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黎
- 作品数:8 被引量:52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轮枝菌的遗传与变异机制
- 1998年
- 轮枝菌是多种病害的病原菌,其形态和致病力容易发生变异,为从本质上认识这种变异的原因.近年来对轮枝菌的研究多集中在该菌的遗传上.开展轮枝菌遗传研究所采用的遗传标记主要分四大类:1.营养缺陷型突变体;2.形态和黑色素突变体;3.抗菌素和杀菌剂抗性突变体;4.硝酸盐利用缺陷型(nit)突变体.通常轮枝菌的分生孢子和菌丝是单核单倍体,有4条染色体,在核分裂时,核膜保持完整,染色体浓缩时可见纺锤体和中心粒,染色体由纺缍丝到中心粒的微纤丝所并连,染色体结合在一起成线状,可形成两个姊妹核.轮枝菌遗传物质的交流是通过菌丝融合、形成异核体、二倍体、准性生殖等方式来实现的.自然界中可以观察到少量轮枝菌二倍体,这种二倍体的孢子体积和DNA的含量均为单倍体孢子二倍.Hastie从啤酒花黑白轮枝菌营养缺陷型配对培养获得异核体,使用苜蓿和番茄的黑白轮枝菌双营养缺陷型(Double auxotrophs)菌株融合,形成异核二倍体后,获得 21个原养型单倍体单分生孢子菌株,分别用这21株单孢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
- 田黎王克荣陆家云
- 关键词:轮枝菌
- 大丽轮枝菌硝酸盐利用缺陷型和抗杀菌剂突变体的遗传研究被引量:1
- 1998年
- 初步研究了大丽轮枝菌(VerticiliumdahliaeKleb.)硝酸盐利用缺陷型和抗杀菌剂突变体的遗传特征。结果表明,大丽轮枝菌对三环唑的抗性不能稳定遗传,抗性菌株经低温(4℃)或室温保存一个月及转代培养后均丧失抗性,5株抗多菌灵的突变体,有一株在第二代单孢后代培养时丧失抗性,1株在单孢后代中发生分离;10株nit突变体经保存3个月后,有一株恢复成野生型。其余突变体经转代培养、低温或室温下保存一年及接种棉苗后仍都保持原有的培养性状。nit突变体对棉苗的致病力普遍降低;
- 田黎王克荣陆家云
- 关键词:大丽轮枝菌突变体
- 大丽轮枝菌异核体及其后代的形态与致病力变异被引量:2
- 1998年
- 以硝酸盐利用缺陷型突变(nit突变)和抗杀菌剂突变两种遗传标记,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异核体后代的形态和致病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核型菌株与菌丝型菌株经菌丝融合形成异核体后,菌丝型菌株能恢复形成微菌核,其后代单孢菌落形成微菌核的数量明显低于菌核型亲本,且遗传性状不稳定;随着转代次数的增多,微菌核形成能力的丧失较菌核型亲本菌株快。异核体后代对棉苗的致病力变化较大,一般均低于致病力强的亲本菌株,或介于两个亲本致病力之间,或与亲本致病力相近。
- 田黎王克荣陆家云
- 关键词:大丽轮枝菌异核体致病力
- 多菌灵、三环唑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黑色素形成及致病力的影响被引量:18
- 1998年
- 在离体和活体条件下测定了多菌灵、三环唑对大丽轮枝菌的微菌核黑色素形成的影响,以及经2种杀菌剂处理产生的形态变异菌株对棉苗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多菌灵在培养基内含量超过0.1μg/ml时,即可抑制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形成,随着培养基内多菌灵浓度的增加,微菌核形成时间逐渐延长,形成量逐渐减少;三环唑浓度为0.5μg/ml时,可抑制微菌核的黑色素形成,微菌核从黑色变为浅红至红褐色。三环唑对微菌核黑色素形成呈可逆抑制,变色的微菌核菌落移入不含药的培养基后,大多可恢复形成黑色素。培养基内三环唑浓度的提高,也可抑制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形成;因2种杀菌剂的抑制而丧失形成微菌核的白色菌丝体移入不含药的培养基,微菌核形成能力也不能恢复。多菌灵和三环唑经棉株吸收后均能抑制植株内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形成,但对微菌核色素的形成未见有明显影响。2种杀菌剂处理产生的形态变异菌株的致病力与野生型菌株致病力差异不显著。
- 田黎王克荣陆家云
- 关键词:大丽轮枝菌
- 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和V.albo-atrum)的形态、致病力变异及变异机制被引量:5
- 1999年
- 轮枝菌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该菌培养形态容易发生变异,对不同寄主植物的致病力变化也很大,这些特性与病害的防治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对这些问题的近期研究与进展。
- 田黎王克荣陆家云
- 关键词:轮枝菌致病力
- 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能力的遗传被引量:4
- 1997年
- 带有硝酸盐利用缺陷型遗传标记的大丽轮技菌Verticilliumdahliae黑色菌核型和白色菌丝型菌株在25℃下配对培养,形成野生型融合菌落带,对融合带的分生孢子后代进行遗传分析的结果表明,融合带中的异核体表现不稳定,分布不均匀。微菌核遗传因子可随亲本细胞质在异核体中的运动和交换而发生迁移。
- 田黎王克荣陆家云
- 关键词:真菌大丽轮枝菌微菌核
- 匐柄霉对大丽轮枝菌生长及微菌核形成的影响被引量:30
- 1998年
- 在离体条件下及棉花植株内测试了匐柄霉对大丽轮枝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离体条件下,匐柄霉菌的菌丝体或其培养滤液,对大丽轮枝菌的生长和微菌核形成均有影响。将形态发生变异,不能形成微菌核的大丽轮枝菌菌株转移至PDA培养基后,其微菌核形成能力不再恢复。匐柄霉培养滤液的抑菌物质受热不稳定,100℃处理10分钟后活性丧失。抑菌物质经硫酸铵、乙醇沉淀初步测定,属非蛋白次生代谢产物。匐柄霉经接种可进入棉株体内,定殖率为75%~100%,分布于棉苗根、茎的维管束组织中。与轮枝菌先后或同时混合接种,匐柄霉可减轻棉花黄萎病的症状,以棉苗栽种前用匐柄霉菌分生孢子悬浮液沾根处理效果最明显。
- 田黎王克荣陆家云
- 关键词:大丽轮枝菌微菌核棉花
-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n dahliae Kleb.)的微菌核形成与遗传
- 该文采用实验室离体培养结合温室棉苗接种的方法,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n dahliae Kleb.)的微菌核形成与遗传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大丽轮枝菌突变体的获得及突变体的遗传稳定性;多菌灵、三环唑对大...
- 田黎
- 关键词:大丽轮枝菌