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艳

作品数:44 被引量:132H指数:8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7篇血小板
  • 24篇血小板减少
  • 16篇紫癜
  • 15篇血小板减少性...
  • 12篇抗体
  • 11篇免疫
  • 10篇特发性
  • 10篇细胞
  • 10篇免疫性
  • 9篇特发性血小板...
  • 9篇特发性血小板...
  • 9篇免疫性血小板...
  • 7篇蛋白
  • 7篇膜糖蛋白
  • 6篇血小板减少症
  • 6篇自身抗体
  • 6篇淋巴
  • 6篇免疫性血小板...
  • 5篇多态
  • 5篇多态性

机构

  • 44篇山东大学
  • 5篇山东省肿瘤医...
  • 2篇潍坊市中医院
  • 2篇山东省交通医...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44篇石艳
  • 34篇侯明
  • 27篇彭军
  • 19篇秦平
  • 10篇张茂宏
  • 9篇孙建芝
  • 8篇马道新
  • 7篇冀学斌
  • 7篇张晓琳
  • 6篇朱媛媛
  • 6篇王琳
  • 6篇李丽珍
  • 5篇朱效娟
  • 5篇刘杰
  • 5篇宋宝
  • 4篇王哲海
  • 4篇张春青
  • 3篇赵川莉
  • 3篇刘新光
  • 3篇吕丽燕

传媒

  • 10篇中华血液学杂...
  • 4篇山东大学学报...
  • 3篇临床血液学杂...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国现代普通...
  • 1篇2005年华...
  • 1篇中华医学会血...
  • 1篇第九届全国实...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1
  • 1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5篇2004
  • 6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直接MAIPA对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
目的:检测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评价该方法在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各种血小板减少症患者145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89例,年龄19~63岁(...
秦平侯明孙建芝芦璐石艳朱媛媛李丽珍彭军张茂宏
文献传递
直接MAIPA对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鉴别诊断被引量:19
2005年
目的 检测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评价该方法在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改良直接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Ⅰb和GPⅠa/Ⅱa)特异性自身抗体。结果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自身抗体阳性率 ( 76. 4% )显著高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3. 6% ) (P<0. 05)。直接MAIPA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敏感性为 76. 4%,特异性为 96. 4%,阳性预测值为 97. 1% 。GPⅡb/Ⅲa特异性自身抗体阳性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计数与自身抗体吸光度比值呈显著负相关(r=-0.338,P<0. 05)。结论 直接MAIPA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对于鉴别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有一定意义。
秦平侯明孙建芝芦璐石艳朱媛媛李丽珍张茂宏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异性自身抗体血小板膜糖蛋白
核苷酸剪切修复酶XPD基因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风险的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本研究探讨核苷酸剪切修复基因XPD基因多态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发病风险的关系。以309名NHL患者和305名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技术检测XPDG23591A、A35931C位点的基因多态,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不同基因型与NHL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表明,XPDG23591A和A35931C基因多态性与NHL发生无显著相关性。进一步将NHL分为滤泡性淋巴瘤(F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其他B细胞-NHL和T细胞-NHL4大类分析显示,在4类NHL中XPD23591位点变异基因型GA+AA型频率分别为16.3%、18.0%、10.5%、18.4%,对照组为12.5%。携带A变异基因型者发生各类NHL危险度(OR值)分别约为每GG型的1.43、1.58、0.89和1.50倍,但各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4类NHL中XPD35931位点变异基因型AC+CC型频率分别约为15.2%、15.8%、18.4%、12.5%,与对照组11.5%相比,变异基因型频率有所增加,携带C变异基因型者发生各类NHL危险度分别约为AA型的1.41、1.48、1.75和1.12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中国山东地区汉族人群中XPDG23591A、G35931C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无关。
宋宝祝敬燕刘杰王哲海石艳吕丽燕郑燕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XPD基因基因多态性单核苷酸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关抗体的研究被引量:13
2003年
目的 探索对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AITP)诊断特异和敏感的实验方法。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 (MAIPA技术 )并加以改进 ,对比检测血小板洗脱液和血浆中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结果 AITP患者血浆游离抗血小板膜糖蛋白 (GPⅡb Ⅲa、GPⅠb Ⅸ )抗体总阳性率为 38.89%(5 4例中 2 1例 ) ,洗脱血小板表面抗血小板膜糖蛋白 (GPⅡb Ⅲa、GPⅠb Ⅸ )抗体总阳性率为 6 8.5 2 %(5 4例中 37例 )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校正 χ2 =19.39,P <0 .0 0 5 )。原发AITP组血浆游离及洗脱血小板表面抗血小板糖蛋白 (GPⅡb Ⅲa、GPⅠb Ⅸ )特异性抗体总阳性率与继发性AITP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ITP患者血小板数量与自身抗体滴度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MAIPA法检测血小板洗脱液中抗血小板糖蛋白抗体在AITP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高度特异性 ,且敏感性较血浆抗体检测显著提高。
芦璐侯明石艳秦平彭军朱媛媛张茂宏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FcγRs在ITP中的表达及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其调控作用研究
研究背景:ITP是最经典的一种FcγRs介导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迄今为止,尚未有HD-DXM对ITP患者FcγRs系统影响的报道。目的:检测初诊活动性ITP患者HD-DXM治疗前后、健康对照单核细胞FcγRI、II(...
刘新光马士卉孙琳朱媛媛石艳秦平侯明彭军
文献传递
难治性ITP合并美罗华相关血清病反应一例
目的 青年女性,反复皮肤瘀斑并月经增多六年,当地诊断为ITP,曾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IVIG、rhTPO、美罗华、小剂量地西他滨等药物治疗,仅美罗华治疗后达PR,疗效维持3 个月后复发,转来我院.2、入院后检查:血常规:...
王琳张晓琳石艳宋强侯明
霉酚酸酯治疗激素耐药的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霉酚酸酯在激素耐药的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选取21例激素耐药的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年龄22~65岁,平均31岁)入试验组。霉酚酸酯每日口服1.5~2g,至少口服12周。...
冀学斌侯明彭军石艳张春青赵川莉秦平张茂宏
文献传递
霉酚酸酯治疗激素耐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和机制研究被引量:14
2003年
侯明冀学斌彭军张春青李杰赵川莉秦平石艳张茂宏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激素霉酚酸酯免疫抑制剂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克隆性分析
<正> 背景目的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uto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epure,ITP)是一种主要累及区核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特异性自身...
石艳侯明彭军李蔚马道新张茂宏
文献传递
人源化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Ⅵ单链抗体的研究
2009年
目的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研究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人源化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Ⅵ单链抗体。方法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浆中用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技术和血小板聚集实验筛选出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抗血小板GPⅥ自身抗体。从抗GPⅥ自身抗体阳性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提取mRNA,用RT—PCR扩增出人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基因片段,用连接DNA将VH和VL连接成单链抗体(ScFv)基因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SfiⅠ/NotⅠ酶切ScFv基因片段后克隆到噬菌体载体pHEN2,然后转化大肠杆菌TGI。用辅助噬菌体M13K07援救转化后的TG1,产生单链抗体。用抗原吸附法经过5轮吸附→洗脱→富集,得到纯化的抗GPⅥ单链抗体,并研究其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结果806例慢性ITP患者中11例(1.36%)血浆中抗GPⅥ自身抗体阳性,2例(0.24%)明显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扩增出380—400bp大小的VH和VL基因,用连接肽(Gly4Set)3成功地连接成约800bp大小的ScFv基因片段。将ScFv克隆到pHEN2并转化大肠杆菌TG1后,形成4.1×10^7个克隆。用辅助噬菌体M13K07援救TG1后产生的抗体滴度为2.62×10^10 cfu/ml。亲和层析后得到的纯化抗体可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而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无明显影响。结论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表达的人源化抗血小板GPⅥ抗体ScFv片段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
冀学斌侯明张春青石艳彭军初晓霞马道新李丽珍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噬菌体抗体库技术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