篇2024
  • 11篇2023
  • 18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4
  • 2篇2010
  • 4篇2009
  • 7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反射式时间分辨单晶X射线衍射靶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反射式时间分辨单晶X射线衍射靶装置,包括,激光冲击加载靶组件,在外部加载激光束驱动下模拟高速撞击或爆轰过程中的冲击压缩和卸载拉伸过程;背光X射线靶组件,通过反射式衍射对单晶样品内部的晶格结构以及缺陷的演化进行...
李江涛胡建波吕超陈森周孟阳刘进何润之王为
冲击相变的时间分辨X射线衍射研究
由于其瞬态破坏效应,冲击加载下材料响应特性的机理研究存在较大的挑战,需要克服高时间分辨、高空间分辨、过程不可逆等技术难点.随着单发时间分辨X射线衍射技术的出现,实时原位研究材料在冲击加载下的晶格排列成为可能.利用该技术,...
胡建波俞宇颖戴诚达吴强
关键词:冲击相变X射线衍射3Y-TZP陶瓷
冲击波作用下铝的准弹性卸载行为
2010年
根据一维应变冲击波的基本关系,将Cochran等定义的有效剪切模量与准弹性卸载过程的纵波和体波声速关联起来,并藉此研究了冲击波作用下铝的准弹性卸载特性.利用VISAR高压声速测量技术获得了LY12铝在20~100 GPa压力下沿着准弹性卸载过程的有效剪切模量,结果表明LY12铝的有效剪切模量随卸载应力的下降而迅速下降.采用与卸载应力成线性关系的方程对有效剪切模量进行了近似描述,该方程的斜率随初始冲击压力的增加而增加,体现了准弹性卸载行为的压力相关性.将有效剪切模量结果与准静态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由此分析了冲击波作用下准弹性卸载过程的可能物理机制.应用有效剪切模量方程对6061铝合金的准弹性行为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很好.
俞宇颖谭华陈大年戴诚达胡建波王焕然
关键词:声速LY12铝冲击波
密度泛函理论的氨基酸近红外非谐振动光谱解析
2024年
氨基酸作为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元在生物体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基团组成和手性结构所代表的功能均有差异,因此甄别其基本化学结构和分子振动信息将为构建基础生物分子光谱与结构相关性模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近红外光谱主要展示各类含氢基团(如O—H、N—H和C—H等)的倍频和合频振动信息;振动信息比较复杂,加上常规红外光谱仪器分辨率限制等原因,导致实验测得的谱带变宽,无法准确对其振动模式进行指认,分析较为困难。理论计算可以对每个振动模式进行独立计算,能够提供更清晰的光谱信息,进而对实验得到的宽谱带进行解析,使其更易甄别和分析不同分子体系的各类基团的结构振动信息。采用非谐振DFT方法对氨基酸(谷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及由此三种氨基酸组成的多肽(谷胱甘肽)进行结构优化和非谐振振动分析,计算得到四种分子7500~4500 cm-1波段内的高精度NIR光谱,并对它们的谱图进行了详细的振动峰位指认。以振动强度作为标准,将整个近红外波段分为三个光谱区探究分子结构和组成基团对光谱特征的影响,对计算光谱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建立了光谱与结构间的对应关系。该研究为更深的理解氨基酸及多肽的结构性质提供了思路。
唐妍吴佳徐建洁郭腾霄胡建波胡建波刘永刚杨云帆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密度泛函理论
单轴应变:本构关系——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续)
2009年
6卸载本构 6.1沿着准弹性卸载路径的有效剪切模量的变化规律 长期以来,Steinberg本构关系不仅被用来描写单轴应变加载过程,也被用来描写从冲击压缩状态卸载的过程,即模拟卸载波剖面。因此,Steinberg本构方程(5.1)和(5.2)中的应力P不仅表示冲击加载压力,
谭华俞宇颖胡建波戴诚达
关键词:本构关系单轴剪切模量加载过程
冲击加载下多晶铝的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
2022年
在多晶材料中,不同取向晶粒间的晶界往往对材料在冲击加载下的动力学响应有极大的影响。在单晶晶体塑性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考虑晶界与位错相互作用的微观机理,建立了一个包含晶界阻力、几何必需位错以及背应力的多晶晶体塑性模型,并模拟研究了基于Voronoi几何模型的多晶铝在冲击加载下的力学响应。结果表明:冲击波后的晶界单元存在极高的残余剪应力,而晶粒内部单元的剪应力趋近于零;晶界附近存在较大的塑性变形梯度,产生大量沿晶界分布的几何必需位错和背应力;由滑移不连续性引起的晶界阻力是造成冲击波后大量残余剪应力的主要因素,而几何必需位错和背应力对剪应力松弛程度的影响较小。
叶常青陈然刘桂森刘静楠胡建波俞宇颖王栋陈开果沈耀
关键词:晶体塑性冲击加载背应力
表面微喷射颗粒相态演化的动态X射线衍射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表面微喷射颗粒相态演化的动态X射线衍射装置及方法,包括X射线源、记录介质和金属微喷源;金属微喷源发射微喷射物质;X射线源向微喷射物质发射X射线;记录介质记录X射线穿过微喷射物质产生的衍射信号。本发明可以对微喷...
胡建波杨靖徐亮张林
极端条件下熔体锡和铋的结构演化行为
2023年
液体作为物质的基本形态之一,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以及诸多工程领域所涉及的宽广热力学状态区间,探索和认知特定热力学条件下液体的结构、性质及其演化规律,无论在物理、化学、地球及行星科学等前沿基础领域,还是在冶金化工、国防安全等工程领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与应用价值。在高温高压等极端条件下,即使单组分液体也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它们之间的转变称为液-液转变。简要回顾了金属熔体锡和铋在结构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并讨论了如何在物理上更加合理地理解单组分物质中两种或多种液体的存在,为深入理解液体性质及复杂相图提供参考。
徐亮向士凯胡建波吴强
关键词:液-液相变高温高压
利用VISAR测量LY12铝在冲击压缩下的声速被引量:7
2006年
介绍了利用VISAR技术测量受冲击压缩LY12铝的高压声速的方法。平板对称碰撞实验在冲击波物理与爆轰物理实验室的二级轻气炮上进行,峰值应力约为20、32、55和71 GPa。每发实验中,VISAR同时使用三种条纹常数测量LY12铝和单晶LiF窗口的界面粒子速度剖面。从三种条纹常数计算的界面粒子速度剖面相互符合,完全一致。实验信号具有很高的信噪比,表明样品与窗口之间的界面连结和处理技术非常成功。这种测量技术不仅能够得到初始加载应力下的纵波声速,而且能够得到声速沿着卸载路径的变化。将声速的塑性段外推到初始冲击加载压力即得到该压力下的体积声速。LY12铝的声速测量结果与假定ργ为常数条件下用Mie-Grüneisen状态方程计算的结果符合得很好。
俞宇颖谭华胡建波戴诚达马云陈大年
关键词:VISAR声速LY12铝
冲击加载-卸载-再加载条件下Cr-Ni-Mo钢的层裂损伤
2024年
基于一级轻气炮加载技术,利用不同类型的多层复合飞片,实现了冲击加载-卸载-再加载路径,结合回收表征以及一维流体力学模拟,对Cr-Ni-Mo钢在冲击加载-卸载-再加载路径下的层裂损伤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在冲击加载-卸载-再加载路径下,层裂面会重新闭合并形成微损伤带,而孔洞位置仍然位于原奥氏体边界和板条群边界处,裂纹仍保持穿晶+沿晶的混合断裂模式。此外,第1层飞片与样品之间存在的较大阻抗差异会导致自由面速度中的再加载信号缺失。这些发现为深入理解Cr-Ni-Mo钢在复杂加载路径下的层裂行为提供了重要参考。
洪逸非李绪海吴凤超张昭国张建陈森王媛俞宇颖胡建波
关键词:层裂冲击加载加载路径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