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岩 作品数:28 被引量:97 H指数:7 供职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奥运环境影响预评价研究 2008年 北京奥运会环境质量保障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应该只是一个开始,大型公众活动的环境影响应是我们不断思考和完善的问题。 邹骥 周景博 庞军 许光清 盛岩 杨宝路关键词:北京奥运会 环境影响 预评价 环境质量 圈养林麝粪样类固醇激素水平与麝香分泌的关系 被引量:8 2020年 基于非损伤取样和放射免疫法(RIA),于2018年9月1日—10月15日期间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的36头雄性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粪样类固醇激素水平进行了检测,结合麝香分泌数据采集,探究了林麝的粪样睾酮和皮质醇水平与其麝香分泌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马尔康圈养林麝的麝香分泌(12.53±0.76) g (n=36)与粪样睾酮水平(106.03±12.34) ng/g (n=36)呈显著正相关(r=0.436,P<0.01),泌香较多雄麝(16.50±0.61) g (n=17)的睾酮水平(141.51±21.86) ng/g (n=17)显著地高于泌香较少(8.98±0.59) g (n=19)雄麝(74.27±7.93) ng/g (n=19)(t=-3.252,df=34,P<0.01),方程y=0.021x+10.270(R2=0.120,P<0.05)可较好地拟合二者间关系。麝香分泌与皮质醇浓度(47.49±1.53) ng/g (n=36)相关不显著(r=0.078,P>0.05),泌香较多雄麝的皮质醇浓度(48.98±2.28) ng/g (n=17)略高于泌香较少雄麝(46.17±2.14) ng/g (n=19),差异不显著(P>0.05),方程y=0.038x+10.730(R2=0.023,P>0.05)可近似拟合皮质醇与泌香量间的关系。此外,雄麝睾酮水平对泌香量有显著影响(P<0.05),睾酮水平较高林麝泌香量(14.97±1.17) g (n=12)显著高于睾酮水平较低个体的泌香量(11.32±0.90) g (n=24)(F=4.79,P<0.05),而睾酮、皮质醇和年龄对麝香分泌的综合效应及变量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0.05)。研究确定了圈养林麝粪样睾酮和皮质醇水平与麝香分泌量间的关系,可用于麝类驯养实践的麝香产量预测及品系选育。 孙太福 王静 蔡永华 程建国 黎勇 周密 盛岩 孟秀祥关键词:圈养 陕西凤县驯养林麝的种群动态、性比和年龄结构 被引量:8 2015年 林麝是濒危资源动物,林麝驯养是保育濒危林麝资源及可持续利用麝香的有效方式。基于对2001至2012年间的陕西凤县林麝驯养的监测和调查,分析了其种群动态、性比和年龄结构。结果表明,陕西凤县的林麝驯养在近10余年获得了快速发展,全县共有150余个麝场,麝场数呈指数式增长,增长率达27.33%,但其平均驯养规模无明显增长,平均存栏种群仅为16.38头。凤县的驯养麝种群总体增长近似指数式增长,增长率达27.22%,目前存栏种群已达3712头。区分性别和年龄,各亚群的增长均呈指数式增长,幼年麝的增长率(30.30%)高于成年麝(27.16%),雄麝的增长率(28.30%)高于雌麝(27.78%)。在2001至2012年间,幼麝种群的雌雄性比((102.64±3.15)%,n=12)和成年麝种群的雌雄性比((100.85±2.585)%,n=10)均显著偏雌(P<0.01),但幼麝、成年麝种群间的性比差异不显著(P>0.05)。在2005年及2010—2012年间,幼麝(0.5岁龄)占种群的比例为31.91%,亚成体麝(1.5岁龄)占种群的比例为21.11%,成麝(2.5—12.5岁龄)比例为42.72%,老年麝(13.5岁龄及以上)仅占种群的4.26%。合并年龄分析,育龄前个体(幼麝和亚成体麝)的平均比例为53.02%,表明凤县驯养林麝属快速增长种群,其增长潜力较大。在林麝驯养实践中,管理部门可制定准入制度或适当重组现有麝场,促进较大的驯养种群构建,并建立通畅的麝香交易渠道,控制林麝种源的过热交易,以利于林麝驯养种群的性比平衡及可持续的繁育、增长。 王永奇 盛岩 刘文华 李斐然 唐婕 孟秀祥关键词:种群动态 年龄结构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驯养马麝的麝香分泌及与其种群动态和年龄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15 2015年 马麝(Moschus sifanicus)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雄麝可分泌麝香。因历史上的过度利用及生境丧失等原因,马麝已极度濒危。马麝驯养是保育野生马麝资源及可持续生产麝香的有效方式。我国于1990年在甘肃兴隆山保护区开始马麝驯养,并于1996年实现了可持续的活体取香。分析了兴隆山麝场1996—2006年间的麝香生产及与泌香雄麝种群增长和种群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兴隆山麝场11a间共取香430头次,麝香总产量达3846.6 g,年均麝香产量为(349.69±84.69)g(n=11)。泌香雄麝的种群数与麝香年产量存在极显著的相关(R=0.638,P<0.01),增长模型y=e(6.4285-3.6578/t)(R2=0.735,df=9,F=24.94,P=0.001<0.01)和y=e(4.2049-3.4523/t)(R2=0.700,df=9,F=21.02,P=0.001<0.01)可分别模拟该麝场的麝香年产量及泌香雄麝种群的增长。泌香雄麝的平均泌香量为(8.93±0.56)g/头(n=68),各年度的雄麝平均泌香量与麝香年产量相关极显著(R=0.442,P<0.01),其增长模式呈指数式增长(y=7.5126e0.0244t)(R2=0.373,df=9,F=5.36,P=0.046<0.05)。各年龄组雄麝间的平均泌香量差异显著(ANOVA,F7,59=2.522,P=0.024<0.05),1.5岁马麝的泌香(2.00±1.82)g,(n=10)显著高于其他各年龄组马麝(P<0.05),其余年龄组间的平均泌香量无显著差异(P>0.05)。雄麝的年龄组与麝香年产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936,P=0.001<0.01),1.5—6.5岁雄麝占种群比例91.16%,生产麝香(3560.1g)占总产量的92.55%。以麝香生产为主的麝场,其驯养雄麝种群配置应以6.5岁龄以下雄麝为主。 康发功 盛岩 马泠桃 孟秀祥关键词:种群动态 年龄结构 大兴安岭驯鹿(Rangifer tarandus)的春季生境选择 被引量:9 2015年 为确定分布于我国大兴安岭西北麓的濒危驯鹿(Rangifer tarandus)的春季生境选择特征,于2012和2013年的3—4月间,采用样线样方结合的生境调查方法,对内蒙根河驯鹿的春季偏好生境和对照生境进行了取样,并对样方的海拔和乔木郁闭度等23个生境变量进行了计测与分析。结果表明:与非利用样方(n=132)相比,驯鹿春季偏好生境(n=79)的海拔((957.27±1.68)m)、乔木郁闭度((32.84±2.72)%)、乔木密度(21.72±1.52)、地表植被盖度((85.06±1.03)%)、树桩数(6.81±0.45)和倒木数(5.73±0.54)均显著较大(Mann-Whitney U test,P<0.05),而灌木盖度((57.95±2.79)%)、枯草盖度((33.11±2.79)%)、乔木高度((9.58±0.27)m)和灌木均高((59.85±2.69)cm)显著较小(Mann-Whitney U test,P<0.05),而且驯鹿春季趋向于选择西坡和南坡(77.21%)的坡度较缓(93.67%)、位于坡中下位(67.09%)的生境,并偏好选择针叶林(68.35%)中的隐蔽度好(82.28%)、避风状况良好(64.56%)、湿润(60.76%)、距水源较近(≤1000 m,94.94%)及距人为干扰较远(≥1000m,87.34%)的生境(Chi-Square test,P<0.05)。此外,驯鹿偏好生境的变量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坡位、乔木特征(乔木胸径和乔木高度)、食物多度(灌木盖度、倒木数及树桩数)、雪被特征(雪深、雪盖度和郁闭度)、干扰强度(距人为干扰距离)、植被类型(坡向和植被类型)是影响驯鹿春季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综合体现了驯鹿在春季对保温、食物和安全性的需求。 葛小芳 孟凡露 王朋 盛岩 王卫平 冯金朝 薛达元 孟秀祥关键词:春季 生境选择 主成分分析 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究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实现对濒危麝类动物的成功迁地保育及麝类的高生产力驯养。【方法】于2016年6—8月和2017年5—7月间,综合运用焦点取样和连续记录法对四川省马尔康繁育中心的圈养林麝进行行为取样,分析林麝行为特征及与性别、环境异质性和密度等因素的关系。【结果】站立、运动和环境探究是林麝展现最多的行为,雌麝的行为表达更多样、集中度更低;圈舍环境可影响圈养林麝的行为格局,草地圈群集中度最低,且有觅食和食草行为的表达;中密度圈群的行为相对更为分散;混合圈群林麝的行为集中度最低。【结论】通过提高圈舍植被覆盖度,构建合理密度的混合圈群可有效改善圈养林麝的行为表达模式,利于对濒危林麝的成功驯养、迁地保育和可持续利用。 韩红金 蔡永华 程建国 付文龙 盛岩 郭凤鹏 周燕荣 孟秀祥关键词:圈养 圈舍环境 圈养马麝非繁殖季节胆量水平及与麝香分泌和繁殖成效的关系 被引量:1 2019年 2017年7月1日至8月31日,采用焦点取样和连续记录法,对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保育中心29头圈养马麝进行了行为取样,记录其行为发生持续时间及发生位点,根据动物在各位点对人为胁迫的应激程度定义其胆量水平,结合个体在各位点所占时间比例确定马麝个体的胆量值,分析性别、年龄等因素对其胆量的影响及胆量与麝香分泌和繁殖成效的关系.结果表明:上等体况马麝胆量(1.731±0.347)显著大于下等体况(0.915±0.789);雄麝胆量(1.035±0.120)显著小于雌麝(1.901±0.391);亚成体马麝组的胆量(1.450±0.463)有高于成体组(1.093±0.321)和老龄组(1.430±0.189)的趋势,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区分性别后,年龄组对马麝的胆量值仍无显著影响.独居马麝胆量(0.853±0.326)小于群居马麝(1.397±0.179),但差异不显著,群居个体胆量随密度增加而趋于降低.雄麝胆量与其麝香分泌呈负相关;雌麝胆量与年均产仔数略呈正相关,与空怀率呈显著负相关,即雌麝胆量越高,其空怀率越低.研究结果可为预测圈养马麝的麝香分泌及繁殖成效提供参考,也可为圈养动物个体胆量研究提供思路. 刘晓冰 董霞 黎勇 周密 盛岩 郭凤鹏 周燕荣 孟秀祥关键词:马麝 圈养 胆量 1,2,4-三氯苯对金鱼藻氧化压力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017年 该实验采用1/10 Hoagland营养液水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1.25、2.5、5、10、20和40 mg/L)1,2,4-三氯苯(1,2,4-TCB)对金鱼藻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1,2,4-TCB处理,金鱼藻MDA含量均显著上升且随时间延长MDA上升越显著(p<0.05)。1,2,4-TCB在2.5 mg/L和5 mg/L时GSH含量显著上升。SOD活性在1.25 mg/L和2.5 mg/L时显著上升,金鱼藻受到氧化压力,但达到5 mg/L时,SOD活性显著下降。叶绿素含量在20 mg/L和40 mg/L时显著下降,叶片生理功能受到损伤。研究表明,1,2,4-TCB处理下,金鱼藻生理功能受到抑制,叶绿素含量下降,植株受到氧化胁迫,体内抗氧化酶系统表现防御反应。 肖能文 张宇 李卫兵 高晓奇 盛岩 李俊生关键词:1,2,4-三氯苯 金鱼藻 胁迫 生理特性 太行山东北部哺乳动物区系及多样性 被引量:2 2021年 为研究太行山东北部的哺乳动物区系及多样性格局,2019年7月1日至10月30日间,作者采用样线调查和红外相机监测、访谈、文献查阅等多种方法,对该区域的哺乳动物进行调查,分析了区系构成,并基于多样性指数比较了太行山片区和燕山片区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动物分布型的差异。结果表明:太行山东北部区域分布有哺乳动物7目22科68种,其中啮齿目种类最多(24种),灵长目最少,仅猕猴(Macaca mulatta) 1种;区域内分布有2种国家Ⅰ级(金钱豹Panthera pardus、豺Cuon alpinus)和10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太行山片区和燕山片区的哺乳动物区系的平均动物区系相似性(average faunal resemblance)系数为0.844,相似性较大,太行山片区的哺乳动物种数(66)高于燕山片区(50),其科的多样性指数(DF=2.994±0.251, n=13)和属的多样性指数(DG=2.443±0.161, n=13)也略高于燕山片区(DF=2.458±0.170, DG=2.259±0.149, n=10),但无显著差异(P> 0.05)。太行山片区哺乳动物G-F指数(DG-F=0.145±0.022, n=13)显著高于燕山片区(0.078±0.014, n=10)(P <0.05)。研究结果表明,太行山片区和燕山片区的哺乳动物的科、属组成相同,但太行山片区的物种多样性高于燕山片区;太行山东北部区域分布的哺乳动物以古北界物种为主,太行山片区和燕山片区均有10类动物分布型的哺乳动物;因太行山片区的纬度相对较低,其东洋界物种比例(19.11%)略高于燕山片区(17.64%)。 卜向丽 王静 吴佳忆 孙太福 向荣伟 鲁庆斌 郝映红 崔绍朋 盛岩 孟秀祥关键词:哺乳动物 动物区系 生物多样性指数 圈养林麝泌香期的行为多样性及与麝香分泌的关系 被引量:6 2019年 行为多样性可综合量化动物行为特征。根据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摄食量和生理反应,泌香期划分为不同时期。为阐明圈养林麝泌香期行为多样性与泌香量的关系, 2016年5月1日至7月31日,综合采用焦点取样和所有事件记录法,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中心的57头雄性林麝进行了行为取样和记录,计算了行为多样性指数,并根据年龄将林麝分为亚成体、成体和老年麝,结合个体的摄食量计测,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系数法,分析了林麝各泌香时期的行为多样性及与年龄和麝香分泌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尔康圈养林麝亚成体雄麝麝香分泌前的行为多样性指数(n=38)显著高于老年麝(n=14, P<0.05),后者与成体麝行为多样性指数(n=7)间无显著差异(P>0.05);泌香后期老年麝行为多样性指数(n=49)显著低于亚成体(n=84, P<0.05),并极显著地低于成体林麝(n=73, P<0.01)。麝香分泌不同阶段的行为多样性与其泌香量间的相关不显著(r=-0.016, n=57, P>0.05)。老年林麝的行为多样性指数在麝香分泌前期(n=14)及后期(n=49)均显著低于同期的亚成体行为多样性(n=38, n=84,P<0.05), 2个时期行为多样性居中个体的麝香分泌(n=4, n=28)相对更多;麝在泌香中期的行为多样性(n=71)随年龄增加呈攀升趋势,而且行为多样性低的个体泌香量(n=3)更高。圈养林麝泌香期的行为多样性可作为其泌香量的预测指标,可应用于麝类动物驯养及麝香生产实践。 白瑞丹 蔡永华 郑程莉 程建国 付文龙 盛岩 孟秀祥关键词:动物学 林麝 圈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